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PS (Input/Output Per Second)即每秒的输入输出量(或读写次数),指的是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最大的I/O频度,是衡量磁盘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IOPS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处理的I/O请求数量,一般以每秒处理的I/O请求数量为单位,I/O请求通常为读或写数据操作请求。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如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IOPS是关键衡量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数据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可以成功传输的数据数量。对于大量顺序读写的应用,如VOD(Video On Demand),则更关注吞吐量指标。
IOPS测试结果与很多测试参数和存储系统具体配置有关.IOPS可细分为100%顺序读,100%顺序写,100%随机读,100%随机写等,在同等情况下这四种IOPS中100%顺序读的IOPS最高。
吞吐量(throughput):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最大的I/O流量;一些大量的顺序文件访问,更多考虑throughput指标。
带宽(band width)又叫频宽,是指在固定的的时间可传输的资料数量,亦即在传输管道中可以传递数据的能力。在数字设备中,频宽通常以bps表示,即每秒可传输之位数。在模拟设备中,频宽通常以每秒传送周期或赫兹 (Hz)来表示。
吞吐量与带宽的区分:吞吐量和带宽是很容易搞混的一个词,两者的单位都是Mbps。先来看两者对应的英语,
吞吐量:throughput;带宽:Max net bitrate。当讨论通信链路的带宽时,一般是指链路上每秒所能传送的比特数,它取决于链路时钟速率和信道编码在计算机网络中又称为线速。可以说以太网的带宽是10Mbps。但是需要区分链路上的可用带宽(带宽)与实际链路中每秒所能传送的比特数(吞吐量)。通常更倾向于用“吞吐量”一次来表示一个系统的测试性能。这样,因为实现受各种低效率因素的影响,所以由一段带宽为10Mbps的链路连接的一对节点可能只达到2Mbps的吞吐量。这样就意味着,一个主机上的应用能够以2Mbps的速度向另外的一个主机发送数据。
带宽决定于整个阵列系统,与所配置的磁盘个数也有一定关系;而IOPS则基本由阵列控制器完全决定。在Web、E-mail、数据库等小文件频繁读写的环境下,性能主要是由IOPS决定。在视频、测绘等大文件连续读写的环境下,性能主要由带宽决定。可见,在不同的应用方式中,需要考察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NAS产品来说,主要性能指数也是两个:OPS和ORT,分别代表每秒可响应的并发请求数和每个请求的平均反应时间。对磁带存储设备来说,单个磁带驱动器的读写速度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决定IOPS的主要取决与阵列的算法,cache命中率,以及磁盘个数。阵列的算法因为不同的阵列不同而不同,如我们最近遇到在hds usp上面,可能因为ldev(lun)存在队列或者资源限制,而单个ldev的iops就上不去,所以,在使用这个存储之前,有必要了解这个存储的一些算法规则与限制。cache的命中率取决于数据的分布,cache size的大小,数据访问的规则,以及cache的算法,如果完整的讨论下来,这里将变得很复杂了。我这里只强调一个cache的命中率,如果一个阵列,读cache的命中率越高越好,一般表示它可以支持更多的IOPS,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就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硬盘IOPS有关系了;
吞吐量主要取决于阵列的构架,光纤通道的大小(现在阵列一般都是光纤阵列,至于SCSI这样的SSA阵列,我们不讨论)以及硬盘的个数。阵列的构架与每个阵列不同而不同,他们也都存在内部带宽(类似于pc的系统总线),不过一般情况下,内部带宽都设计的很充足,不是瓶颈的所在。光纤通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数据仓库环境中,对数据的流量要求很大,而一块2Gb的光纤卡,所能支撑的最大流量应当是2Gb/8(小B)=250MB/s(大B)的实际流量,当4块光纤卡才能达到1GB/s的实际流量,所以数据仓库环境可以考虑换4Gb的光纤卡。最后说一下硬盘的限制,这里是最重要的,当前面的瓶颈不再存在的时候,就要看硬盘的个数了。
大文件持续传输型的应用需要的是充分的带宽性能,而小文件随机读写的应用则要求足够的I/O能力。那么多大的文件算“大文件”呢?一般而言,超过1MB大小的文件就可以算做“大文件”了。如果您的应用系统处理的资料中,最小的文件也有4~5MB甚至几十MB,就需要重点考察存储系统的带宽性能了。如果您的应用是数据库形式,或是电子邮件系统,系统中有大量KB级大小的文件,那么就可以忽略掉产品介绍中xxx MB/s的字样,重点关心xxx IOPS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