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H 原理和公匙私匙

先主要介绍了Telnet、SSH 的通信原理,分析了其通信时的工作流程。

Telnet

无论Telnet协议连接的是什么类型终端,都会转换为NVT(Net Virtual Terminal)格式进行通信。网络虚拟终端NVT是Telnet异构跨平台的基础。

Telnet 的工作进程是这样的

  1. 本地与远程主机建立连接,该过程实际上是建立一个TCP 连接,用户必须知道远程主机的 IP 地址或域名

  2. 将本地终端上输入的用户名和口令及以后输入的任何命令或字符以NVT格式传送到远程主机。该过程实际上是从本地主机向远程主机发送一个IP 数据报

  3. 将远程主机输出的 NVT格式的数据转化为本地所接受的格式送回本地终端,包括输入命令回显和命令执行结果

  4. 最后,本地终端对远程主机撤消TCP 连接

这里,telnet协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交互都是以明文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抓包工具很容易获取到这些数据,对网络设备进行攻击。

常见的Telnet攻击手段

  1. 密码窃取:通过抓包等方式窃取到用户帐号和密码

  2. 中间人攻击:“中间人”冒充真正的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传给服务器的数据,然后再冒充你把数据传给真正的服务器

  3. 伪服务器:攻击者冒充服务器与客户端进行交互,骗取客户端的帐号信息

SSH,Secure Shell

一、什么是SSH?

简单说,SSH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计算机之间的加密登录。

如果一个用户从本地计算机,使用SSH协议登录另一台远程计算机,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登录是安全的,即使被中途截获,密码也不会泄露。

最早的时候,互联网通信都是明文通信,一旦被截获,内容就暴露无疑。1995年,芬兰学者Tatu Ylonen设计了SSH协议,将登录信息全部加密,成为互联网安全的一个基本解决方案,迅速在全世界获得推广,目前已经成为Linux系统的标准配置。

需要指出的是,SSH只是一种协议,存在多种实现,既有商业实现,也有开源实现。本文针对的实现是OpenSSH,它是*软件,应用非常广泛。

把所有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这样"中间人"这种攻击方式就不可能实现了,而且也能够防止 DNS 和IP 欺骗,这就是SSH。

二、中间人攻击

SSH之所以能够保证安全,原因在于它采用了公钥加密。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1)远程主机收到用户的登录请求,把自己的公钥发给用户。(2)用户使用这个公钥,将登录密码加密后,发送回来。(3)远程主机用自己的私钥,解密登录密码,如果密码正确,就同意用户登录。

这个过程本身是安全的,但是实施的时候存在一个风险:如果有人截获了登录请求,然后冒充远程主机,将伪造的公钥发给用户,那么用户很难辨别真伪。因为不像https协议,SSH协议的公钥是没有证书中心(CA)公证的,也就是说,都是自己签发的。

可以设想,如果攻击者插在用户与远程主机之间(比如在公共的wifi区域),用伪造的公钥,获取用户的登录密码。再用这个密码登录远程主机,那么SSH的安全机制就荡然无存了。这种风险就是著名的"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 attack)。

它有自己的公匙登录和口令登录来应对。

SSH登录过程:

  1. 版本号协商。服务器打开22端口,等待客户端连接,连接后,服务器与客户端协商协议版本。

  2. 密钥和算法协商阶段。服务端和客户端分别发送算法协商报文给对方,报文中包含支持的各种协议的算法列表。根据协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选定使用的算法。服务端和客户端利用DH交换算法、主机密钥对等参数,生成会话密钥和会话ID。

  3. 认证阶段。客户端使用密钥和算法协商阶段生成的会话密钥加密账号、认证方法、口令,将结果发送给服务器。服务端使用获得的会话密钥解密报文,得到账号和口令,进行认证。SSH提供两种认证方式(2.0版本还支持password-publickey和any认证):

  • 密码认证。客户端将用户名和密码加密后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解密后进行比对认证。

  • 数字签名认证。设备上利用RSA或者DSA公共秘钥算法实现数字签名,生成public和key,然后将public上传到服务器。登录认证时,服务器端向客户端发送随机字符串,用户用自己的私钥加密后,再发回来。服务器用储存的公钥进行解密认证。

熟悉Linux的朋友经常使 用到一 个SSH Secure Shell Cilent的工具,本文也是基于此工具加密原理的学习,在SSH的加密原理中,使用到了RSA非对称加密算法,本文也一并做了学习和了解。

