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Java开发手册》面世以来,从最开始的版本到现在的泰山版,每一个版本我都学习过。如果说要我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来,那么我对《Java开发手册》的学习分成了三个阶段:阅读、实操与理解。
一、阅读阶段
所谓的阅读阶段,在我看来就是之前从没遇到过、也从未了解过的规约,通过《Java开发手册》的阅读了解到相关知识,之后在项目中遇到了,再返回来阅读,以避免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编码规则中关于并发处理处理的这部分规则,在项目开发中我还未曾真正使用到并发和线程。那么我在看并发处理这部分规则时,我只是能大致阅读,知道有这部分规约的存在。以后项目中如果有用到并发和线程时,我再回过头来再次阅读这部分规约,以避免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实操阶段
所谓的实操阶段,也就是在阅读规约之后,在项目中确实遇到规约中的问题,运用规约中的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举例来说,在编程规约的集合处理中有这么一条
【推荐】集合初始化时,指定集合初始值大小。 说明:HashMap使用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初始化,如果暂时无法确定集合大小,那么指定默认值(16)即可。
看到这条规约之后,在之后的项目开发中就不自觉的会在新建 Map 对象时加上初始化大小。例如:
Map<String, Object> resultMap = new HashMap<>(8);
到了这一步,阅读《Java开发手册》也就开始出现成效了。
三、理解阶段
所谓的理解阶段,就是在实操之后,再次阅读《Java开发手册》时,发现原先的代码与现在的理解有出路,甚至是发现原先的理解是错误的。回到实操阶段的例子,没有再次阅读规约的时候,我觉得给新建 Map 对象进行初始化大小是没错的。于是当我有四个元素需要放在 Map 对象中时,我是这么创建 Map 对象的。
Map<String, Object> resultMap = new HashMap<>(4);
即,Map 初始化大小就是元素的个数。
而当我这次回过头来重新阅读规约时,我注意到了负载因子这四个字。规约上是这么写的:
正例:initialCapacity = (需要存储的元素个数 / 负载因子) + 1。注意负载因子(即loader factor)默认为0.75,如果暂时无法确定初始值大小,请设置为16(即默认值)。
所谓负载因子就是当容量到达一个数值之后,容量就开始扩大。比如,设置初始化大小为8,负载因子为0.75,0.75 * 8 = 6,那么当容量到达6的时候,容量就会开始扩大,而不是元素数量到达8的时候才进行扩大。理解负载因子之后,我发现当初设置初始化大小的时候出现了错误,应该设置更大一些。举个例子,默认负载因子为0.75,Map 中需要放置的元素个数为 4,那么需要设置 Map 的初始化大小为 5.33。之前看过《码出高效》,建议初始化大小的数值为2的倍数,即此次初始化大小应该为 8。
总结:我认为从阅读到实操再到理解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成长的过程。只要勇于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会有惊喜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