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EDU.阅读.写作《苏菲的世界》书摘(六)

* 身为一个经验主义者,休姆期许自己要整理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混淆不清的思想与观念,包括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段期间,理性主义哲学家留传下来的许多言论和著作。休姆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带我们体验日常生活,而事实上哲学家们提示的那些行为准则都是我们对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后,便可以领悟出来的”。

 

* 如果你被热炉子烫到,你会马上得到一个“印象”。事后你会回想自己被烫到这件事,这就是休姆所谓的“观念”。两者的不同在于“印象”比事后的回忆要更强烈,也更生动。你可以说感受是原创的,而“观念”(或省思)则只不过是模仿物而已。“印象”是在我们的心灵中形成“观念”的直接原因。休姆的意思是: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刚才我们已经举过天使这个例子。以前我们也曾提到“鳄象”这个例子,另外还有一个例子是“飞马”。看过这些例子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灵很擅长剪贴拼凑的工作。因为,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曾经由我们的感官体验过,并以真正“印象”的形式进入心灵这个剧场。事实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由我们的心灵创造的。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休姆希望审查每一个观念,看看它们是不是以不符合现实的方式复合而成的。他会问:这个观念是从哪一个印象而来的?遇到一个复合观念时,他要先找出这个观念是由哪些“单一概念”共同组成的,这样他才能够加以批判、分析,并进而厘清我们的观念。

 

* 休姆的解释是:假设我们想象上帝是一个无限“智慧、聪明、善良的事物”,那么“上帝”这个观念就是由某个无限智慧、某个无限聪明与某个无限善良的事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观念”。如果我们不知道何谓智慧、何谓聪明、何谓良善的话,我们绝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对上帝的观念。当然,也有些人认为上帝是一个“严厉但公正的父亲”,但这个观念同样是由“严厉”、“正义”与“父亲”等元素所组成。休姆之后的许多宗教批评人士都指出,人类之所以对上帝有这些观念,可能和我们孩提时代对父亲的感觉有关。他们认为我们对于父亲的观念导致我们对于“天父”的概念。

 

* 无论如何,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与观念,休姆便不接受。他说他要“推翻那些长久以来主导哲学思想,使得哲学蒙羞的无稽之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使用一些复合观念,而不去思考这些观念是否站得住脚。所以说,以为自己有一个不变的自我事实上是一种不实的认知。你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正如休姆说的,这个自我“只不过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接连而来,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他说,心灵是“一个剧场。在这个剧场里,不同的感官认知在各种位置和情况下轮流出现、经过、再现、消退及融合”。休姆指出,我们心中有的只是这些来来去去的知觉与感觉,并没有一定的“自我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 

 

* 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知的事物。他认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他并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迹,但他认为两者都属于信仰的范踌,与知识或理性无关。我们可以说在休姆哲学的影响下,信仰与知识的关系终于被切断了。休姆指出,这些被现代人称为“超自然现象”的奇迹似乎很少发生,因为我们所听过的奇迹统统发生在一些遥远的地方或古老的年代。实际上,休姆之所以不相信奇迹,只是因为他从未体验过任何奇迹。但他也从来没有体验过奇迹一定不会发生。 

 

* 我想,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而这正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到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

 

* 休姆强调的是,“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让我们再回到小孩子的心态吧。一个小孩子就算看到一个球碰到另外一个,而两个球都静止不动时,也不会目瞪口呆。所谓“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它们只是存在罢了。白球被黑球碰到后会移动的现象只是我们的期待,并不是天生就会这样。

 

* 柏克莱说,我们所看见、所感觉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与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 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时常被称为“理性时代”。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启蒙运动因此而产生。

 

*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有非理性的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这种想法后来成为西欧地区的主要思潮,一直到前几十年为止。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相信所有的“发展”都是好的。事实上,早在法国启蒙时期,就已经有哲学家对所谓的“文明”提出批评。

 

* 当时有些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但对于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而言,“自然”几乎就代表“理性”,因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他们的说法是:所谓的“原始民族”常常比欧洲人要更健康、更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文明化”。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因为自然是好的,所以人如果能处于“自然”的状态就是好的,可惜他们却往往受到文明的败坏。卢梭并且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所以我们可以说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蒙时代开始。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童年只不过是为成年人的生活做准备而已。可是我们都是人,儿童跟大人一样,也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 

 

* 所谓“自然神论”是指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妁方式现身。我们在亚理斯多德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这种“哲学上帝”的说法。对他而言,上帝乃是“目的因”或“最初的推动者”。

 

* 世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人。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人。

上一篇:Android Studio 或 IntelliJ IDEA获取数字签名的方法


下一篇:flask不定参数的传递。多参数,多次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