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化代码块
- 在18篇-类的基本要素中说到,类的三大成员:成员变量、构造方法、方法,初始化代码块是类的第4个成员
- 初始化块用于对类或者对象的初始化,
- 一个类的初始化块可以有0~多个,按先后顺序执行
- 跟实例方法-->类方法、实例变量-->类变量一样,也可以用static修饰初始化块,静态初始化块-->非静态初始化块
- 初始化块总是先于构造器执行
- 非静态初始化块
- 非静态初始化块相当于是对构造器的补充,用于创建对象时给对象的初始化,在构造器之前执行
- 如果一段初始化代码对所有构造器完全相同,且无需接收参数,那就可以将其提取到非静态初始化代码块中
- 在继承中,先后执行父类A的非静态块、构造器,再执行父类B的非静态块、构造器,最后才执行子类的非静态块、构造器
- 实际上,经过编译后,非静态块已经添加到构造器中,且位于所有构造器代码的前面
- 静态初始化块
- 静态初始化块用static修饰,又叫类初始化块
- 非静态块负责对对象执行初始化,而类初始化块负责对类进行初始化,因此类初始化块是在类初始化阶段就执行
- 静态块跟静态方法一样,不能访问非静态成员
- 在继承中,先后执行父类A的静态块,父类B的静态块,最后子类的静态块,然后再执行父类A的非静态块和构造器,然后是B类,最后执行子类的非静态块和构造器
- 因为静态块是在类的初始化阶段完成的,因此在创建某个类的第二个对象时,该类的静态块就不会执行了
- 下面通过一段代码,看看继承中的静态块、非静态块、构造方法的执行顺序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 c1=new C();
System.out.println("--------下面第二次创建C类对象---------");
C c2=new C();
}
}
class C extends B{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C的静态代码块");
}
{
System.out.println("C的非静态代码块");
}
C(){
System.out.println("C的无参构造方法");
}
C(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C的有参构造方法");
}
}
class B extends A{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B的静态代码块");
}
{
System.out.println("B的非静态代码块");
}
B(){
System.out.println("B的无参构造方法");
}
B(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B的有参构造方法");
}
}
class A{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A的静态代码块");
}
{
System.out.println("A的非静态代码块");
}
A(){
System.out.println("A的无参构造方法");
}
A(String str){
System.out.println("A的有参构造方法");
}
}
输出为:
A的静态代码块
B的静态代码块
C的静态代码块
A的非静态代码块
A的无参构造方法
B的非静态代码块
B的无参构造方法
C的非静态代码块
C的无参构造方法
--------下面第二次创建C类对象---------
A的非静态代码块
A的无参构造方法
B的非静态代码块
B的无参构造方法
C的非静态代码块
C的无参构造方法
静态初始化块与静态成员变量的执行顺序
- JVM第一次使用某个类时,在准备阶段给所有静态成员分配内存,在初始化阶段初始化这些静态成员变量,就是执行初始化代码或者声明成员变量时指定的初始值,执行顺序与源代码中的顺序相同
- 按源代码中的先后顺序执行,见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 a=new A();
System.out.println(a.num); //输出10,而不是6,说明先执行声明赋值6,然后才执行静态块赋值10
}
}
class A{
public static int num=6;
static{
num=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