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低代码平台大火,按照Gartner的分析低代码平台已经在大规模产生价值的前夜了。但是低代码平台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是有很多的误区,或者说大家对低代码的期望太高了。
首先,软件开发是一个精确工程,而人的感知或者表达并不习惯是精确的。这就是为啥低代码平台不那么好用,也不可能替换掉所有的软件开发。
另外一个不能替换的是原因是,在大企业里面。业务部门的人有自己的业务工作,他没有职责去做系统开发的工作,而IT团队,又是职业编码出身,他们又不愿意用低代码平台去开发。所以这里做组织的转型。
低代码平台擅长什么?
由于是是精确工程,低代码平台不可能 快速的精确的完成所有工作。所以低代码平台只能完成一些已经分析清晰,已经设计清楚的场景的复用? 低代码平台本质不是去掉开发,而是最大程度的复用。
既然是复用,当然就得先设计,开发,完成好。所以低代码平台主要使用两种场景。
1.通用标准场景,低代码平台预设一些标准的组件,应用采用这种大颗粒度的组件进行拼装这种大颗粒度的组件,是不带业务的,但是他还是本质还是一种技术组件,只不过试图包装,简化技术的复杂度。简化也是就是默认,意思就是降低的灵活性,所以就只能标准化。(所以复杂的定制化的,就应该勇敢的放弃,不然这就是一个IDE工具,跟代码开发没什么两样。)所以这种场景下低代码平台比拼的是技术组件的默认的通用性。(技术)
2.定制化场景。这种场景有固定的业务场景和模式,先低代码平台先内置好,使用者直接使用即可。 比如salseforce,他聚焦的也就是CRM领域,CRM领域他业务模型摸得比较清楚,内置了订单合同等等,使用方直接使用即可。但是我们也看到salseforce只适用于中小企业的CRM,像华为这种大企业,已经超越传统的CRM,自然不好用。这种场景低代码平台比拼的还是平台对业务的理解程度。(业务)
其实不管哪种模式 都是通过 标准化实现 低成本。 低代码平台是 在极致体验和极致效率中 选择了极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