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iniLang设计思路

前言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ajdcc/jMiniLang

演示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294962

jMiniLang是一个Java实现的基于栈的解释器,包含了语法分析和虚拟机等两大内容。

基于这个虚拟机呢,用脚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本来只是用来测试下解释器的语法特性的,后来把一些想法加了进去。

截图在https://github.com/bajdcc/jMiniLang/releases里面,操作视频在。
系统的架构倒是比较“另类”的,它完全就是由管道和互斥来构造的。对于进程而言,无非就是阻塞来实现进程同步,管道一方面可以形成阻塞,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进程间通信,可以说,管道机制非常有效。

下面就简单讲讲jMiniOS系统的设计思路。几个部分:语法特性、同步机制、系统架构。(一共就3张图)

语法特性

语法分析用LALR的,只要设计好BNF就能解析,parser涉及的内容太多,这里就略了。这里说下某些特性的实现:闭包和协程。

闭包

说到闭包,就会提到lambda。实现闭包,首先,系统需要能够动态地返回函数,其次,返回的函数中会引用到函数体外部的变量

jMiniLang设计思路

closure.png

上图中的fact会返回一个lambda(fk其实是多余的,只是语法实现功能有限)叫fk,fk中的一句"call f(n-1)"引用到了外层fact函数的参数f。

那这个特性如何去实现呢?

想像一下我现在执行fact函数时,发生的情况:

  1. f压栈,调用fact
  2. 栈上取参f,放入数据栈
  3. 返回一个lambda(图中是fk)

这时执行这个返回的lambda(注意它有一个参数n):

  1. 参数n压栈,调用lambda
  2. 栈上取参n
  3. 如果n大于0,跳到4,否则跳到5
  4. 执行f(n-1),乘上n,再返回
  5. 返回1

这里的问题是:在lambda中,如何执行f(n-1)呢?进一步要思考的问题:返回的lambda知晓不知晓f的存在?什么时候知晓的?解决了问题,就能实现闭包。

便于描述,将图中的f称作一个闭包(变量)。

思路:动态解决+静态解决。

从语法分析开始说起,解析fact函数之前,fk函数已经解析完毕了,这是由LR分析的特点决定的。在解析fk函数之前,fact的参数f已经被我放入一层层的符号表中,不管找到的这个f是在哪一层函数中的,只要找到了,确认不是引用错误就行。

步骤一:静态解决

在符号表中找到f后,接下来,我要让fk函数进行自检。由于这时fk函数已经是AST中的一个结点了,只要递归调用自检函数就可以了。自检很简单,凡是引用某个变量的,就将引用对象放入引用表中。然后,看一下fk函数的参数表。最终,引用表-参数表=闭包

这样,通过自检,我在解析fact的过程中知道了fk的闭包。

解析好语法树后,就可以生成指令了。对于fk这个lambda,生成指令包含两大部分——实现部分和赋值部分。

实现部分就是将fk函数里面代码翻成指令(然后知道了fk第一行指令的位置fk_line),好理解。

赋值部分就是生成lambda并赋值给fk,指令类似于"load_lambda fk_line",这是因为对lambda而言,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因为这是动态语言,所以必须生成一个为function的动态类型。那闭包又该如何处理呢?对于函数中的闭包需要“额外优待”,即生成指令时将这些变量载入进去,每个变量有个自己的编号,载入这些编号就可以了。所以对于图中的fk,在"load_lambda fk_line"前肯定要有个声明闭包的指令"load_lambda_reference f",这样在生成动态类型时,会将外部变量f的值绑定到fk函数中

步骤二:动态解决

动态运行的指令类似于(这里简化了,跟项目生成的有差别):

【fk函数的实现指令】
[1000] 载入参数n到数据栈
....
[1010] 返回

【fact函数的实现指令】
[2000] 载入参数f到数据栈
[2001] 将f放到额外的一个栈中(用于存放闭包)
[2002] 加载函数fk,地址1000,这时检测额外栈中有闭包,故生成动态类型RuntimeFunction时加上一个闭包f

【调用fact函数返回的lambda--fk】
[3000] 将n取出并保存到数据栈中
....
[3005] "call f(n-1)"对应的指令,这时要加载f,到符号表中找肯定找不到(因为当前执行的环境中没有f),因而尝试到当前环境fk的闭包里去找,找到后执行它并返回

闭包部分总结
  1. 语法分析部分:AST中查找闭包(变量),将闭包的信息存入AST结点ExpFunc中

  2. 指令生成部分:在AST中的调用结点ExpInvoke中,如果发现了闭包信息,就添加额外的指令load_lambda_reference(本项目中是压栈指令,将闭包的编号压栈,再将闭包数量压栈)

  3. 运行时部分:执行到load_lambda指令时,确认是否有闭包在栈中,如果有,将其添加到运行时函数类型RuntimeFunction中

  4. 查找变量:先在当前(函数)域中查找正常声明的变量(用var声明的),找不到,再从域中查找闭包(变量),再找不到,从上一层域中找,以此类推

协程

jMiniLang设计思路

coroutine.png

认识协程,先想一个问题:实现对[a,b]中每个整数的依次处理(比方,实现[1,100]这一百个数的依次打印)

【简单方法】for循环100个数,分别调用之
【一般方法】先生成一个数组,for循环放入1~100这100个数,然后对数组遍历
【另类方法】协程,如图所示

上面除另类方法外,应该都好理解。另类方法其实是一种新的语法特性,协程。

在上面的问题上增加难度,现在对[a,b]进行扩展,变成[a,正无穷),如何?