非对称加密算法

在日常的工作生产中, 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数据的通讯,开发人员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加解密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的加密算法非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常用的DES、三 重DES、AES等都属于对称加密,即通过一个密钥可以进行数据的加解密,密钥一旦泄漏,传输的数据则不安全。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核心源于数学问题,它存在公钥和私钥的概念,要完成加解密操作,需要两个密钥同时参与。我们常说的“公钥加密,私钥加密”或“私钥加密, 公钥解密”都属于非对称加密的范畴,后文中讲到的RSA算法也一种典型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公钥加密的数据必须使用私钥才可以解密,同样,私钥加密的数据也 只能通过公钥进行解密。

相比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的安全性得到了提升,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非对称加解密的效率要远远小于对称加解密。所以非对称加密往往被用在一些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应用或领域中。

    典型的RSA非对称加密

RSA加密算法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它基于大数的因式分解数学难题,它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非对称加密算法,于1978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三位学着:Ron Rivest、Adi Shamir 和 Leonard Adleman 共同提出。

它的原理较为简单,我们假设有消息发送方A和消息接收方B,通过下面的几个步骤,我们就可以完成消息的加密传递:

  1. 消息发送方A在本地构建密钥对,公钥和私钥;

  2. 消息发送方A将产生的公钥发送给消息接收方B;

  3. B向A发送数据时,通过公钥进行加密,A接收到数据后通过私钥进行解密,完成一次通信;

  4. 反之,A向B发送数据时,通过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B接收到数据后通过公钥进行解密。

由于公钥是消息发送方A暴露给消息接收方B的,所以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公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泄漏,则A通过私钥加密的数据就可能被解密。

如果要建立更安全的加密消息传递模型,需要消息发送方和消息接收方各构建一套密钥对,并分别将各自的公钥暴露给对方,在进行消息传递时,A通过B的公钥对数据加密,B接收到消息通过B的私钥进行解密,反之,B通过A的公钥进行加密,A接收到消息后通过A的私钥进行解密。

当然,这种方式可能存在数据传递被模拟的隐患,我们可以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进行安全性的进一步提升。由于存在多次的非对称加解密,这种方式带来的效率问题也更加严重。

    SSH加密原理

在SSH安全协议的原理中, 是一种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算法的结合,先看下图:

SSH 原理和公匙私匙

这里进行一下说明:

  1. 首先服务端会通过非对称加密,产生一个公钥私钥

  2. 在客户端发起请求时,服务端将公钥暴露给客户端,这个公钥可以被任意暴露;

  3. 客户端在获取公钥后,会先产生一个由256位随机数字组成的会话密钥,这里称为口令;

  4. 客户端通过公钥将这个口令加密,发送给服务器端;

  5. 服务器端通过私钥进行解密,获取到通讯口令;

  6. 之后,客户端和服务端的信息传递,都通过这个口令进行对称的加密。

个人感觉,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解密的效率,不过,与客户端服务端各构建一套密钥对的加解密方式相比,在安全性上可能有所下降。在上面所述的通过口令进行加密的过程中,数据也是可以被窃听的,不过由于密钥是256个随机数字,有10的256次方中组合方式,所以破解难度也很大。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服务端和客户端都提前知道了密钥,SSH的这种方式,服务端是通过解密获取到了密钥。

DH密钥交换算法

SSH的原理,是基于RSA非对称加密,RSA是基于大数的因式分解数学难题,下面要提到的DH密钥交换算法则是基于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难题。

DH算法是一种密钥协商算法,只用于密钥的分配,不用于消息的加解密。它提供了一种安全的交换密钥的方式,通过交换的密钥进行数据的加解密。就像SSH原理中,口令的交换,不过DH算法更安全。

我们举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假设有A、B两方,A作为发送者,B作为接收者。通过下面的几个步骤就可以构建出一个只属于双方的密钥口令,如下:

  1. 首先A、B双方,在通信前构建专属于自己的密钥对,假设分别是公钥A,私钥A,公钥B,私钥B;

  2. A将自己的公钥A暴露给B,B通过私钥B公钥A经过一定的运算产生出本地的密钥B;

  3. 同样,B将自己的公钥B暴露给A,A通过私钥A公钥B经过一定的运算产生出本地的密钥A;

  4. 最后,这个算法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密钥A密钥B是一致的,这样A、B双方就拥有了一个属于双方的“秘密”口令;

DH算法的产生是,对称加密向非对称加密的过度,为后续非对称加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SQLite 批量insert - 如何加速SQLite的插入操作


下一篇:使用proxyee-down解决百度云下载限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