众所周知,对于线性回归,我们把目标方程式写成:。
(其中,f(x)是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方程式,表示由噪音造成的误差项,这个误差是无法消除的)
对y的估计写成:。
就是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估计。一般来说,我们无从得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f(x)。假设为了模拟的缘故,我们设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它们之间的真实关系),但即便如此,由于有这个irreducible error,我们还是无法得之真正的y是多少。当然,这并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想要知道的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一般性关系,不需要把噪音计算进去。
通常我们使用一组训练数据让某个算法来进行学习,然后得到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能使损失函数最小。但是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模型的泛化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模型在所有数据上都表现良好,而不仅仅是训练数据。假设我们知道所有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分成n组,我们把这n组数据在模型上进行测试,得到n个不同的损失函数。如果这些损失函数的平均值最小,也就是说真实数值和估计数值之间的差异平方的期望值最小,那就说明这个模型最理想。
此期望值的公式如下:
其中:
σ2是的方差
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为简便起见,f(x)缩写成f,f(x)-hat缩写成f-hat):
翻译成人话就是:
总泛化误差(Total Generalization Error) = 偏差(Bias) + 方差(Variance) + 无法消除的误差项(Irreducible Error)
我们要使总误差最小,就要想办法减少偏差和方差,因为最后一项是无法减少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偏差和方差到底是什么。
偏差(bias)是指由于错误的假设导致的误差,比如说我们假设只有一个自变量能影响因变量,但其实有三个;又比如我们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但其实是非线性关系。其描述的是期望估计值和真实规律之间的差异。
方差(variance)是指通过n组训练数据学习拟合出来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其描述的是估计值和平均估计值之间差异平方的期望。
如果看了以上内容还是有点懵,那么看下面这张经典的图便可以理解:
学习n次就相当于投靶n次。如果偏差小,同时方差又小,那就相当于每次都几乎正中靶心。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偏差大,即使方差再小,那么投靶结果也还是离靶心有一段距离。反之,如果偏差小,但是方差很大,那么投靶结果将散布在靶心四周。
有人也许会说,只要偏差小,就算方差大一点也无所谓啊,只要把多次学习的结果平均一下,还是可以预测准确的;而如果偏差大的话,那就是连基本面都错了。但是这种认为减少偏差比减少方差更重要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通常我们只有一组数据,而不是n组,我们的模型是依据我们已有的那组数据得出来的。因此,偏差和方差同样重要。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偏差小的同时又让方差小呢?这样我们不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了吗?但通过多次实验表明,事实不如人愿。
图1
图2
红线是真实规律,左图蓝线是多次学习的结果,右图蓝线是平均结果。
图1是使用简单模型多次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到其多次拟合的结果之间相差不大,但是平均结果和真实规律相差较大(也就是方差小,偏差大);图2是使用较复杂的模型多次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到其多次拟合的结果之间相差较大,但是平均结果和真实规律相差不大(也就是方差大,偏差小)。
总结来说就如下图所示,简单的模型偏差大,方差小;复杂的模型则相反,偏差小,方差大。随着模型越来越复杂,偏差逐渐减小,方差逐渐增大。我们发现无法在减少偏差的同时也减少方差。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案,即找到总误差最小的地方,这就叫做偏差-方差均衡(Bias-Variance Tradeoff)。
偏差-方差均衡这一概念贯穿整个机器学习,你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因此理解这一概念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才知道自己的模型是偏差大还是方差大呢?
高偏差:训练集误差大,验证集误差和训练集误差差不多大
高方差:训练集误差小,验证集误差非常大
又是如何解决高偏差或高方差问题呢?
高偏差问题:1,使用更复杂的模型
2,加入更多的特征
高方差问题:1,获取更多的数据
2,减少特征
3,正则化
以下是流程图:
偏差-方差的分解公式只在基于均方误差的回归问题上可以进行推导,但通过实验表明,偏差-方差均衡无论是对回归问题还是分类问题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