【简单方法】依然可以
【一般方法】数组占用了大量内存空间,程序gg
【另类方法】依然可以

再降低难度,将范围[a,b]变成列表{101,203,407,666,888},列表里数是我胡乱写的,如何?

【简单方法】gg
【一般方法】将列表中的数依然放入数组并遍历
【另类方法】依然可以(yield 101,yield 203...)

需要3的倍数,...,再分别调用,如何?

【简单方法】可以
【一般方法】gg
【另类方法】魔性,"foreach (var i : call g_range(1, INT_MAX) * 3) {}",改个数字即可

综上,协程确实在某些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差别。

项目中用yield声明协程函数,返回用"yield n"。

foreach搭配yield的使用,使得foreach每次迭代时,会调用一次协程函数,协程返回一个当前索引i,然后再执行foreach循环体。第二次循环调用的协程不会重新开始,而是在第一次循环的基础上继续执行,这,就是协程的精华。常规语法时,每次调用同一个函数,如果函数不依靠任何外部信息,那么每次返回的值都是相同的,而协程不一样,它每次被调用后,就“自动暂停”了。

协程要怎样实现呢?

协程的实现基于for循环。for的语法是"for (声明指令; 判断指令; 迭代指令) {主体}";foreach的语法是"foreach(var 变量名 : yield函数表达式){主体}"。

for循环生成指令的主要步骤:

  1. 生成声明指令
  2. 生成break和continue的label
  3. 生成判断指令
  4. 生成循环主体指令
  5. 生成迭代指令(如i++)

而foreach生成指令的步骤:

  1. 生成声明指令
  2. 生成break和continue的label
  3. 调用协程函数(函数如果返回空则break)
  4. 生成循环主体指令
  5. 生成迭代指令(如i++)

在foreach中协程一直存在,既然它的状态是持续的,因而必然要保存其状态。

先设计好一些指令:

  1. iyldl 协程返回
  2. iyldr 协程进入
  3. iyldx 协程销毁
  4. iyldy 协程创建
  5. iyldi 协程栈数据入栈
  6. iyldo 协程栈数据出栈

上述指令负责程序在foreach间与协程函数间进行切换,以及数据交换等操作。

【协程函数翻译指令】

无非是原有的return指令变成了yield return指令。原先:ipushXXX/iret;现在:ipushXXX/iyldi/iyldl,即数据压栈、数据进协程栈、协程切回。

【调用者foreach指令】

调用协程的具体过程

判断协程是否初始化(首次创建),如果没有创建,就初始化。

初始化操作:

  1. 调用类型:ipush 调用类型/iyldi
  2. 协程传参:ipush 每个参数/后面带iyldi
  3. ipush 地址:传协程入口地址
  4. iyldy:创建协程,此时协程栈的大小=1(调用类型)+参数数量+1(地址)

如果已经初始化完成,进行:

  1. iyldr:切换到协程
  2. iyldo:将数据出协程栈,入数据栈
  3. ijnan:判断数据合法性,如果是null,就退出foreach循环

协程的创建

  1. 读取协程栈中的数据:调用类型+协程参数+协程地址。
  2. 切换到协程并执行

由于有协程栈和调用栈,所以栈与栈间存在父子关系。协程是当前调用栈创建出的,因为要设置父子关系parent。这样,当协程返回时,只要找到其parent就可以了(子找父)。反过来时,父根据hash表找到子,这是因为同一时刻同一层次也只有唯一一个协程存在。

循环出口的清理工作

执行iyldx,销毁创建的协程。

协程部分总结
  1. 调用栈部分:协程就是一种调用栈,而调用栈可以创建协程(调用)栈,反之亦可,可见调用栈存在层级关系,栈间的切换可以用类似树中父子关系实现
  2. 协程传参:通过协程栈数据通道进行传参,这个通道维系当前调用栈和产生的协程调用栈,且协程调用栈和普通调用栈一样,也有自己的数据栈和函数栈
  3. 指令部分:由上述设计的6种指令组成,不过还可进一步简化,值得注意的是,协程的创建只能创建一次,后一次必须检测协程是否已存在,避免重复创建

同步机制

jMiniLang采用的单线程模拟多进程的方式,这种比较容易实现。

多进程的世界,有两个典型问题——互斥量、信号量。进程的状态我设置得很简单——阻塞和非阻塞。把互斥量、信号量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ok。

从时间来看,互斥量的使用场景应是激烈竞争、占用时间少的情况;信号量的情况是竞争不激烈、占用时间长。基于此情况,我将多数操作采用自旋锁实现,如锁定单变量的操作等。将少数耗时操作用信号量去做,即让进程休眠,节省开销。

