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口操作是单片机实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知识,本篇花了比較长的篇幅介绍IO口的原理。
也是查阅了不少资料,确保内容正确无误,花了非常长时间写的。
IO口原理原本须要涉及非常多深入的知识,而这里尽最大可能做了简化方便理解。这样对于以后解决各种IO口相关的问题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IO口等效模型是本人独创的方法。通过此模型,能有效的减少对IO口内部结构理解的难度。而且经查阅资料确认,这样的模型和实际工作原理基本一致。
==========================================
前面说了非常多东西,不少人也许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实际操作单片机了。IO口作为单片机与外界通信最基本的手段,是单片机学习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知识。
前面我们编程实现了IO口点亮LED的实验,本篇继续对IO口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为了更好的学习IO口操作。有必要了解一下IO口的内部结构和相关概念。这些知识对于兴许的学习非常有帮助。重点是理解,全然不须要刻意去记。
不记得就回来再看看即可了。用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官方资料(最权威准确)
我们说过,要了解一个芯片,最准确有效的方法,是查看官方给出的芯片手冊等资料。可是初学单片机,直接看芯片手冊资料恐怕非常难弄明确,尤其是看到一堆英文、陌生的电路、名词术语。假设是我,一定也会抓狂的。
可是这里我还是给出一张从Atmel官方的《Atmel 8051 Microcontrollers Hardware Manual》中截取的图片。
给出这张图片并非为了打击大家学习热情,而是希望大家能明确。我们所见过的各种单片机资料究竟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否准确,这一切都能够通过官方资料弄清楚,对于大家以后深入学习一些东西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功能简单介绍
上图正是官方给出的权威的51单片机IO口结构图。
能够看出,单片机的四组IO口内部结构各不同样。原因是有些IO口有第二功能,入门篇里面提到过。
还记得这张管脚图吗?括号里标注的就是IO口的第二功能名称。
除了P1以外,每一个接口都有第二功能。介绍单片机系统模块时,我提到51单片机有预留扩展存储器的接口,正是图中的P0和P1的第二功能(同一时候还要用到29、30等管脚)。
由于用的不多,涉及知识也比較深入,就不做详细研究了。顺便一提,事实上这里我们看到的AD0~AD7,就是用于并行口的。而P3口的第二功能,就包含串口等,后面学到了还会详细介绍。
IO口等效电路
因为深入理解IO口的原理涉及到非常多电路甚至微机原理相关知识,这里仅仅做简化介绍,能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须要。
作为普通IO口使用时。四个IO口的工作原理基本一致。
以下的图是从前面图中的P1电路中裁剪出来的,也是我们须要理解的关键。
右边的P1.X表示P1的一个IO口,如P1.0。电阻右边写的英文是内部上拉电阻的意思。之所以叫上拉电阻。是由于电阻的一端接在VCC上。
以下的三角形表示接地,相当于GND。
除此之外,最关键的一个器件是以下这个。
这个器件的本质是晶体管,起到电子开关的作用(假设想深入了解,能够学习模拟电路相关的知识,或者等到原理篇中介绍)。上面的电路能够大致等效成下图。注意。这种结构仅仅是一个IO口,整个单片机中有32个这种结构。
图中的R为阻值10k的上拉电阻。S是由前面的晶体管等效的电子开关。蓝色框中的部分在单片机内部。
S的开关状态由CPU控制。当用程序设置P1.0管脚为低电平时。电子开关S闭合。实际上电子开关S闭合时,两端还有非常小的电阻。
依据分压原理。P1.0上会有一个非常低的电压,近似0V,已经能够视为低电平了。
当设置管脚为高电平时S断开。P1.0通过10k上拉电阻接到VCC上。假设用电压表測量。由于电压表内阻非常大。所以能够得出其电压值为高电平。
IO口的输出:点亮LED
前面介绍了点亮第一个LED的程序和电路。程序例如以下:
#include <reg52.h>
sbit LED = P1^0;
void main()
{
LED = 0;
while(1);
}
电路关键部分例如以下,VCC通过1k电阻连接到LED正极,LED负极接到P1.0口:
在单片机运行LED=0的时候,电子开关S就由CPU控制而闭合,P1.0上输出低电平。电流通过1k电阻和LED流入P1.0,再经过S流入GND,LED两端有合适的电压于是点亮。结合单片机内部IO口等效电路,整个电路例如以下图
灌电流与拉电流
在上面的样例中,P1.0输出低电平点亮LED。能不能反过来,P1.0输出高电平点亮LED呢?我们能够考虑电路连接成以下这样,并在程序中编写LED=1。
当运行LED=1时,S断开。电流通过10k上拉电阻R从P1.0流出,并进入LED。因为上拉电阻的阻值太大。电流太小,导致LED不亮,或者亮度非常微弱。
所以通常不採用这样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前者电流从外部流入单片机内部,我们称之为灌电流接法。后者电流方向相反,称为拉电流接法。
