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网与接入网技术
广域网与接入网技术
常见广域网技术——X.25
产生背景
尽管在当时,苹果二代计算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PC和工作站却没有流行,也没有获得很多的网络支持,大多数人还是使用便宜的无智能终端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访问远程的大型机。这些无智能终端具有很小的智能和很小的存储量,它们的屏幕显示完全是由网络另一端的大型机所控制的。为了广泛的支持无智能终端,X.25的设计者决定把智能部分放在网络当中,这种设计思路和之前因特网的设计思路是相反的,因为因特网的设计思路是将很多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处理都放在物理主机上来完成。
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的技术背景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关于物理线路的。在这段时间几乎所有的有线线路都是嘈杂的、容易出错的铜线电路。在当时光纤电路还处于实验室的研究阶段,通过远程铜线连接所出现的错误率要比我们现在使用光纤电路要高得多。由于这些传输介质有高的错误率,所以在线路上进行检测的X.25这样的设计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设计者将智能放在X.25的方法就是采用虚拟电路。
X.25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采用虚拟电路传递各个数据分组至网络上的适当终点处
交换虚拟电路(SVC):在传输开始之前建立基于呼叫的虚拟电路,数据传输完毕之后进行一个拆除。
永久虚拟电路(PVC):在两个端点之间保持固定呼叫传输分组,一旦这个呼叫进行建立,那么在两个站点之间分组就可以传输信息。
因为这个X.25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服务,因此分组不需要具备原地址和目的地址。
虚拟电路为传输分组通过网络达到目的地提供一条通信路径,对每一个分组都授予了一个号码,这个号码可以被连接原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信道所进行鉴别。
常见广域网技术——帧中继
产生背景
帧中继技术是在OSI第二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的一种技术。
帧中继技术是在分组技术充分发展,数字和光纤线路逐渐代替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模拟线路,并且在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所发展起来的。
帧中继仅完成OSI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核心的功能,并且将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交付给智能终端进行控制,这就大大简化了实践的过程。同时帧中继采用了虚拟电路技术,能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帧中继具有吞吐率高、时延低、适合突发性业务的特点。
帧中继主要适用于三种情况:
1、用户需要数据通信,其带宽的要求是64Kbps~2Mbps之间,而参与通信方多于两个,在这个时候采用帧中继是种比较好的方案。
2、通信距离比较长的时候,应该首选帧中继。因为帧中继的高效性能使用户享受到比较好的性价比。
3、当数据业务量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由于帧中继具有重态分配带宽的功能,选用帧中继可以有效的处理突发性数据。
帧中继协议是在第二层建立虚拟电路,它用 帧方式来承载数据业务。
- (1)信息字段:默认长度为1600
- (2)帧中继采用了拥塞控制机制,在帧头中有FECN(向前拥塞比特)、BECN(向后拥塞比特)两个特殊字段
- (3)帧中继中包括一个DE(优先丢弃比特),如果设置为1,当网络拥塞时会优先丢弃
- (4)与X.25类似,帧中继也是使用虚拟电路的方式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在帧头中包括一个DLCI(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字段,每个DLCI都标识出了一个虚电路,其中DLCIO是用于信令传输的。
帧中继支持交换虚电路(SVC)和固定虚电路(PVC,永久虚电路)两种虚电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