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积神经网络-进化史】从LeNet到AlexNet
本博客是【卷积神经网络-进化史】的第一部分《从LeNet到AlexNet》
如需转载,请附上本文链接:http://blog.csdn.net/cyh_24/article/details/51440344
更多相关博客请猛戳:http://blog.csdn.net/cyh_24
本系列博客是对刘昕博士的《CNN的近期进展与实用技巧》的一个扩充性资料。
主要讨论CNN的发展,并且引用刘昕博士的思路,对CNN的发展作一个更加详细的介绍,将按下图的CNN发展史进行描述:
上图所示是刘昕博士总结的CNN结构演化的历史,起点是神经认知机模型,此时已经出现了卷积结构,经典的LeNet诞生于1998年。然而之后CNN的锋芒开始被SVM等手工设计的特征盖过。随着ReLU和dropout的提出,以及GPU和大数据带来的历史机遇,CNN在2012年迎来了历史突破–AlexNet.
CNN的演化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向:
- 从LeNet到AlexNet
- 进化之路一:网络结构加深
- 进化之路二:加强卷积功能
- 进化之路三:从分类到检测
- 进化之路四:新增功能模块
本系列博客将对CNN发展的四条路径中最具代表性的CNN模型结构进行讲解。
一切的开始( LeNet)
下图是广为流传LeNet的网络结构,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卷积层、pooling层、全连接层,这些都是现代CNN网络的基本组件。
- 输入尺寸:32*32
- 卷积层:3个
- 降采样层:2个
- 全连接层:1个
- 输出:10个类别(数字0-9的概率)
因为LeNet可以说是CNN的开端,所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个组件的用途与意义。
Input (32*32)
输入图像Size为32*32。这要比mnist数据库中最大的字母(28*28)还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潜在的明显特征,如笔画断续、角点能够出现在最高层特征监测子感受野的中心。
C1, C3, C5 (卷积层)
卷积核在二维平面上平移,并且卷积核的每个元素与被卷积图像对应位置相乘,再求和。通过卷积核的不断移动,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图像,这个图像完全由卷积核在各个位置时的乘积求和的结果组成。
二维卷积在图像中的效果就是:
对图像的每个像素的邻域(邻域大小就是核的大小)加权求和得到该像素点的输出值。具体做法如下:
卷积运算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通过卷积运算,可以使原信号特征增强,并且降低噪音。
不同的卷积核能够提取到图像中的不同特征,这里有 在线demo,下面是不同卷积核得到的不同的feature
map,
以C1层进行说明:C1层是一个卷积层,有6个卷积核(提取6种局部特征),核大小为5*5,能够输出6个特征图Feature Map,大小为28*28。C1有156个可训练参数(每个滤波器5*5=25个unit参数和一个bias参数,一共6个滤波器,共(5*5+1)6=156个参数),共156 (28*28)=122,304个连接。
S2, S4 (pooling层)
S2, S4是下采样层,是为了降低网络训练参数及模型的过拟合程度。池化/采样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
- Max-Pooling: 选择Pooling窗口中的最大值作为采样值;
- Mean-Pooling: 将Pooling窗口中的所有值相加取平均,以平均值作为采样值;
S2层是6个14*14的feature map,map中的每一个单元于上一层的 2*2 领域相连接,所以,S2层是C1层的1/4。
F6 (全连接层)
F6是全连接层,类似MLP中的一个layer,共有84个神经元(为什么选这个数字?跟输出层有关),这84个神经元与C5层进行全连接,所以需要训练的参数是:(120+1)*84=10164.
如同经典神经网络,F6层计算输入向量和权重向量之间的点积,再加上一个偏置。然后将其传递给sigmoid函数产生单元i的一个状态。
Output (输出层)
输出层由欧式径向基函数(Euclidean Radial Basis Function)单元组成,每类一个单元,每个有84个输入。
换句话说,每个输出RBF单元计算输入向量和参数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输入离参数向量越远,RBF输出的越大。用概率术语来说,RBF输出可以被理解为F6层配置空间的高斯分布的负log-likelihood。给定一个输式,损失函数应能使得F6的配置与RBF参数向量(即模式的期望分类)足够接近。
王者回归(AlexNet)
AlexNet 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网络结构,可以说在AlexNet之前,深度学习已经沉寂了很久。历史的转折在2012年到来,AlexNet 在当年的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top-5错误率比上一年的冠军下降了十个百分点,而且远远超过当年的第二名。
AlexNet 之所以能够成功,深度学习之所以能够重回历史舞台,原因在于:
- 非线性激活函数:ReLU
- 防止过拟合的方法:Dropout,Data augmentation
- 大数据训练:百万级ImageNet图像数据
- 其他:GPU实现,LRN归一化层的使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AlexNet的一些细节:
Data augmentation
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经网络是靠数据喂出来的,若增加训练数据,则能够提升算法的准确率,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过拟合,而避免了过拟合你就可以增大你的网络结构了。当训练数据有限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变换来从已有的训练数据集中生成一些新的数据,来扩大训练数据的size。
其中,最简单、通用的图像数据变形的方式:
- 从原始图像(256,256)中,随机的crop出一些图像(224,224)。【平移变换,crop】
- 水平翻转图像。【反射变换,flip】
- 给图像增加一些随机的光照。【光照、彩色变换,color jittering】
AlexNet 训练的时候,在data augmentation上处理的很好:
- 随机crop。训练时候,对于256*256的图片进行随机crop到224*224,然后允许水平翻转,那么相当与将样本倍增到((256-224)^2)*2=2048。
- 测试时候,对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中间做了5次crop,然后翻转,共10个crop,之后对结果求平均。作者说,不做随机crop,大网络基本都过拟合(under substantial overfitting)。
- 对RGB空间做PCA,然后对主成分做一个(0, 0.1)的高斯扰动。结果让错误率又下降了1%。
ReLU 激活函数
Sigmoid 是常用的非线性的激活函数,它能够把输入的连续实值“压缩”到0和1之间。特别的,如果是非常大的负数,那么输出就是0;如果是非常大的正数,输出就是1.
