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线程安全类

在集合框架中,有些类是线程安全的,这些都是jdk1.1中的出现的。在jdk1.2之后,就出现许许多多非线程安全的类。 下面是这些线程安全的同步的类:

vector:就比arraylist多了个同步化机制(线程安全),因为效率较低,现在已经不太建议使用。在web应用中,特别是前台页面,往往效率(页面响应速度)是优先考虑的。

statck:堆栈类,先进后出

hashtable:就比hashmap多了个线程安全

enumeration:枚举,相当于迭代器

除了这些之外,其他的都是非线程安全的类和接口。

线程安全的类其方法是同步的,每次只能一个访问。是重量级对象,效率较低。

其他:

1. hashtable跟hashmap的区别

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即hashtable的方法都提供了同步机制;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即不提供同步机制 ;hashtable不允许插入空值,hashmap允许!

2. 多线程并发修改一 个 集合 怎么办

用老的Vector/Hashtable类

对于集合类:

(1) HashMap 线程不安全

(2)HashTable 线程安全 (所有的方法都加了sychronized实现)

(3)concurrentHashMap 线程安全(使用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 锁分离技术,分段锁技术实现)

最开始JDK 推出了 HashTable,每个方法都是sychronized, 保证了线程的安全,但是 效率低下。

从JDK1.2起,就有了HashMap,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说,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多线程操作时需要格外小心。
在JDK1.5中,伟大的Doug Lea给我们带来了concurrent包,从此Map也有安全的了。

先来看一下 HashTable如何做到线程安全:

     HashTable容器使用synchronized来保证线程安全,但在线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HashTable的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当一个线程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其他线程访问HashTable的同步方法时,可能会进入阻塞或轮询状态。如线程1使用put进行添加元素,线程2不但不能使用put方法添加元素,并且也不能使用get方法来获取元素,所以竞争越激烈效率越低。

Hashtable 继承于Dictionary,实现了Map、Cloneable、Java.io.Serializable接口。

Hashtable 的函数都是同步的,这意味着它是线程安全的。它的key、value都不可以为null。此外,Hashtable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

通过分析Hashtable就知道,synchronized是针对整张Hash表的,即每次锁住整张表让线程独占,ConcurrentHashMap允许多个修改操作并发进行,其关键在于使用了锁分离技术。它使用了多个锁来控制对hash表的不同部分进行的修改。

Hashtable的构造函数

// 默认构造函数。
public Hashtable() 

// 指定“容量大小”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table(int initialCapacity) 

// 指定“容量大小”和“加载因子”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table(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包含“子Map”的构造函数
public Hashtable(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t)

Hashtable的API

synchronized void                clear()
synchronized Object              clone()
             boolean             contains(Object value)
synchronized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synchronized boolean             containsValue(Object value)
synchronized Enumeration<V>      elements()
synchronized Set<Entry<K, V>>    entrySet()
synchronized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ect)
synchronized V                   get(Object key)
synchronized int                 hashCode()
synchronized boolean             isEmpty()
synchronized Set<K>              keySet()
synchronized Enumeration<K>      keys()
synchronized V                   put(K key, V value)
synchronized void                putAll(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ap)
synchronized V                   remove(Object key)
synchronized int                 size()
synchronized String              toString()
synchronized Collection<V>       values()

Hashtable的继承关系

java.lang.Object
   ↳     java.util.Dictionary<K, V>
         ↳     java.util.Hashtable<K, V>

public class Hashtable<K,V> extends Dictionary<K,V>
    implements Map<K,V>,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