对照能够看出,对于51单片机。灌电流接法电流较大,拉电流接法因为受到上拉电阻限制。电流较小。
在实际其中灌电流的最大电流也是有限的,由于电子开关S中能通过的电流有限。
依据STC官方的芯片手冊,对于STC单片机,建议单个IO口灌电流建议不超过20mA。全部IO口灌电流之和不超过55mA,否则easy烧坏IO口。
而拉电流大小仅仅有230uA左右。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高阻态
拉电流是从上拉电阻流出来的,是否能提高拉电流大小呢?答案是能够。我们仅仅须要在单片机外部再加入一个上拉电阻。就能够增大拉电流,而且能成功点亮LED,例如以下图所看到的。
图中的电路。相当于R和R0并联了,整个上拉电阻的阻值减小了。
可是这样做有个缺陷。在这个电路中,当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S闭合,此时电流从VCC通过上拉电阻和S流入GND。此时尽管LED熄灭了,可是却有较大电流通过上拉电阻而浪费掉。所以上拉电阻过大,会导致驱动力不足。而上拉电阻过小,又会在输出低电平时浪费电能。
上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呢?对电路了解多一点的人非常快能发现,假设没有上拉电阻。IO口就无法输出高电平,也就是下图这种。开关闭合时能输出低电平,可是开关断开时,P1.0就悬空了,什么也没连接。
这时IO口的电压就是不确定的了,这种状态无法推断它是低电平还是高电平,叫做高阻态。非常巧的是。单片机的P0口确实就没有上拉电阻,而其它三组IO口都有上拉电阻。
所以当P0输出高电平,而且没有外接上拉电阻时,就是高阻态,不能正常输出高电平。后面我会通过详细样例来让大家感受一下高阻态。
注:尽管P1.0似乎是同一时候连接到CPU的IO输入端了,即图中写着“输入”的绿色箭头,可是这部分电路仅仅有在读取管脚输入的时候才会导通,而且是单向的。
上拉电阻的存在,将原本的高阻态转变成了高电平,也因此得名。和上拉电阻相相应的。还有下拉电阻,差别在于下拉电阻还有一端不是连接VCC而是接到GND。
IO口的输入
IO口之所以叫IO口(IO=Input/Output),意味着它既能够输出又能够输入。前面讲的都是IO口的输出,以下讲IO口的输入。IO口的输出我们通过LED来介绍。而IO口的输入我们则通过开关来说明。在非常多单片机中。IO的输入和输出须要通过电路切换,而对于51单片机来说。输入和输出使用的是同一套电路。也就是上面我们分析的电路。
图中的S0是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往上切换能够将P1.0接到VCC,往下切换能够接到GND。
读取时CPU会通过特定电路获取图中橙色导线上的电平。我们想要实现的效果是。让CPU读取P1.0port的电平,从而获得开关S0的状态。
当S断开时。CPU通过获取P1.0上的电平能够知道外部开关S0的状态,从而运行对应的操作。
而S闭合时,S0往下切换,P1.0确实是低电平。
而S保持闭合且S0往上切换时,VCC通过S0和S直接接到GND就短路了。此时电子开关S通过大量电流,可能会烧坏单片机。于是我们加入了电阻R0。S仍然保持闭合,S0往上切换。此时P1.0仍然是低电平,于是CPU无法推断外部开关S0的状态,例如以下图。
总结起来就是在读取IO口电平时,应先设置输出高电平(即断开S)。再读取数据。这个规则适用于全部IO口。
类似的,还能够读取单刀单掷开关(或按键开关)的状态。读取前先设置输出高电平,电路图例如以下。
上面这样的电路须要依赖上拉电阻才干工作。P0口由于没有上拉电阻。须要在外部加入一个上拉电阻(由于假设没有上拉电阻,而且S和S0都断开时,IO口变成高阻态。读取的电平结果不确定,于是无法正确推断S0的开关状态)。
双向IO口/准双向IO口
标准双向IO口的特点有两条:
1、在输出模式下。能够输出高低电平;
2、在输入模式下,假设没有接外部电路。应呈现高阻态。
对于51单片机的P1、P2、P3口,因为有内部上拉电阻。输入模式下不可能出现高阻态,所以称之为准双向IO口。
而P0口作为IO口工作时,假设不加上拉电阻就无法输出高电平;而加了上拉电阻,输入时又不会出现高阻态。所以也是准双向IO口。
备注1:51单片机的P0口假设工作在第二功能状态下,则是双向IO口。初学时详细原理不须要研究的非常透彻。以下一段对此进行分析,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參考。
对比官方的完整IO口结构图。P0口内部有上下两个晶体管。当P0口工作在IO口模式下。上面那个晶体管断开,能够直接忽略。前面的等效电路就没有考虑上面那个晶体管。而当P0口工作在第二功能状态下,两个晶体管都能够工作。
假设上面的晶体管断开。以下的导通,就输出低电平。反之上面的导通以下的断开。就输出高电平而且不须要上拉电阻。假设两个晶体管都断开,则能够作为输入,而且在没有外界电路时呈现高阻态。所以是双向IO口。
备注2:关于双向IO口和准双向IO口的概念存在一定争议,这里的介绍综合了网上多方面的观点,被多数人所接受。
线与逻辑
假设把两个单片机IO口连接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以下就是我们的电路图。
当设置两个IO口都输出低电平。即S和S1都闭合时,整体是低电平。而当设置当中一个IO口输出低电平还有一个输出高电平时,即S或S1闭合,此时两个IO口上都会呈现低电平。仅仅有当P1.0、P1.1都输出高电平,即S和S1都断开时,才会呈现高电平。
