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MySQL架构与执行流程

一、连接器
        在完成经典的 TCP 握手后,连接器就要开始认证你的身份,这个时候用的就是你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用户名密码认证通过,连接器会到权限表里面查出你拥有的权限。之后,这个连接里面的权限判断逻辑,都将依赖于此时读到的权限。(这就意味着,一个用户成功建立连接后,即使你用管理员账号对这个用户的权限做了修改,也不会影响已经存在连接的权限。修改完成后,只有再新建的连接才会使用新的权限设置。)
 
二、查询缓存
        MySQL 拿到一个查询请求后,会先到查询缓存看看,之前是不是执行过这条语句。之前执行过的语句及其结果可能会以 key-value 对的形式,被直接缓存在内存中。key 是查询的语句,value 是查询的结果。如果你的查询能够直接在这个缓存中找到 key,那么这个 value 就会被直接返回给客户端。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建议不要使用查询缓存,为什么呢?因为查询缓存往往弊大于利。
 
查询缓存的失效非常频繁,只要有对一个表的更新,这个表上所有的查询缓存都会被清空。对于更新压力大的数据库来说,查询缓存的命中率会非常低。除非你的业务就是有一张静态表,很长时间才会更新一次。比如,一个系统配置表,那这张表上的查询才适合使用查询缓存。
 
mysql可以通过query_cache_type参数配置默认不进行缓存。如果配置了不进行缓存,执行sql语句时,可以显示指定使用缓存:
 
select SQL_CACHE * from T where ID=10;
 
需要注意的是,MySQL 8.0 版本直接将查询缓存的整块功能删掉了,也就是说 8.0 开始彻底没有这个功能了。
 
三、分析器
如果没有命中查询缓存,就要开始真正执行语句了.
分析器首先会进行sql解析。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词法分析
    解析sql语句,比如从select关键字识别这是一个查询语句,将"T"识别成"表名T",把"ID"识别成"列ID"
 
    2.语法分析
    根据语法规则,判断你的sql是否满足mysql语法
 
四、优化器
优化器是在表里面有多个索引的时候,觉得使用哪个索引;或者有多表join的时候,决定各个表的连接顺序。
select * from t1 join t2 using(ID)  where t1.c=10 and t2.d=20;
 
既可以先从表 t1 里面取出 c=10 的记录的 ID 值,再根据 ID 值关联到表 t2,再判断 t2 里面 d 的值是否等于 20。
也可以先从表 t2 里面取出 d=20 的记录的 ID 值,再根据 ID 值关联到 t1,再判断 t1 里面 c 的值是否等于 10。
这两种执行方法的逻辑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执行的效率会有不同,而优化器的作用就是决定选择使用哪一个方案。
 
五、执行器
MySQL 通过分析器知道了你要做什么,通过优化器知道了该怎么做,于是就进入了执行器阶段,开始执行语句。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开始执行的时候,要先判断一下你对这个表 T 有没有执行查询的权限。 如果有权限,就打开表继续执行。打开表的时候,执行器就会根据表的引擎定义,去使用这个引擎提供的接口。 如果ID字段没用索引,那么执行流程是这样的:
 
1. 调用 InnoDB 引擎接口取这个表的第一行,判断 ID 值是不是 10,如果不是则跳过,如果是则将这行存在结果集中;
 
2. 调用引擎接口取“下一行”,重复相同的判断逻辑,直到取到这个表的最后一行。
 
3. 执行器将上述遍历过程中所有满足条件的行组成的记录集作为结果集返回给客户端。
01_MySQL架构与执行流程
 

01_MySQL架构与执行流程

上一篇:mysql 中modify、change、alter区别


下一篇:学习WPF——元素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