ConcurrentHashMap是Java 5中支持高并发、高吞吐量的线程安全HashMap实现。ConcurrentHashMap对K/V的读写都是加锁的,是一个可重入锁(ReenTrantLock),当然这是一个Segment(片段锁),只会锁定某一个K/V,基于CAS调度,也就是与CPU的直接打交道的,使用的是NonfairSync,所以能保证最大的吞吐量.  在这之前我对ConcurrentHashMap只有一些肤浅的理解,仅知道它采用了多个锁,大概也足够了。但是在经过一次惨痛的面试经历之后,我觉得必须深入研究它的实现。面试中被问到读是否要加锁,因为读写会发生冲突,我说必须要加锁,我和面试官也因此发生了冲突,结果可想而知。ConcurrentHashMap内部使用段(Segment)来表示这些不同的部分,每个段其实就是一个小的hash table,它们有自己的锁。只要多个修改操作发生在不同的段上,它们就可以并发进行。有些方法需要跨段,比如size()和containsValue(),它们可能需要锁定整个表而而不仅仅是某个段,这需要按顺序锁定所有段,操作完毕后,又按顺序释放所有段的锁。这里“按顺序”是很重要的,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死锁,在ConcurrentHashMap内部,段数组是final的,并且其成员变量实际上也是final的,但是,仅仅是将数组声明为final的并不保证数组成员也是final的,这需要实现上的保证。这可以确保不会出现死锁,因为获得锁的顺序是固定的。

实现原理 

锁分离 (Lock Stripping)

ConcurrentHashMap允许多个修改操作并发进行,其关键在于使用了锁分离技术。它使用了多个锁来控制对hash表的不同部分进行的修改。ConcurrentHashMap内部使用段(Segment)来表示这些不同的部分,每个段其实就是一个小的hash table,它们有自己的锁。只要多个修改操作发生在不同的段上,它们就可以并发进行。

ConcurrentHashMap具体是怎么实现线程安全的呢,肯定不可能是每个方法加synchronized,那样就变成了HashTable。

从ConcurrentHashMap代码中可以看出,它引入了一个“分段锁”的概念,具体可以理解为把一个大的Map拆分成N个小的HashTable,根据key.hashCode()来决定把key放到哪个HashTable中。

在ConcurrentHashMap中,就是把Map分成了N个Segment,put和get的时候,都是现根据key.hashCode()算出放到哪个Segment中: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HashMap;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Test {  

    private static ConcurrentHashMap<Integer, Integer>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Integer, Integer>();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hread("Thread1"){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ap.put(3, 33);
            }
        };  

        new Thread("Thread2"){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ap.put(4, 44);
            }
        };  

        new Thread("Thread3"){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ap.put(7, 77);
            }
        };
        System.out.println(map);
    }
}  

一、结构解析

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主要区别就是围绕着锁的粒度以及如何锁,可以简单理解成把一个大的HashTable分解成多个,形成了锁分离。如图: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而Hashtable的实现方式是---锁整个hash表

二、应用场景

当有一个大数组时需要在多个线程共享时就可以考虑是否把它给分层多个节点了,避免大锁。并可以考虑通过hash算法进行一些模块定位。

其实不止用于线程,当设计数据表的事务时(事务某种意义上也是同步机制的体现),可以把一个表看成一个需要同步的数组,如果操作的表数据太多时就可以考虑事务分离了(这也是为什么要避免大表的出现),比如把数据进行字段拆分,水平分表等.

三、源码解读

ConcurrentHashMap中主要实体类就是三个:ConcurrentHashMap(整个Hash表),Segment(桶),HashEntry(节点),对应上面的图可以看出之间的关系

/**
* The segments, each of which is a specialized hash table
*/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不变(Immutable)和易变(Volatile)
ConcurrentHashMap完全允许多个读操作并发进行,读操作并不需要加锁。如果使用传统的技术,如HashMap中的实现,如果允许可以在hash链的中间添加或删除元素,读操作不加锁将得到不一致的数据。ConcurrentHashMap实现技术是保证HashEntry几乎是不可变的。HashEntry代表每个hash链中的一个节点,其结构如下所示:

1. static final class HashEntry<K,V> {
2.     final K key;
3.     final int hash;
4.     volatile V value;
5.     final HashEntry<K,V> next;
6. }  

