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人机融合—人、物、环境的复杂系统

要看见新的东西,就得建造新的东西


没有新的物理、数理、生理、心理、管理、法理、文理、地理、伦理...的出现,可能就很难有真的智能出现。

在真实的人机环境系统交互领域中,人的情景意识/态势感知SA(Situation Awareness)、机器的物理SA、环境的地理SA等往往同构于统一时空中(人的五种感知也应是并行的),人注意的切换使之对于人而言发生着不同的主题与背景感受/体验,类似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在人的行为环境与机的物理环境、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情景意识SA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整体,其行为特征并非由人的元素单独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机环境系统整体的内在特征,人的情景意识SA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另外,人机环境中许多个闭环系统常常是并行或嵌套的,并且特定情境下这些闭环系统的不同反馈环节信息又往往交叉融合在一起,起着或兴奋或抑制的作用,不但有类似宗教情感类的柔性反馈,不妨可称之为软调节反馈,人常常会延迟控制不同情感的释放;也存在着类似法律强制类的刚性反馈,不妨称之为硬调节反馈,常规意义上的自动控制反馈大都属于这类反馈。如何快速化繁为简、化虚为实是衡量一个人机系统稳定性、有效性、可靠性大小的主要标志,是用数学方法的快速搜索比对还是运筹学的优化修剪计算,这是一个值得人工智能领域深究的问题。

在深度态势感知中,势涉及方向和速度,方向更为重要;态包括程度和大小,程度稍微领先;知有关本质和联系,本质尤为突出;感连接现象和属性,现象大于属性;深度就是人机环境的融合和交互,融合在一起的交互。



第六集 人机融合—人、物、环境的复杂系统


  当前制约机器人科技发展的瓶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研究的难点是对认知的解释与建构,而认知研究的关键问题则是自主和情感等意识现象的破解。生命认知中没有任何问题比弄清楚意识的本质更具挑战性,或者说更引人入胜。这个领域是科学、哲学、人文艺术、神学等领域的交集。尽管意识问题如此重要,非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旦涉及到意识问题,大家不是缄口不提,就是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究其因,不外乎意识的变化莫测与主观随意等特点严重偏离了科学技术的逻辑实证与感觉经验验证判断,既然与科学技术体系相距较远,自然就不会得到相应的认同与支持了,顺理成章,理应如此吧!然而,最近科技界一系列的前沿研究正悄悄地改变着这个局面:研究飘忽不定的意识固然不符合科技的尺度,那么在意识前面加上情境(或情景)二字呢?人在大时空环境下的意识是不确定的,但“格物致知”一下,在小尺度时空情境下的意识应该有迹可循吧!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天时地利人和”的小尺度时空情境对态势感知及意识的影响,只是明确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实现情境意识/态势感知的研究是源自1988年Mica Endsley提出的Situation Awareness概念框架。但这只是个定性分析概念模型,其机理分析与定量计算还远远没有完善。



仅以此系列献给宅在家里,为国分忧的你!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步更远的路,

中国,加油!!


天佑中华,让我们众志成城,干掉这疫!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第六集:人机融合—人、物、环境的复杂系统


追问AI,从剑桥到北京,人机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实现融合呢?



















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配置IKE SA的生存周期(华为)


下一篇:GYM-101194F Mr. Panda and Fantastic Beasts 后缀数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