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始印象
又学了一门毫无用途的过时技术】
不过说起来也有点意思,注音符号用习惯之后和拼音的脑回路差不多(一个字不算儿化音最多三个符号)。
过去设计的符号或多或少能看出和常见汉字的关系,有点记忆功能:
「ㄠ」就是幺念ao
「ㄓ」看着像印章里的之念zhi
「ㄔ」就是彳念chi
ㄚa,ㄦer,ㄡou,ㄙsi差不多也是这意思。
其他不熟悉的符号,用着用着就会了。
2.特点
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u和ü因为不受拉丁字母的限制区分的很严格,看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汉语拼音使用者因为平时写起来区别不大没深究过,幼儿园白上了),转化的时候有一些自己脑补的就不行,比如:
圆:y-u-an(一乌安),ㄩㄢ(于安)
月:y-ue(一约),ㄩㄝ(于耶)
还有一些特殊的,因为结构和汉语拼音不一样,所以一开始拼不出来:
ong:ㄨㄥ(乌eng)
iong:ㄩㄥ(于eng)
in:ㄧㄣ(一恩)
iu:ㄧㄡ(一鸥)
ing:ㄧㄥ(一英)
每个字拼完之后是可以自己标音的,普通话的一声不标,后面就是óǒò这样的,轻声是·符号。
3.感受
感觉和汉语拼音设计违背的一点,就是声母和韵母有的不分开,比如ㄓ我本来以为是zh,结果人家这个符号本身就念zhi(也就是之,值,纸,至这四个音只要一个符号ㄓ),ㄨ对应拼音中既是w也是u还是wu。虽然没研究过,但我觉得这是不是对发音理解的还没有很到位的表现?
4.结论
实际用途上……匹配繁体输入比较顺畅(我用的是搜狗输入法的注音模式,测试了几个和对岸念法不同的字,他注音的标准可能是对岸标准,待查),还有也就是学了一种低成本的暗号(?),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