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2.3 以太网技术

2.3.1 概述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产生较早且使用相当广泛的局域网,由美国Xerox(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简称为PARC)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并于1975年研制成功

2.3.2 以太网MAC帧格式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2.3.3 MAC地址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因为这种地址用在MAC帧中)

IEEE 802标准为局域网规定了一种48位的全球地址(一般都简称为“地址”),是局域网中每一台计算机固化在网卡ROM中的地址

IEEE 的注册管理机构 RA 负责向厂家分配地址字段的前三个字节(即高位 24 位)

地址字段中的后三个字节(即低位 24 位)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必须保证生产出的适配器没有重复地址

各大厂商MAC识别码:

http://standards-oui.ieee.org/oui/oui.txt

2.3.4 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工作原理

  • 先听后发
  • 边发边听
  • 冲突停止
  • 延迟重发

2.4 虚拟局域网 VLAN

2.4.1 VLAN 原理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虚拟局域网 VLAN 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

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 VLAN 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工作站是属于哪一个 VLAN。虚拟局域网其实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

优点

(1)更有效地共享网络资源。如果用交换机构成较大的局域网,大量的广播报文就会使网络性能下降。VLAN能将广播报文限制在本VLAN范围内,从而提升了网络的效能

(2)简化网络管理。当结点物理位置发生变化时,如跨越多个局域网,通过逻辑上配置VLAN即可形成网络设备的逻辑组,无需重新布线和改变IP地址等。这些逻辑组可以跨越一个或多个二层交换机

(3)提高网络的数据安全性。一个VLAN中的结点接收不到另一个VLAN中其他结点的帧

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1)基于端口的VLAN

(2)基于MAC地址的VLAN

(3)基于协议的VLAN

(4)基于网络地址的VLAN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2.4.2 IEEE 802.1Q 帧结构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IEEE 802.1Q 帧结构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VLAN 标签各字段含义
TPID:Tag Protocol Identifier(标签协议标识符),2Byte,表示帧类型,取值为0x8100时表示IEEE802.1Q的VLAN数据帧。如果不支持802.1Q的设备收到这样的帧,会将其丢弃,各设备厂商可以自定义该字段的值。当邻居设备将TPID值配置为非0x8100时, 为了能够识别这样的报文,实现互通,必须在本设备上修改TPID值,确保和邻居设备的TPID值配置一致

PRI:Priority,3bit,表示数据帧的802.1p(是IEEE 802.1Q的扩展协议)优先级。取值范围为0~7,值越大优先级越高。当网络阻塞时,交换机优先发送优先级高的数据帧

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标准格式指示位),1bit,表示MAC地址在不同的传输介质中是否以标准格式进行封装,用于兼容以太网和令牌环网。CFI取值为0表示MAC地址以标准格式进行封装,为1表示以非标准格式封装。在以太网中,CFI的值为0

VID:VLAN ID,12bit,表示该数据帧所属VLAN的编号。VLAN ID取值范围是0~4095。由于0和4095为协议保留取值,所以VLAN ID的有效取值范围是1~4094

2.5 分层的网络架构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架构一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架构二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3.TCP/IP 协议栈

3.1 TCP/IP 标准

3.1.1 TCP/IP 介绍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

TCP/IP是一个Protocol Stack,包括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等许多协议

最早发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缩写为DoD)的因特网的前身ARPA网项目,1983年1月1日,TCP/IP取代了旧的网络控制协议NCP,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基石和标准,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负责维护

RFC文档: https://www.ietf.org/rfc/rfc1180.html

http://www.cnpaf.net/Class/Rfcen/200502/2176.html

3.1.2 TCP/IP 分层

共定义了四层,和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有对应关系

RFC文档: https://www.ietf.org/rfc/rfc1122#section-1.3.3

RFC官方分为四层:

  • Application Layer

  • Transport Layer

  • Internet Layer

  • Link Layer(media-access)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TCP/IP 应用层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TCP/IP 网络模型有几层?分别有什么用?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TCP/IP网络模型总共有五层

  • 1.应用层:我们能接触到的就是应用层了,手机,电脑这些这些设备都属于应用层。

  • 2.传输层:就是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的,当设备作为接收⽅时,传输层则要负责把数据包传给应⽤,但是⼀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在接收或者传输数据,因此需要⽤⼀个编号将应⽤区分开来,这个编号就是端⼝。所以 TCP 和 UDP 协议就是在这一层的

  • 3.网络层:是负责传输数据的,最常使用的 ip 协议就在该层,⽹络层负责将数据从⼀个设备传输到另⼀个设备,世界上有很多设备,⽹络层需要有区分设备的编号。我们⼀般⽤ IP 地址给设备进⾏编号

  • 4.数据链路层:每⼀台设备的⽹卡都会有⼀个 MAC 地址,它就是⽤来唯⼀标识设备的。路由器计算出了下⼀个⽬的地 IP 地址,再通过 ARP 协议找到该⽬的地的 MAC 地址,这样就知道这个 IP 地址是哪个设备的了。路由器就是通过数据链路层来知道这个 ip 地址是属于哪个设备的,它主要为⽹络层提供链路级别传输的服务

  • 5.物理层:当数据准备要从设备发送到⽹络的时候,需要把数据包转换成电信号,让其可以在物理介质中传输,它主要是为数据链路层提供⼆进制传输的服务

3.1.3 TCP/IP 通信过程

42.第十章 网络协议和管理配置(三)

3.1.4 TCP/IP和OSI模型的比较

  • 相同点

    两者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

    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下层对上层提供服务

  • 不同点

    OSI是先有模型;TCP/IP是先有协议,后有模型

    OSI是国际标准,适用于各种协议栈;TCP/IP实际标准,只适用于TCP/IP网络

    层次数量不同

上一篇:【渝粤教育】广东开放大学 管理基础与实务 形成性考核 (42)


下一篇:javaweb-42:之后该怎么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