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机笔记

网络连接三种模式

1.桥接模式
虚拟系统的ip和主机系统ip在同一个网段下,可以直接和外部系统通讯,但是容易造成ip冲突
虚拟机笔记

VMware 桥接模式
  VMware桥接模式,也就是将虚拟机的虚拟网络适配器与主机的物理网络适配器进行交接,虚拟机中的虚拟网络适配器可通过主机中的物理网络适配器直接访问到外部网络(例如图中所示的局域网和Internet,下同)。简而言之,这就好像在上图所示的局域网中添加了一台新的、独立的计算机一样。因此,虚拟机也会占用局域网中的一个IP地址,并且可以和其他终端进行相互访问。桥接模式网络连接支持有线和无线主机网络适配器。如果你想把虚拟机当做一台完全独立的计算机看待,并且允许它和其他终端一样的进行网络通信,那么桥接模式通常是虚拟机访问网络的最简单途径。

2.NAT模式
网络地址转换模式,主机会额外生成一个ip地址用于和虚拟系统通讯,虚拟系统通过主机代理和外界系统通讯,不会造成ip冲突
虚拟机笔记

VMware NAT模式   NAT,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的缩写,意即网络地址转换。NAT模式也是VMware创建虚拟机的默认网络连接模式。使用NAT模式网络连接时,VMware会在主机上建立单独的专用网络,用以在主机和虚拟机之间相互通信。虚拟机向外部网络发送的请求数据"包裹",都会交由NAT网络适配器加上"特殊标记"并以主机的名义转发出去,外部网络返回的响应数据"包裹",也是先由主机接收,然后交由NAT网络适配器根据"特殊标记"进行识别并转发给对应的虚拟机,因此,虚拟机在外部网络中不必具有自己的IP地址。从外部网络来看,虚拟机和主机在共享一个IP地址,默认情况下,外部网络终端也无法访问到虚拟机。

此外,在一台主机上只允许有一个NAT模式的虚拟网络。因此,同一台主机上的多个采用NAT模式网络连接的虚拟机也是可以相互访问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默认情况下,外部网络无法访问到虚拟机,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手动修改NAT设置实现端口转发功能,将外部网络发送到主机指定端口的数据转发到指定的虚拟机上。比如,我们在虚拟机的80端口上"建立"了一个站点,只要我们设置端口转发,将主机88端口上的数据转发给虚拟机的80端口,就可以让外部网络通过主机的88端口访问到虚拟机80端口上的站点。

3.主机模式

VMware 仅主机模式
  仅主机模式,是一种比NAT模式更加封闭的的网络连接模式,它将创建完全包含在主机中的专用网络。仅主机模式的虚拟网络适配器仅对主机可见,并在虚拟机和主机系统之间提供网络连接。相对于NAT模式而言,仅主机模式不具备NAT功能,因此在默认情况下,使用仅主机模式网络连接的虚拟机无法连接到Internet(在主机上安装合适的路由或代理软件,或者在Windows系统的主机上使用Internet连接共享功能,仍然可以让虚拟机连接到Internet或其他网络)。

在同一台主机上可以创建多个仅主机模式的虚拟网络,如果多个虚拟机处于同一个仅主机模式网络中,那么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通信的;如果它们处于不同的仅主机模式网络,则默认情况下无法进行相互通信(可通过在它们之间设置路由器来实现相互通信)。

虚拟机克隆

方式1.拷贝一份安装好的虚拟机文件,再用VMware打开
方式2.使用VMware的克隆操作(克隆时应先关闭Linux系统)

虚拟机快照

如果你在使用虚拟机系统的时候(比如Linux),你想回到原先的某个状态,也就是说你担心可能有些误操作造成系统异常,需要回到原先某个正常运行的状态,vmware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就叫快照管理

虚拟机的迁移和删除

虚拟系统的本质就是文件,你可以把安装好的虚拟系统文件夹整体的拷贝或者剪切到另外位置使用。
删除可以通过VMware进行移除,再点击菜单“从磁盘删除”即可,或者直接手动删除虚拟系统对应的文件夹。

VMtools

1.VMtools安装后,可以让我们在windows下更好的管理VM虚拟机
2.可以设置Windows和CentOS的共享文件夹

Linux的目录结构

1.Linux的文件系统是采用级层式的树状目录结构,在此结构中的最上层根目录"/",然后在此目录下创建其它的目录
2.在Linux的世界里一切皆文件

/bin[常用],是Binary的缩写,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
/sbin,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
/home[常用],存放普通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每一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目录,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
/root[常用],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主目录
/lib 系统开机所需要最基本的动态链接共享库,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中的DLL文件,几乎所有的运用程序都需要用到这些共享库
/lost+found 这个目录一般为空,当系统非法关机后,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
/etc[常用],所有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比如安装mysql数据库my.conf
/usr[常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用户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该目录下,类似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 文件
/boot[常用] 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和镜像文件
/proc[不能动] 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目录,他是系统的内存映射,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
/srv[不能动] service缩写,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
/sys[不能动] 这是Linux2.6内核的一个很大变化。该目录下安装了2.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sysfs
/tmp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
/dev 类似于Windows的设备管理器,把所有设备用文件的形式存储
/media[常用] 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之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在这个目录下
/mnt[常用] 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我们可以将外部的存储挂载在/mnt/上,然后进入该目录查看内容
/opt 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存放的目录,默认为空
/usr/local[常用] 这是另外一个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安装的目录,一般是通过编译源码方式安装的程序
/var[常用] 这个目录下存放在不断扩充的东西,习惯将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包括各种日志文件
/selinux[security-enhanced linux] SELinux是一种安全子系统,它能控制程序只能访问特定文件,有是那种工作模式,可自行设置