互斥量

自旋锁实现是很简单的,就是轮循。由于解释器是单线程的,因此非常easy。

我添加了全局共享变量,让互斥量有用武之地。比如进程间的等待操作,将pid挂到等待列表上,而读写等待列表的操作是互斥的,且读写操作很快。

代码写来就是"lock(var);操作...;unlock(var);",而lock的操作就是"while(检测var有锁不,有就锁定);操作...",unlock的操作"直接解锁var变量"。其中这个while就是轮询。事实上,这些轮询操作都可以转化为用信号量去做,只是要设计一些等待列表。上面说到使用场景不怎么花时间(就改个变量),而用信号量会让进程休眠,强行进程切换,因此用信号量反而不适宜。

PS:jMiniLang中的互斥量是用自旋锁实现的,这不意味着所有互斥量都是用自旋锁做的。

信号量

这里,信号量我主要用block()和wakeup(),就是阻塞和唤醒。这两个方法的使用不是在用户代码层面,是在虚拟机层面。

管道与信号量

本系统中我设计了管道,相信管道这一概念已非常普及了。我没有直接提供操作信号量的API,而是提供了管道的API。

管道的操作:

  1. 创建/销毁
  2. 读/写

其中,管道读是一个阻塞操作,利用这一阻塞,可以用管道去实现信号量的功能。

原理也很简单,设计的命名管道,每一管道有缓冲区。读:如果缓冲区无数据,就阻塞,否则取数据;写:向缓冲区写数据,并唤醒阻塞的进程。

另外,进程等待(join)操作也是阻塞的。类似的耗时操作都可以改成阻塞的。

系统架构

用jMiniLang解释器做个仿OS的程序,姑且称作jMiniOS吧。

它的设计理念:

  1. 基于互斥量和信号量
  2. 仅有共享变量服务(全局set/get)和管道服务
  3. 微服务架构service
  4. 多进程间的输入/输出流
  5. 中断例程task(流实现)

服务组成

jMiniLang设计思路

ps.png

模拟IRQ的系统服务task:

  1. remote 用户界面输入输出
  2. task 微服务代理
  3. print 控制台debug输出
  4. signal 信号(如poweroff)

用户服务service(目前实现的):system util ui net

微服务架构

三种对象:客户端(调用者)、代理端(系统服务)、服务端(被调用者)

下面区别三种对象:客户端、代理端、服务端

  1. 客户端(调用者)
    调用方法:客户端进程调用g_task_get/g_task_get_fast/g_task_get_fast_arg方法,获取数据

  2. 代理端(充当中介)
    已实现的task_handler,它的目的是连接客户端和服务端

  3. 服务端(服务者)
    这方面要自己实现

调用顺序:

  1. 客户端调用task_get_fast等方法
  2. task_get_fast安排好请求数据,触发int#1服务中断
  3. 中断会调用task_handler代理方法
客户端向代理端发送消息
  1. 准备请求数据
  2. 锁定等待队列
  3. 将当前进程添加至代理端的等待队列中
  4. 解锁队列
  5. 报告服务中断例程
  6. 发送消息事件给中断例程,使之调用task_handler
  7. 此时代理端会向服务端发送请求
  8. 等待代理端处理完毕
代理端处理客户端的消息
  1. 锁定等待队列
  2. 取最早等待的进程,移除它
  3. 解锁队列
  4. 读取客户端的数据
  5. 唤醒服务端,这时服务端在处理请求
  6. 连接服务端
  7. 防止多个代理端同时请求服务端,用管道做阻塞
  8. 处理完毕,唤醒客户端
此架构的好处

如果没有代理端,那么客户端和服务端直接相连,由于服务端只有一条输入管道,那么多个客户端发送的数据会发生冲突,因此多个客户端的请求只能一个个来,代理端就是这个作用,维护一个等待队列。

另外,服务端的接口不会暴露给客户端,保证了安全。

进程传输流

jMiniOS提供了一个简单的shell,用来执行一些程序,依照linux,采用管道去处理父/子进程间的输入输出流。

以最简单的pipe函数为例:

  1. 获取本pid的输入流句柄
  2. 获取本pid的输出流句柄
  3. 读取输入流,在读取操作中将数据传给输出流

当最内层的进程销毁输出流后,流将被链式销毁,直到最外层进程。实现ctrl+c的思路:销毁各子进程的输入流、创建SIGKILL类似的共享变量。

由于我未实现kill_process函数,所以每个进程只能自己退出,不会强行被kill,这样只要所有进程都退出,就说明堵塞的调用没有问题。

总结

从15年开始第一行代码,到现在约莫2W行(除去废话),每次加个新功能要想半天+查错N天,但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写上面的闭包和协程时因为当时懒没多少注释,还打log半天才搞懂当时的设计思路,所以写写总结也是必要的,毕竟是坚持得最久的一个repo了。

把parser+vm+ui结合起来,除了fastjson和log4j也没用其他库,白手起家,自娱自乐~

作者:bajdcc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7d819fbf873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jianshu.com/p/c7d819fbf873备份。

上一篇:Jenkins+Git+Maven构建并部署war包到tomcat


下一篇:Jenkins + git + maven 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