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blog.sunnyxx.com/2014/08/02/objc-weird-code/
[娱乐向]objc最短的方法声明
先来个娱乐向的。
方法声明时有一下几个trick:
返回值的- (TYPE)
如果不写括号,编译器默认认为是- (id)
类型:
1 |
- init; |
同理,参数如果不写类型默认也是id
类型:
1 |
- (void)foo:arg; |
还有,有多参数时方法名
和参数提示语
可以为空
1 |
- (void):(id)arg1 :(id)arg2; |
综上,最短的函数可以写成这样:
1 |
- _; // 没错,这是一个oc方法声明 |
PS: 方法名都没的方法只能靠performSelector
来调用了,selector
是":"
[C]结构体的初始化
1 |
// 不加(CGRect)强转也不会warning |
[C]三元条件表达式的两元使用
三元条件表达式?:
是C中唯一一个三目运算符,用来替代简单的if-else
语句,同时也是可以两元使用的:
1 |
NSString *string = inputString ?: @"default"; |
[C]数组的下标初始化
1 |
const int numbers[] = { |
这个特性可以用来做枚举值和字符串的映射
1 |
typedef NS_ENUM(NSInteger, XXType){ |
[objc]可变参数类型的block
一个block像下面一样声明:
1 |
void(^block1)(void); |
如果block的参数列表为空的话,相当于可变参数(不是void)
1 |
void(^block)(); // 返回值为void,参数可变的block |
这样,block的主调和回调之间可以通过约定
来决定block回传回来的参数是什么,有几个。如一个对网络层的调用:
1 |
- (void)requestDataWithApi:(NSInteger)api block:(void(^)())block |
主调者知道自己请求的是哪个Api,那么根据约定
,他就知道block里面应该接受哪几个参数:
1 |
[server requestDataWithApi:0 block:^(NSInteger a, NSInteger b){ |
这个特性在Reactive Cocoa
的-combineLatest:reduce:
等类似方法中已经使用的相当好了。
1 |
+ (RACSignal *)combineLatest:(id<NSFastEnumeration>)signals reduce:(id (^)())reduceBlock; |
[objc]readonly属性支持扩展的写法
假如一个类有一个readonly
属性:
1 |
@interface Sark : NSObject |
.m
中可以使用_friends
来使用自动合成的这个变量,但假如:
- 习惯使用self.
来set实例变量时(只合成了getter)
- 希望重写getter进行懒加载时(重写getter时则不会生成下划线的变量,除非手动@synthesize
)
- 允许子类重载这个属性来修改它时(编译报错属性修饰符不匹配)
这种readonly
声明方法就行不通了,所以下面的写法更有通用性:
1 |
@interface Sark : NSObject |
如想在.m
中像正常属性一样使用:
1 |
@interface Sark () |
子类化时同理。iOS SDK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这个特性。
[C]小括号内联复合表达式
A compound statement enclosed in parentheses
原谅我的渣翻译- -,来自《gcc官方对此的说明》,源自gcc对c的扩展,如今被clang继承。
1 |
RETURN_VALUE_RECEIVER = {( |
于是乎可以发挥想象力了:
1 |
self.backgroundView = ({ |
有点像block和内联函数的结合体,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将代码整理分块
,将同一个逻辑层级的代码包在一起;同时对于一个无需复用小段逻辑,也免去了重量级的调用函数,如:
1 |
self.result = ({ |
这样使得代码量增大时层次仍然能比较明确。
PS: 返回值和代码块结束点必须在结尾
[娱乐向]奇葩的C函数写法
正常编译执行:
1 |
int sum(a,b) |
[Macro]预处理时计算可变参数个数
1 |
#define COUNT_PARMS2(_a1, _a2, _a3, _a4, _a5, RESULT, ...) RESULT |
[Macro]预处理断言
下面的断言在编译前就生效
1 |
#define C_ASSERT(test) \ |
如断言上面预处理时计算可变参数个数:
1 |
C_ASSERT(COUNT_PARMS(1,2,3) == 2); |
如果断言失败,相当于switch-case
中出现了两个case:0
,则编译报错。
[多重]带自动提示的keypath宏
源自Reactive Cocoa
中的宏:
1 |
#define keypath2(OBJ, PATH) \ |
原来写过一篇《介绍RAC宏的文章》中曾经写过。这个宏在写PATH参数的同时是带自动提示的:
逗号表达式
逗号表达式取后值,但前值的表达式参与运算,可用void忽略编译器警告
1 |
int a = ((void)(1+2), 2); // a == 2 |
于是上面的keypath宏的输出结果是#PATH
也就是一个c字符串
逻辑最短路径
之前的文章没有弄清上面宏中NO&&NO
的含义,其实这用到了编译器优化的特性:
1 |
if (NO && [self shouldDo]/*不执行*/) { |
编译器知道在NO后且什么的结果都是NO,于是后面的语句被优化掉了。也就是说keypath宏中这个NO && ((void)OBJ.PATH, NO)
就使得在编译后后面的部分不出现在最后的代码中,于是乎既实现了keypath的自动提示功能,又保证编译后不执行多余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