可以看到除了value不是final的,其它值都是final的,这意味着不能从hash链的中间或尾部添加或删除节点,因为这需要修改next 引用值,所有的节点的修改只能从头部开始。对于put操作,可以一律添加到Hash链的头部。但是对于remove操作,可能需要从中间删除一个节点,这就需要将要删除节点的前面所有节点整个复制一遍,最后一个节点指向要删除结点的下一个结点。这在讲解删除操作时还会详述。为了确保读操作能够看到最新的值,将value设置成volatile,这避免了加锁。
其它
为了加快定位段以及段中hash槽的速度,每个段hash槽的的个数都是2^n,这使得通过位运算就可以定位段和段中hash槽的位置。当并发级别为默认值16时,也就是段的个数,hash值的高4位决定分配在哪个段中。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算法导论》给我们的教训:hash槽的的个数不应该是 2^n,这可能导致hash槽分配不均,这需要对hash值重新再hash一次。(这段似乎有点多余了 )

这是定位段的方法:

1. final Segment<K,V> segmentFor(int hash) {
2.     return segments[(has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3. } 

数据结构
关于Hash表的基础数据结构,这里不想做过多的探讨。Hash表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如何解决hash冲突,ConcurrentHashMap 和HashMap使用相同的方式,都是将hash值相同的节点放在一个hash链中。与HashMap不同的是,ConcurrentHashMap使用多个子Hash表,也就是段(Segment)。下面是ConcurrentHashMap的数据成员: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1. public class ConcurrentHashMap<K, V> extends AbstractMap<K, V>
2.         implements ConcurrentMap<K, V>, Serializable {
3.     /**
4.      * Mask value for indexing into segments. The upper bits of a
5.      * key's hash code are used to choose the segment.
6.      */
7.     final int segmentMask;
8.
9.     /**
10.      * Shift value for indexing within segments.
11.      */
12.     final int segmentShift;
13.
14.     /**
15.      * The segments, each of which is a specialized hash table
16.      */
17.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18. }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所有的成员都是final的,其中segmentMask和segmentShift主要是为了定位段,参见上面的segmentFor方法。
每个Segment相当于一个子Hash表,它的数据成员如下: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1.     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2.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2249069246763182397L;
3.         /**
4.          * The number of elements in this segment's region.
5.          */
6.         transient volatile int count;
7.
8.         /**
9.          * Number of updates that alter the size of the table. This is
10.          * used during bulk-read methods to make sure they see a
11.          * consistent snapshot: If modCounts change during a traversal
12.          * of segments computing size or checking containsValue, then
13.          * we might have an inconsistent view of state so (usually)
14.          * must retry.
15.          */
16.         transient int modCount;
17.
18.         /**
19.          * The table is rehashed when its size exceeds this threshold.
20.          * (The value of this field is always <tt>(int)(capacity *
21.          * loadFactor)</tt>.)
22.          */
23.         transient int threshold;
24.
25.         /**
26.          * The per-segment table.
27.          */
28.         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K,V>[] table;
29.
30.         /**
31.          * The load factor for the hash table.  Even though this value
32.          * is same for all segments, it is replicated to avoid needing
33.          * links to outer object.
34.          * @serial
35.          */
36.         final float loadFactor;
37. }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count用来统计该段数据的个数,它是volatile(volatile 变量使用指南),它用来协调修改和读取操作,以保证读取操作能够读取到几乎最新的修改。协调方式是这样的,每次修改操作做了结构上的改变,如增加/删除节点(修改节点的值不算结构上的改变),都要写count值,每次读取操作开始都要读取count的值。这利用了 Java 5中对volatile语义的增强,对同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和读存在happens-before关系。modCount统计段结构改变的次数,主要是为了检测对多个段进行遍历过程中某个段是否发生改变,在讲述跨段操作时会还会详述。threashold用来表示需要进行rehash的界限值。table数组存储段中节点,每个数组元素是个hash链,用HashEntry表示。table也是volatile,这使得能够读取到最新的 table值而不需要同步。loadFactor表示负载因子。

