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质量模型

软件质量, 就是软件与明确地和隐含地定义得需求相一致得程度。ISO/IEC 25010 提出了 软件质量模型,对于测试测试:提供测试设计的不同角度和思路。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软件质量需求用于确定测试目标。

  • 测试目标包括:功能、性能、界面、易用性、兼容性、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维 护性、可扩展性等。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功能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软件能做什么?
  • 需要做什么?
  • 怎么做是正确的?
  • 哪些功能要测试、哪些功能不需要测试?
  • 哪些功能重要,哪些不重要?
  • 哪些功能先实现或先测试?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性能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性能反映软件运行时的效率和占用资源情况的能力。
  • 时间特性:时间短、速度快、效率高。
  • 资源特性:占用资源(CPU、内存、硬盘、网络)少。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界面(UI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布局合理;
  • 控件位置恰当;
  • 文字没有乱码、字体大小合适;
  • 颜色使用恰当;
  • 图片、表格恰当、舒适、美观。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易用性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软件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可用性/可靠性 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可用性/可靠性: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或程度,可用性=正常运行时间/(正常运行时间+非正常运行时间)×100%。
  • 可用性指标一般要求达到 4 个 9 即 99.99%(全年 52 分钟不正常工作)或 5 个 9 即 99.999%(全年 5 分钟),对一些军事系统,可用性高达 7 个 9(99.99999%(全年 失效时间不超过两秒)。
  • 一般测试时间不足,可以采用空间换时间的办法,如在高负载情况下进行为期一周 或一个月的测试,以判断其可靠性。 关注 MTTF(平均无故障时间)、MTTR(平均恢复时间)、MTBF(平均失效间 隔时间)。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可维护性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可维护性 :指软件产品可被修改的能力。
  • 修改可能包括修正、改进或软件对环境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
  • 可维护性的软件应该是易改变的、稳定的、易测试的

当我们要测试软件可扩展性/可伸缩性的时候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考虑

  • 可扩展性/可伸缩性:是指通过很少的改动就能实现整个系统处理能力的增长。 如在部署两台服务器时测试系统性能(容量,即最大负载),再部署四台、八台服 务器时分别进行系统容量的测试,看其容量是否为上次(两台、四台)实验值的两 倍或接近两倍。如果是,系统就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

软件安全性指软件产品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开发模型(又叫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指软件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被废弃所经历的各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里, 由不同的组织和人员执行不同的任务。开发过程模型很多很多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大爆炸模型又叫直接冲过河去的模型

好比一大堆东西(人力和资金)放在一起,巨大的能量释放,要么产生了优秀的产 品,要么是一堆废品。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特点

  • 大爆炸模式是最简单的软件开发模式,计划、进度安排和正规开发过程都几乎 没有,所有精力都花在开发软件和编写代码上; 一般,大爆炸模式几乎没有测试,只有调试,通常都会避免 在此模式下进行测试。

边写边改模型又叫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型

  • 项目小组在未刻意采用其他开发模式时默认的开发模式。
  • 它在大爆炸模式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至少考虑到了产品需求。
  • 开发小组通常最初只有粗略的想法,接着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然后开始漫长 的来回编写、测试和修改缺陷的过程,直到觉得足够才发布产品。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特点

  • 此种模式没有计划和文档编制,项目能够迅速展现成果,所以比较适合用完就扔的项目;
  • 与大爆炸模式类似,测试在边写边改模式中未特别强调,但是在编写代码和修 复缺陷过程中举足轻重;
  • 软件测试会陷入无休止的循环往复,因为每天都可能在测试新版本。

瀑布模型又叫制定周密计划的模型(重点)

1970 年,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Royce)提出,直到 80 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采用瀑布模式的项目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产品要经过一系列步骤。每一个步骤结束时,写好文档,项目小组组织审查,并决定是否进入下一步。如果项目未准备好进入下一步,就停滞下来直到准备好。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特点

  • 瀑布模式所有一切都有完整细致的说明。当软件提交到测试小组时,所有细节 都已确定并有文档记录,而且实现在软件之中。由此,测试小组得以制定精确 的计划和进度。
  • 测试对象非常明确,即程序。
  • 在瀑布模型中,测试被认为是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后期阶段进行的“一次性”活 动,这带来一个巨大的缺点:因为测试仅在最后进行,所以一些根本性问题可能出现在早期,但是直到准备发布产品时才可能发现。违背了软件测试要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原则。
  • 不适合用户需求的变化。

螺旋模型又叫计划赶得上变化的模型

1988 年,Barry Boehm(巴利•玻姆)提出。 开始不必详细定义所有细节,从小开始,定义重要功能,努力实现这些功能, 接收客户反馈,然后进入下一阶段,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得到最终产品。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特点