能够简单表述成:两个IO口连接在一起。仅当P1.0与P1.1都设置输出高电平时,两者接线上才会呈现高电平。这就是所谓的线与逻辑。不仅是两个,假设是非常多的这种IO口连在一起,仅仅有全部IO都设置输出高电平。接线上才会呈现高电平。
线与逻辑会在后面的矩阵键盘中使用到。
总结
最后总结起来,主要就是以下几点。内容有点多。可是实际上经常使用的仅仅有当中的几点。
再次强调,不须要刻意去记,明确了原理,用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1、灌电流比拉电流能通过更大的电流;点亮LED一般用灌电流方式
2、上拉电阻越小,拉电流输出能力越大,但输出低电平时越费电
3、读取IO口前,要先设置输出高电平
4、P0作为输出,需外接上拉电阻
5、按键开关作为输入时,接在IO口和GND之间,另外须要上拉电阻
6、51单片机的四个IO口在普通IO状态下都是准双向口
7、51单片机IO口遵从线与逻辑
=======================================================
《单片机小白学步》系列教程(原名《单片机入门指南》)介绍
本系列教程从最主要的入门知识開始。逐步深入介绍单片机系统设计。内容包含:
1、入门篇:单片机等基本概念、各种电子设计基本知识
2、思想篇:单片机/计算机系统设计的project思想
3、学习篇:单片机学习过程、方法和技巧,以51单片机为例介绍,并推广到其它单片机
4、应用篇:遵循规范的project方法,设计单片机系统实例(计划设计的系统有:计算器、电子表、password锁、简易手机。详细看有没有时间再确定)
5、原理篇: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開始,逐步深入介绍单片机/计算机系统原理。并自行设计简易的CPU(因为个人水平有限,这部分没有把握写好。详细内容视情况而定)
教程特点
1、技术知识点全面。从入门到精通
包括了各种基本知识,尤其是对单片机基本概念的介绍、为什么要用单片机等。在非常多同类书籍教程中都被忽略了。同一时候也包括了一些深入的知识,包括原理篇考虑对单片机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有助于深入理解单片机。
本系列教程以51单片机为例进行介绍。
通过51介绍完单片机的基本知识。我会再把430进行简要介绍,尤其是对照两者之间的优缺点。让大家非常快感受到430的巨大优势。而学习51正好为高速了解43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除了单片机知识,还有思想、方法、技巧的介绍
本系列教程中,介绍单片机各种模块编程知识的主要是学习篇。而学习篇仅仅是整个教程的一部分。在学习篇中我会贯穿各种方法技巧。怎样理解一些模块功能,怎么看时序图,严格遵守project思想进行编程。程序发生了错误怎么调试等等。
而在思想篇中会整体介绍非常多重要的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3、知识先后顺序的设计
单片机学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知识,并且非常多知识之间相互依赖,关联非常强。
本系列教程对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比較明白的规划。尽最大可能符合人的认知过程。
可是实际规划时发现,不管怎么调整知识的顺序,总有一些知识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复杂。
比如開始讲IO口的时候肯定会提到寄存器,而寄存器这个词的理解,须要深厚的背景知识。
可是这些背景知识在没有进行实践的时候也非常难理解。
刚開始学习的人经常就会在这种地方感觉疑惑不解,不知所措。
而每次遇到类似这种知识,我会向刚開始学习的人指出,应该怎样对待。
这个知识是应该自己去学习补充。还是等到学完原理篇再做理解,而如今又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名词。
另外,在整个教程的学习前。须要掌握一定的C语言等基础知识,详细可參考教程第〇篇《序》中的相关说明
http://www.hainter.com/mcu-primer-0
4、语言通俗易懂
本系列教程力求语言通俗易懂,而不会用一堆新手不懂的词语去解释还有一个不懂的词语。可是受限于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有些地方表述的比較繁琐。或者不清楚,希望大家可以帮忙指出。
其它问题
假设认为我写的对你有帮助。欢迎多多反馈。包含写的不对、不合理、不太明确都能够指出来。这样方便我对其进行完好。
很多其它可參见:《怎样以学习单片机为契机。逐步成为优秀的project师》
http://www.hainter.com/mcu-engineer
本系列教程首发于我的个人主页,欢迎訪问(因为是国外server。速度略微有点慢):
http://www.hainter.com/category/hacker/mcu-primer
同一时候会将其转发到CSDN、电子发烧友等网站,欢迎关注。
CSDN专栏网址 http://blog.csdn.net/column/details/mcu-introduction.html
电子发烧友论坛 http://bbs.elecfans.com/zhuti_mcu_1.html
本文首发自我的个人主页,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hainter.com/mcu-primer-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