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SCI惹的祸?

都是SCI惹的祸?

过去只知道地质学家需要跋山涉水寻找宝藏,最近同一位海外归来的学者谈起,方知少数其它领域的科研人员,也“跋山涉水”,在内地研究机构寻找可以写好文章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否是自己的专业领域,统统帮助整理成英文文章,在SCI杂志发表,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尽管我非常支持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也不反对偶然做几回挂名作者,但无法认同这种出成果的“专业”方式,更不希望由这种“制造”方式成就出什么“学术权威”。

在美十几年,写了一大堆SCI文章,却不知SCI为何物,回国后才知SCI何其重要。近年来更是目睹《自然》和《科学》杂志在中国的“飞黄腾达”,连原本与《自然》、《科学》不搭边的学者,迫于环境和评价标准的压力,也“梦寐以求”希望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参加国际会议时,往往先问论文集是不是EI收录的,不收录再好再相关的会议也无兴趣;如果EI收录,不管文章对不对口也要投稿,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能否毕业或升职的问题。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今年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因文集属SCI收录的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结果竟然收到国内5000多份稿件,会议竟也一口气录用了3000多篇文章。看着他洋洋得意的神态,我不知这是中国科技水平提高的表现,还是一次讽刺。

经营EI和SCI的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外国私营公司,先不说一个国家把自己对科研的评价体系同这些公司的产品捆绑在一起的潜在危险性,现实情况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SCI论文总数已从第15位跃居至第5位,也该是让其自然发展的时候了。像现在强调“绿色”食品一样,也该提倡“绿色”论文了。继续盲目地强调鼓励SCI论文并以其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势必会造成新一轮的低层次、低思想的重复研究;代代下去,结果一事无成。就像过度施加化肥一样,这样还会使一些科研工作者片面追求论文“产量”,轻则“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产生大量无用的科研“垃圾”;重则弄虚作假,酿成危国害民的学术“污染”,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科技发展进程和目的。

就算这些不良现象都不会发生,如此下去的也可能造成一些写文章的“天才高手”成为资源的垄断者和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尽管笔者也算是SCI标准的受益者,但我心里非常明白,为了确保我们科研水平的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造就大批的人才,决不应把“宝”押在少数“天才”身上,更不能押在只能写文章的“天才”身上。

尽管监督惩罚措施会减少学术腐败,但我们必须从根上解决问题。长远来看,应从意识和文化入手;现实而言,还是应尽快从人才成果的评价体系开刀。正如《管子》的开篇“牧民”中所言:“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为此,我们不妨也来一个“三要三不要”:制定政策时,要促成木桶打水,不要竹篮打水;落实政策时,要遵循发展规律,不要拔苗助长;评估政策时,要利于培养人才,不要追求天才。

本文作为“千字文”发表于2005年《科学新闻》第21期。

上一篇:网站搜索引擎优化SEO策略及相关工具资源


下一篇:POJ2524-宗教问题-并查集-A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