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切片与MapTask并行度决定机制
- 二、Job提交流程
- 三、切片执行流程解析
- 四、FileInputFormat切片机制
- 五、TextInputFormat
- 六、CombineTextInputFormat切片机制
一、切片与MapTask并行度决定机制
MapTask
的并行度决定Map
阶段的任务处理并发读,进而影响到整个Job
的处理速度,引入两个概念:
-
数据块:
Block
是HDFS
物理上把数据分成一块一块,数据块是HDFS
存储数据单位 -
数据切片: 只是在逻辑上对输入进行分片,并不会在磁盘上将其切分成片进行存储。数据切片是MapReduce程序计算输入数据的单位,一个切片会对应启动一个
MapTask
二、Job提交流程
提交一个Job
要经过:
- 建立连接
connect()
- 在这里会判断该
Job
是本地运行环境还是YARN
集群运行环境
- 在这里会判断该
- 提交
Job
,submitJobInternal()
- 创建给集群提交数据的
Stag
路径—getStagingDir()
- 获取
JobId
,并创建Job
路径—getNewJobID()
- 拷贝
jar
包到集群—copyAndConfigureFiles()
与uploadFiles
- 计算切片,生成切片的规划文件—
writeSplits
- 向
Stag
路径写XML
配置文件—writreXml()
- 最后提交
Job
,返回提交状态
- 创建给集群提交数据的
如下图所示:
三、切片执行流程解析
四、FileInputFormat切片机制
切片机制:
- 简单地按照文件的内容长度进行切片
- 切片的大小默认等于
Block
大小 - 切片时不考虑数据集整体,而是逐个针对每一个文件单独切片
比如输入数据有两个文件:
file1.txt 320M
file2.txt 10M
经过FileInputFormat
的切片机制运算后,形成的切片信息如下:
file1.txt.split1 0~128
file1.txt.split2 128~256
file1.txt.split3 256~320
file2.txt.split1 0~19
源码中计算切片大小的公式:
Math.max(minSize,Math.max(maxSize,blockSize));
mapreduce.input.fileinputformat.split.minsize=1 默认值为1
mapreduce.input.fileinputformat.split.maxsize=Long.MAXValue 默认值Long.MAXValue
默认情况下,切片大小=blocksize
切片大小设置:
-
maxsize
(切片最大值):参数如果调的比blockSize
小,则会让切片变小,而且就等于配置的这个参数值 -
minsize
(切片最小值):参数调的比blockSize
大,则可以让切片变得比blockSize
还大
获取切片信息API:
//获取切片的文件名称
String name = inputSplit.getPath().getName();
//根据文件类型获取切片信息
FileSplit inputSplit = (FileSplit) context.getInputSplit();
五、TextInputFormat
在运行MapReuce
程序时,输入的文件格式包括:基于行的日志文件、二进制格式文件、数据库表等。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MapReduce
给用户提供了很多的接口
FileInputFormat
常见的实现类包括:TextInputFormat
、KeyValueTextInputFormat
、NLineInputFormat
、CombineTextInputFormat
和自定义InputFormat
等
TextInputFormat
是默认的 FileInputFormat
实现类。按行读取每条记录。键是存储该行在整个文件中的起始字节偏移量, LongWritable
类型。值是这行的内容,不包括任何行终止 符(换行符和回车符),Text
类型。
以下是一个示例,比如,一个分片包含了如下 4 条文本记录。
Rich learning form
Intelligent learning engine
Learning more convenient
From the real demand for more close to the enterprise
每条记录表示为以下键/值对:
(0,Rich learning form)
(20,Intelligent learning engine)
(49,Learning more convenient)
(74,From the real demand for more close to the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