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很早之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很朴素,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就没有太在意。之后读到很多Multi-Agent或者并行训练的文章,都会提到这个算法,比如第一视角多人游戏(Quake III Arena Capture the Flag)的超人表现,NeurIPS2018首届多智能体竞赛(The NeurIPS 2018 Pommerman Competition)的冠军算法,DeepMind团队ICLR 2019 conference paper2V2足球,甚至星际争霸II里的AlphaStar,都运用了类似方法。所以这里又回过头记录一下。

目录

一.摘要

  文章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异步优化方法PBT(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主要用来自适应调节超参数。通常的深度学习,超参数都是凭经验预先设计好的,会花费大量精力且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深度强化学习这种非静态(non-stationary)的环境中,要想得到SOTA效果,超参数还应随着环境变化而自适应调整,比如探索率等等。这种基于种群(population)的进化方式,淘汰差的模型,利用(exploit)好的模型并添加随机扰动(explore)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最优的模型。作者分别从强化学习,监督学习,GAN三个方面做实验,论证了这个简单但有效的算法。
  作者认为本文主要做了三点改进:(a)训练过程超参数的自动选择。(b)模型的在线淘汰和选择,让计算资源最大化用在更有希望的模型上(promising models)。(c)超参数在线自适应调节,以适应非静态场景的超参数规划调节(hyperparameter schedules)。

二.效果展示

  • GAN & RL
      左边的gif是GAN在CIFAR-10上的效果,右边是Feudal Networks(FuN)在 Ms Pacman上的效果。
    《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图中红色的点是随机初始化的模型,也就是所谓的population。再往后,黑色的分支就是效果很差的模型,被淘汰掉。蓝色的分支表示效果一直在提升的模型,最终得到的蓝色点就是最优的模型。不得不说,DeepMind这可视化效果做的,真的强。

三.方法细节

  • 问题分析
      神经网络的训练受模型结构、数据表征、优化方法等的影响。而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很多参数(parameters)和超参数(hyperparameters),对这些参数的调节决定了模型的最终效果。通常的做法是人工调节,但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且很难得到最优解。  两种常用的自动调参的方式是并行搜索(parallel search)序列优化(sequential optimisation)。并行搜索就是同时设置多组参数训练,比如网格搜索(grid search)和随机搜索(random search)。序列优化很少用到并行,而是一次次尝试并优化,比如人工调参(hand tuning)和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sation)。并行搜索的缺点在于没有利用相互之间的参数优化信息。而序列优化这种序列化过程显然会耗费大量时间。  还有另一个问题是,对于有些超参数,在训练过程中并不是一直不变的。比如监督训练里的学习率,强化学习中的探索度等等。通常的做法是给一个固定的衰减值,而在强化学习这类问题里还会随不同场景做不同调整。这无疑很难找到一个最优的自动调节方式。

  • 具体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种很朴素的思想,将并行优化和序列优化相结合。既能并行探索,同时也利用其他更好的参数模型,淘汰掉不好的模型。《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如图所示,(a)中的序列优化过程只有一个模型在不断优化,消耗大量时间。(b)中的并行搜索可以节省时间,但是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互,不利于信息利用。(c)中的PBT算法结合了二者的优点。  首先PBT算法随机初始化多个模型,每训练一段时间设置一个检查点(checkpoint),然后根据其他模型的好坏调整自己的模型。若自己的模型较好,则继续训练。若不好,则替换(exploit)成更好的模型参数,并添加随机扰动(explore)再进行训练。其中checkpoint的设置是人为设置每过多少step之后进行检查。扰动要么在原超参数或者参数上加噪声,要么重新采样获得。作者还写了几个公式来规范说明这个问题,看起来逼格更高一点,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再写在这里了。

  • 伪代码
      伪代码非常清楚明白。
    《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其中\(\theta\)表示网络参数,\(h\)表示超参数,\(p\)表示当前模型好坏的指标,\(t\)表示当前第\(t\)代模型(这里说成step应该更准确,多个step之后才生产一代模型,之前理解有点偏差)。整个原理其实和进化算法很像,也和探索利用(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的折中取舍(trade-off)很像。有疑问可以留言交流。

四.实验结果

  • Toy example
      作者举了一个小例子来说明PBT算法的好处,虽然有点牵强,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作者假设了一个优化函数:\(Q(\theta)=1.2-(\theta_0^2+\theta_1^2)\),目标是求该函数的最大值。我们不知道具体函数,只知道该函数的形式是\(\hat{Q}(\theta|h)=1.2-(h_0\theta_0^2+h_1\theta_1^2)\),其中\(h_0,h_1\)是超参数,\(\theta_0,\theta_1\)是参数。作者对比了PBT,只有替换(exploit)的PBT,只有加随机扰动(explore)的PBT和网格搜索。作者设置了只有两个worker的PBT算法,即初始化两个模型。其中,参数初始化为\(\theta=[0.9,0.9]\),超参数分别设置为\(h=[1,0]\)和\(h=[0,1]\)。每更新5步设置一个checkpoint。
    《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从上图可以看出,结果显然是PBT效果好。作者举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不过也确实能说明一些道理。就是说在训练过程中超参数也需要不断修正以找到最优值,而PBT算法刚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 其他环境效果展示
      作者还在一些具体场景上做了实验,比如强化学习,机器翻译,对抗网络等等。这里贴出部分结果,详细参看原文
    • 效果提升展示
      《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 baseline曲线对比
      《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 对照实验(ablation experiments)
      《Population Based Training of Neural Networks》论文解读

五.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简单,效果不错,实验结果也在情理之中。除了算法,其算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RL的实验里worker数量是10-80个,MT里是32个,GAN里是45个,这个算力普通实验室要做类似工作代价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没有算力确实是寸步难行,特别是RL。

上一篇:千人基因组(1000 Genomes)提取群体(population)或者样本(sample ID)信息


下一篇:2019.1.5 China’s 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