  • 螺旋模式中包含了一点瀑布模式(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的步骤)、一点边 写边改模式(螺旋模式的每一次)和一点大爆炸模式(从外界观察)。加上该 模式发现问题早、成本低的特点,可以算做相当好的开发模式。
  • 软件测试员喜欢该模式。因为通过参与最初设计的设计阶段,可以尽早地影响 到产品,可以把产品的来龙去脉弄得很清楚;并且在项目末期,不至于最后一分钟还在匆匆忙忙地进行全面测试。软件测试员地测试一直都在进行,所以最 后一步只是一个验证表面所有部分都没有问题。
  • 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系统。
  • 引入了其他模型不具备的风险分析,使软件在无法排除重大风险时,有机会停止,以减少损失。

​​​​​迭代模型

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元素,强调开发的深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测试工作流程。迭代过程具有以下优点:

  • 降低了在一个增量上的开支风险。
  • 降低了产品无法按照既定进度进入市场的风险。
  • 加快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度。
  • 迭代过程这种模式使适应需求的变化会更容易些。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敏捷开发模型

2001 年初,在犹他州的 Snowbird,由于看到很多软件开发团队陷入了不断增 长的过程的泥潭,一批业界专家聚集在一起概括出了一些可以让软件开发团队 具有轻量化、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和原则,他们称自己为“敏捷 联盟”。另外一些名称:如快速原型、极限编程或进化开发等。 敏捷联盟在随后几个月,他们创建了一份价值观声明,也就是敏捷联盟宣言。 这不是一份抽象的方法论集合,并没有提供任何死板僵化的开发方法和复杂的 技术结构层次,而更像是一份针对客户和开发个体的箴言警句集。敏捷开发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适应变化。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特点

  • 敏捷开发提倡迭代式和增量式的开发模式,并强调测试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 敏捷开发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开发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时做 好“迎接变化”的准备,客户是敏捷的关键环节。
  • 敏捷开发没有单一固定的开发方法或过程,很多快速的开发模式都可以看作是敏捷。
  • 但这些模式都有三个共同点:依赖客户的参与、测试驱动以及紧凑的迭 代开发周期。

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是把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每将个模块作为一个增量组件,从而分批次地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这些增量组件。

优点:

  • 可以分批次地提交软件产品;
  • 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
  • 开发顺序灵活;

快速原型模型(趋势)

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 ,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使开发人员与用户达成共识,最终在确定的客户需求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这种模型适合预先不能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

  • 优点: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
  • 缺点:所选用的开发技术和工具不一定符合主流的发展;快速建立起来的系统结构加上连续的修改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低下;

软件测试模型

V 模型

  • 1980 年,Paul Rook(保罗•洛克)提出,旨在改进瀑布模型的开发效率和效果。
  • “V”的左端表示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型,而“V”的右端表明相应的测试阶段。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优点

  •  V 模型明确地将测试分为不同的级别或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开发的各阶段相对应。
  •  V 模型的测试策略包括低层测试和高层测试,低层测试是为了源代码的正确 性,高层测试是为了整个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

缺点

  • 测试是开发之后的一个阶段。实际应用中容易导致需求阶段的错误一直到最后 系统测试阶段才被发现。
  • 测试的对象就是程序本身。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验 证和确认的功能,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 过程是线性的、顺序的,不能反复和迭代。

W 模型

基于尽早和不断测试的原则, W 模型既强调了测试方案设计,也强调了测试执行。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优点

  • W 模型从 V 模型演化过来,实际上开发是 V,测试是并行的 V,测试与开发同步进行,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
  • 测试伴随整个软件开发周期。
  • 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

缺点

  • W 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 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 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

H 模型

真正的测试级别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次序关系,各阶段间可以反复触发、迭代、 增量。为了解决 V 模型和 W 模型存在的问题,有专家提出了 H 模型。

                                                                                                                                                                                                                                                                     day02_质量模型丶开发模型丶测试模型

特点

  • 它将测试活动完全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流程,将测试准备活动和测 试执行活动清晰地体现出来。测试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 进行。
  • 软件测试不仅仅指测试的执行,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活动(计划、需求分析、用 例设计、环境搭建、提交缺陷、评估总结等)。
  • 当某个测试时间点就绪时,软件测试即从测试准备阶段进入测试执行阶段。
  • 软件测试要尽早准备,尽早执行。
  • 软件测试是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次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测试活动可以是按 照某个次序先后进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复的。

敏捷测试模型

  • 20 世纪 90 年代 Kent Beck 设计了一种名为极限编程( eXtreme Programming , XP)的新型软件开发方法。

敏捷测试的要点总结

  • 敏捷测试是协同测试的一种形式,程序员结对编程,程序员分饰测试员角色, 敏捷测试是连续测试。
  • 敏捷测试侧重单元测试和验收测试。单元测试的过程是先设计单元测试用例, 然后进行编码,之后执行测试。
  • 敏捷测试强调客户参与,单元测试通过之后代码集成到代码库中,再由客户进 行验收测试。

测试模型的使用

  • 不同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需要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
  • 应尽可能地去应用模型中对项目有实用价值的方面,但不强行地为使用模型而使用 模型,否则也没实际意义。
  • 各种模型可以适当结合
上一篇:day02


下一篇:Day02--Servlet和M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