先来看下删除操作remove(key)。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1.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
2.  hash = hash(key.hashCode());
3.     return segmentFor(hash).remove(key, hash, null);
4. }
整个操作是先定位到段,然后委托给段的remove操作。当多个删除操作并发进行时,只要它们所在的段不相同,它们就可以同时进行。下面是Segment的remove方法实现:
1. V remove(Object key, int hash, Object value) {
2.     lock();
3.     try {
4.         int c = count - 1;
5.         HashEntry<K,V>[] tab = table;
6.         int index = hash & (tab.length - 1);
7.         HashEntry<K,V> first = tab[index];
8.         HashEntry<K,V> e = first;
9.         while (e != null && (e.hash != hash || !key.equals(e.key)))
10.             e = e.next;
11.
12.         V oldValue = null;
13.         if (e != null) {
14.             V v = e.value;
15.             if (value == null || value.equals(v)) {
16.                 oldValue = v;
17.                 // All entries following removed node can stay
18.                 // in list, but all preceding ones need to be
19.                 // cloned.
20.                 ++modCount;
21.                 HashEntry<K,V> newFirst = e.next;
22.                 *for (HashEntry<K,V> p = first; p != e; p = p.next)
23.                     *newFirst = new HashEntry<K,V>(p.key, p.hash,
24.                                                   newFirst, p.value);
25.                 tab[index] = newFirst;
26.                 count = c; // write-volatile
27.             }
28.         }
29.         return oldValue;
30.     } finally {
31.         unlock();
32.     }
33. }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整个操作是在持有段锁的情况下执行的,空白行之前的行主要是定位到要删除的节点e。接下来,如果不存在这个节点就直接返回null,否则就要将e前面的结点复制一遍,尾结点指向e的下一个结点。e后面的结点不需要复制,它们可以重用。

中间那个for循环是做什么用的呢?(*号标记)从代码来看,就是将定位之后的所有entry克隆并拼回前面去,但有必要吗?每次删除一个元素就要将那之前的元素克隆一遍?这点其实是由entry的不变性来决定的,仔细观察entry定义,发现除了value,其他所有属性都是用final来修饰的,这意味着在第一次设置了next域之后便不能再改变它,取而代之的是将它之前的节点全都克隆一次。至于entry为什么要设置为不变性,这跟不变性的访问不需要同步从而节省时间有关

下面是个示意图

删除元素之前: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删除元素3之后: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第二个图其实有点问题,复制的结点中应该是值为2的结点在前面,值为1的结点在后面,也就是刚好和原来结点顺序相反,还好这不影响我们的讨论。

整个remove实现并不复杂,但是需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当要删除的结点存在时,删除的最后一步操作要将count的值减一。这必须是最后一步操作,否则读取操作可能看不到之前对段所做的结构性修改。第二,remove执行的开始就将table赋给一个局部变量tab,这是因为table是 volatile变量,读写volatile变量的开销很大。编译器也不能对volatile变量的读写做任何优化,直接多次访问非volatile实例变量没有多大影响,编译器会做相应优化。

接下来看put操作,同样地put操作也是委托给段的put方法。下面是段的put方法: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1. V put(K key, int hash,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2.     lock();
3.     try {
4.         int c = count;
5.         if (c++ > threshold) // ensure capacity
6.             rehash();
7.         HashEntry<K,V>[] tab = table;
8.         int index = hash & (tab.length - 1);
9.         HashEntry<K,V> first = tab[index];
10.         HashEntry<K,V> e = first;
11.         while (e != null && (e.hash != hash || !key.equals(e.key)))
12.             e = e.next;
13.
14.         V oldValue;
15.         if (e != null) {
16.             oldValue = e.value;
17.             if (!onlyIfAbsent)
18.                 e.value = value;
19.         }
20.         else {
21.             oldValue = null;
22.             ++modCount;
23.             tab[index] = new HashEntry<K,V>(key, hash, first, value);
24.             count = c; // write-volatile
25.         }
26.         return oldValue;
27.     } finally {
28.         unlock();
29.     }
30. }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该方法也是在持有段锁(锁定整个segment)的情况下执行的,这当然是为了并发的安全,修改数据是不能并发进行的,必须得有个判断是否超限的语句以确保容量不足时能够rehash。接着是找是否存在同样一个key的结点,如果存在就直接替换这个结点的值。否则创建一个新的结点并添加到hash链的头部,这时一定要修改modCount和count的值,同样修改count的值一定要放在最后一步。put方法调用了rehash方法,reash方法实现得也很精巧,主要利用了table的大小为2^n,这里就不介绍了。而比较难懂的是这句int index = hash & (tab.length - 1),原来segment里面才是真正的hashtable,即每个segment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hashtable,如上图,从两者的结构就可以看出区别,这里就是找出需要的entry在table的哪一个位置,之后得到的entry就是这个链的第一个节点,如果e!=null,说明找到了,这是就要替换节点的值(onlyIfAbsent == false),否则,我们需要new一个entry,它的后继是first,而让tab[index]指向它,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将这个新entry插入到链头,剩下的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修改操作还有putAll和replace。putAll就是多次调用put方法,没什么好说的。replace甚至不用做结构上的更改,实现要比put和delete要简单得多,理解了put和delete,理解replace就不在话下了,这里也不介绍了。
获取操作
首先看下get操作,同样ConcurrentHashMap的get操作是直接委托给Segment的get方法,直接看Segment的get方法:

1. V get(Object key, int hash) {
2.     if (count != 0) { // read-volatile 当前桶的数据个数是否为0
3.         HashEntry<K,V> e = getFirst(hash);  得到头节点
4.         while (e != null) {
5.             if (e.hash == hash && key.equals(e.key)) {
6.                 V v = e.value;
7.                 if (v != null)
8.                     return v;
9.                 return readValueUnderLock(e); // recheck
10.             }
11.             e = e.next;
12.         }
13.     }
14.     return null;  

get操作不需要锁。第一步是访问count变量,这是一个volatile变量,由于所有的修改操作在进行结构修改时都会在最后一步写count 变量,通过这种机制保证get操作能够得到几乎最新的结构更新。对于非结构更新,也就是结点值的改变,由于HashEntry的value变量是 volatile的,也能保证读取到最新的值。接下来就是根据hash和key对hash链进行遍历找到要获取的结点,如果没有找到,直接访回null。对hash链进行遍历不需要加锁的原因在于链指针next是final的。但是头指针却不是final的,这是通过getFirst(hash)方法返回,也就是存在 table数组中的值。这使得getFirst(hash)可能返回过时的头结点,例如,当执行get方法时,刚执行完getFirst(hash)之后,另一个线程执行了删除操作并更新头结点,这就导致get方法中返回的头结点不是最新的。这是可以允许,通过对count变量的协调机制,get能读取到几乎最新的数据,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要得到最新的数据,只有采用完全的同步。

最后,如果找到了所求的结点,判断它的值如果非空就直接返回,否则在有锁的状态下再读一次。这似乎有些费解,理论上结点的值不可能为空,这是因为 put的时候就进行了判断,如果为空就要抛NullPointerException。空值的唯一源头就是HashEntry中的默认值,因为 HashEntry中的value不是final的,非同步读取有可能读取到空值。仔细看下put操作的语句:tab[index] = new HashEntry<K,V>(key, hash, first, value),在这条语句中,HashEntry构造函数中对value的赋值以及对tab[index]的赋值可能被重新排序,这就可能导致结点的值为空。这里当v为空时,可能是一个线程正在改变节点,而之前的get操作都未进行锁定,根据bernstein条件,读后写或写后读都会引起数据的不一致,所以这里要对这个e重新上锁再读一遍,以保证得到的是正确值。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1. V readValueUnderLock(HashEntry<K,V> e) {
2.     lock();
3.     try {
4.         return e.value;
5.     } finally {
6.         unlock();
7.     }
8. }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另一个操作是containsKey,这个实现就要简单得多了,因为它不需要读取值: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1.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int hash) {
2.     if (count != 0) { // read-volatile
3.         HashEntry<K,V> e = getFirst(hash);
4.         while (e != null) {
5.             if (e.hash == hash && key.equals(e.key))
6.                 return true;
7.             e = e.next;
8.         }
9.     }
10.     return false;
11. } 
hashmap,hashTable concurrentHashMap 是否为线程安全,区别,如何实现的

参考;Java集合---ConcurrentHashMap原理分析

参考:ConcurrentHashMap

参考:Java集合中那些类是线程安全的

参考:Java集合中那些类是线程安全的

上一篇:shell-整理目录下的备份文件并生成压缩包


下一篇:shell script数组使用函数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