但是它有一些致命的 缺点:
- Sigmoids saturate and kill gradients. sigmoid 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当输入非常大或者非常小的时候,会有饱和现象,这些神经元的梯度是接近于0的。如果你的初始值很大的话,梯度在反向传播的时候因为需要乘上一个sigmoid 的导数,所以会使得梯度越来越小,这会导致网络变的很难学习。
- Sigmoid 的 output 不是0均值.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导致后一层的神经元将得到上一层输出的非0均值的信号作为输入。
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如果数据进入神经元的时候是正的(e.g. x>0 elementwise
in f=wTx+b),那么 w 计算出的梯度也会始终都是正的。
当然了,如果你是按batch去训练,那么那个batch可能得到不同的信号,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可以缓解一下的。因此,非0均值这个问题虽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不过跟上面提到的 kill gradients 问题相比还是要好很多的。
ReLU 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很显然,从图左可以看出,输入信号<0时,输出都是0,>0 的情况下,输出等于输入。w 是二维的情况下,使用ReLU之后的效果如下:
Alex用ReLU代替了Sigmoid,发现使用 ReLU 得到的SGD的收敛速度会比 sigmoid/tanh 快很多。
主要是因为它是linear,而且 non-saturating(因为ReLU的导数始终是1),相比于 sigmoid/tanh,ReLU 只需要一个阈值就可以得到激活值,而不用去算一大堆复杂的运算。
关于激活函数更多内容,请移步我的另一篇文章:激活函数-面面观
Dropout
结合预先训练好的许多不同模型,来进行预测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减少测试误差的方式(Ensemble)。但因为每个模型的训练都需要花了好几天时间,因此这种做法对于大型神经网络来说太过昂贵。
然而,AlexNet 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型组合版本,它在训练中只需要花费两倍于单模型的时间。这种技术叫做Dropout,它做的就是以0.5的概率,将每个隐层神经元的输出设置为零。以这种方式“dropped out”的神经元既不参与前向传播,也不参与反向传播。
所以每次输入一个样本,就相当于该神经网络就尝试了一个新的结构,但是所有这些结构之间共享权重。因为神经元不能依赖于其他特定神经元而存在,所以这种技术降低了神经元复杂的互适应关系。
正因如此,网络需要*学习更为鲁棒的特征,这些特征在结合其他神经元的一些不同随机子集时有用。在测试时,我们将所有神经元的输出都仅仅只乘以0.5,对于获取指数级dropout网络产生的预测分布的几何平均值,这是一个合理的近似方法。
多GPU训练
单个GTX 580 GPU只有3GB内存,这限制了在其上训练的网络的最大规模。因此他们将网络分布在两个GPU上。
目前的GPU特别适合跨GPU并行化,因为它们能够直接从另一个GPU的内存中读出和写入,不需要通过主机内存。
他们采用的并行方案是:在每个GPU中放置一半核(或神经元),还有一个额外的技巧:GPU间的通讯只在某些层进行。
例如,第3层的核需要从第2层中所有核映射输入。然而,第4层的核只需要从第3层中位于同一GPU的那些核映射输入。
Local Responce Normalization
一句话概括:本质上,这个层也是为了防止激活函数的饱和的。
个人理解原理是通过正则化让激活函数的输入靠近“碗”的中间(避免饱和),从而获得比较大的导数值。
所以从功能上说,跟ReLU是重复的。
不过作者说,从试验结果看,LRN操作可以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将错误率降低了大约1个百分点。
AlexNet 优势在于:网络增大(5个卷积层+3个全连接层+1个softmax层),同时解决过拟合(dropout,data augmentation,LRN),并且利用多GPU加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