远程操作Linux

通过Xshell和Xftp两款软件操作

vi和vim基本介绍

Linux系统内置了vi文本编辑器
vim具有程序编辑的能力,可以看作是vi的增强版本,可以主动的以字体颜色辨别语法的正确性,方便程序设计。代码补全,编译及错误跳转等方便编程的功能特别丰富,在程序员中被广泛应用

vi和vim常用三种模式

正常模式:以vim打开一个档案就直接进入一般模式了(这是默认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你可以使用【上下左右】按键来移动光标,你可以使用【删除字符】或者【删除整行】来处理档案内容,也可以使用【复制、粘贴】来处理文件数据
插入模式:按下i, I, a, A, o, O, r, R等任何一个字母后进入编辑模式,一般按i即可
命令行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可以提供你相关指令,完成读取、存盘、替换、离开vim、显示行号等动作,则是在此模式中达成的。
虚拟机笔记

vi和vim快捷键

在正常模式下使用
1.拷贝当前行 yy,拷贝当前行向下五行 5yy,粘贴 p
2.删除当前行 dd,删除当前行向下五行 5dd
3.在文件中查找某个单词 命令行模式下 /关键字 ,回车 查找,输入 n 查找下一个
4.设置文件行号,取消文件行号,命令行模式下 :set nu:set nonu
5.撤销,在一般模式下 输入 u
6.在一般模式下,将光标移动到 20行(指定行),输入 20(指定行数) 再输入 shift+g
虚拟机笔记

关机重启命令

shutdown -h now 立刻进行关机
shutdown -h 1 1分钟后关机
shutdown -r now 立刻进行重启
half 关机
reboot 现在重启
sync 把内存的数据同步到磁盘

细节
1.不管是关机还是重启,首先要运行sync命令把内存中的数据同步到磁盘
2.目前的shutdown/reboot/half 等命令均已在关机前执行了sync(小心使得万年船)

用户登录和注销

1.登录时尽量少用root登录,因为它是系统管理员,拥有最大权限,避免操作失误。可以利用普通用户登录,登录后再用su - 用户名 命令来切换成系统管理员身份。
2.在命令提示符下 输入 logout 即可注销用户

细节
1.logout命令在图形运行级别无效,在运行级别 3 下有效
2.运行级别的概念后面介绍

用户管理

添加用户

  1. useradd 用户名(创建一个用户会生成一个该用户的家目录,存在于/home/用户名)
  2. useradd -d 指定目录 新的用户名 给新创建的用户指定家目录

修改密码:passwd 用户名
虚拟机笔记
无效密码:不安全的密码。因为没有开启安全策略,所以可以设置不安全的简单密码。

补充:pwd 查看当前所在目录

用户删除
1.删除用户,但是保留家目录,userdel 用户名
2.删除用户,同时删除家目录,userdel -r 用户名 (慎重使用,一般情况下建议保留)

查询用户信息
1.查询用户 id 用户名
虚拟机笔记
uid 用户id
gid 组id
组 用户所在组

切换用户
su - 切换用户名

细节说明:
1.从高权限用户切换到低权限用户不需要输入密码,反之需要
2.当需要返回原来用户时,使用logout/exit指令

查看当前用户
命令 whoami/who am i(查看的是第一次登录到系统的用户信息,即便你后来通过 su - 用户名 切换了用户)

用户组
概念:类似于角色,系统可以对有共性/权限的多个用户进行同一管理
新增组命令:groupadd 组名
删除组命令:groupdel 组名
增加用户时指定组:useradd -g 用户组 用户名(创建用户时如果没有指定组,该用户会被分到系统创建的以该用户名命名的组)
修改用户所在组:usermod -g 用户组 用户名

用户和组相关文件
1./etc/passwd文件
用户的配置文件,记录用户的各种信息
每行含义:用户名:口令:用户标识号:注释性描述:主目录:登录shell

2./etc/shadow文件
口令配置文件
每行含义:登录名:加密口令:最后一次修改时间:最小时间间隔:最大时间间隔:警告时间:不活动时间:失效时间:标志

3./etc/group文件
组的配置文件,记录Linux包含的组信息
每行含义:组名:口令:组标识号:组内用户列表

待更新。。。。

上一篇:nat模式物理机ping不通虚拟机


下一篇:LVS负载均衡集群(NAT——DR——KEEPALI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