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 蚂蚁金服年轻科学家曾晓东入选MIT TR35中国榜单

自 1999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简称MIT TR)的“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Innovators Under 35)评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寻觅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极有才华且极富创新精神的年轻技术研究创新者或企业家,涵盖 IT(计算机、通信、网络)和生物医药、商业等领域。


这一名单可谓是未来的风云人物榜单,包括谷歌的联合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雅虎创始人杨致远、Linux 之父 Linus Torvards等人。


终于,该全球权威榜单在 2017 年正式推出中国区评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并在今天公布了由中美编辑部及评审委员会共同评选出的“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其中年仅31岁的青年科学家曾晓东作为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无人值守算法技术负责人,因其“实现了中国首家无人超市落地展示,将无人超市打造成为零售行业标杆,激活了国内无人值守零售领域发展的可能性”而成功入选该榜单。


一个优秀的中国科技青年是怎么炼成的呢?小编在曾晓东获奖的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采访,这里是他的故事。


祝贺 | 蚂蚁金服年轻科学家曾晓东入选MIT TR35中国榜单


开放环境铸造开放思维

曾晓东,在蚂蚁的花名叫森苗,也是英文名Samuel的音译。他1986年出生于广东的“风筝之乡”阳江,位于广东西部一座非常漂亮的海边旅游城市,有着跟海南一样的“蓝天海滩”。


曾晓东的父母都是医生,所以在外人眼里曾晓东他一定会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但曾晓东的父母对他的教育从小遵循的是“陪伴成长”而非“管控成长”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晓东就有机会尝试各种各样的兴趣点。在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晓东爸爸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这一台486的机器让曾晓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再之后,晓东也选择了计算机这个专业作为他的职业发展方向。曾晓东200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完成本科学习,之后辗转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2毕业,他在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与机器翻译(MT),硕士期间主要搭建了澳门首套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三语互译机器翻译系统“中葡通PCT”,这套机器翻译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澳门的*与教育部门。


曾晓东认为,他比较幸运的是在求学过程基本上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大学里面度过,在一个东方国家的城市里面经历着纯欧式的学习方式。也因为学习环境的开放,能够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他认为这样开放的环境能够帮助铸造综合而开放的思维。


保持初心,用技术拓展世界的边界

曾晓东宽松的成长环境也培养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他总结为尊重自己的兴趣和不轻言放弃。人生每个阶段所作出的选择都不要偏离自身的兴趣点,而做出选择之后则不轻言放弃,因为有的时候你眼前的绝境未必是终点,也可能是新的起点。


由此,曾晓东分享了他职业生涯里两次重要的选择。


第一次选择是由学术人转变为工业人。曾晓东在大学的理想特别直接简单,成为知名大牛教授,深耕于学术圈,在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基于这样的目标,曾晓东在本科毕业以后攻读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的研究生,在机器翻译的*会议和期刊也发表多篇论文。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科研生活后,他渐渐发现机器翻译这一个研究领域理论已经走的太超前,彼时他就很想出去外面看看工业界的机器翻译到底长什么样子。来到阿里也是机缘巧合, 2014年是工业界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技术最红火的一年,当时他同时拿到三个offer但毫不犹豫选择来了阿里,因为他看中机器翻译在阿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他做出选择更重要的是坚持了“到工业界尝试机器翻译领域”的初心。


第二次跨界选择,是曾晓东2016年初从阿里翻译团队转岗到蚂蚁金服去成立一个新的创新部门-F工作室,也就是他现在所处的部门,专注于做物联网领域的创新技术产品。两年多年多的工业界机器翻译的磨练,曾晓东对AI技术的观点也在不断更新,当时的他的初心则是“要拓展自身技术更多的可能性”。在很多人看来,从熟悉的机器翻译领域跳到一个全新的物联网综合领域,其实是一次冒险,而曾晓东笃定的内心选择,才有了之后的历程。


在曾晓东看来,他目前最想做的事情便是打造一套成熟的物联网支付技术开放赋能给线下实体零售店,通过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深度学习、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让普通的零售店铺也能够变得更智能、更人性、更高效。而他相信并且坚信:“技术能拓展商业的边界,技术也能激活所在的行业。


拥抱未来的星辰大海

此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榜单对于曾晓东而言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于他而言,创新始终是他开疆拓土的关键词。他认为,对于具体的业务而言,创新是现在就必须要做的事儿,不是未来才要做的事儿。创新方面的探索最大的作用可以让业务一直保持活力,一直充满竞争性。对于团队而言,创新可以让团队产生蜕变,质的转变,高凝聚力,高执行力,高创作力。而对于个人而言,创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极其能够锻炼心力的过程。因为创新国人,个人会遭遇很多次的失败,很多次的被拒绝,渡过即成长。


回到此次曾晓东入选该权威榜单的原因,颁奖词是这么介绍的:“实现了中国首家无人超市落地展示,将无人超市打造成为零售行业标杆,激活了国内无人值守零售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毋庸置疑,这一项目背后的社会影响力重大。


基于物联网支付技术的无人超市,背后蕴含着新消费时代的商业判断:又一次零售革命可能正加速到来。从百货商店到连锁商店再到大型超市,尽管零售的本质始终是围绕效率、成本与体验的“买买买”,但基于消费变革与技术变革,“零售基础设施”一直在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信息、商品与资金的流动效率一直在升级,消费者的习惯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就国内而言,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而日本大型超市衰落,便利店挺进乡村,中国一些精品超市遇冷等现象,也未尝不是零售业变革的脚注。技术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可能是决定性的。


智能零售店铺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多种技术融合发力的“钥匙”,这离不开人脸识别、手脉识别、4G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场,让购物者如入无人之境,却又处处走不出“电子围栏”。比如在无人超市,当你拿起架上的货品,APP上购物车里就会相应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购物车立马自动减去。这种科技感,既能让交易“不闻不问”,又构成了商品价值以外的体验价值。


祝贺 | 蚂蚁金服年轻科学家曾晓东入选MIT TR35中国榜单

 ▲蚂蚁无人体验店WithAnt


祝贺 | 蚂蚁金服年轻科学家曾晓东入选MIT TR35中国榜单

  ▲蚂蚁无人体验店WithAnt的后台


祝贺 | 蚂蚁金服年轻科学家曾晓东入选MIT TR35中国榜单

   ▲蚂蚁无人体验店WithAnt技术人的实验中


应该说,“无人”并非新概念,街头自动贩卖机即是,而它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或思考是“一种全新的购物场景,而购物场景的多元化,恰恰为新消费时代的趋势”。


但是对于蚂蚁金服来说,我们的最终目标并不止步于无人超市,而是无人超市背后的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将这一技术能力开放赋能给线下实体零售店。


我们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一套成熟的物联网支付技术开放赋能给线下实体零售店,让普通的零售店铺也能够变得更智能、更人性、更高效。首先,于普通消费者,我们将一直致力于推出体验更好的支付手段。“即拿即走”作为一种更高效、更符合人性的体验,会是我们重要的一个研发和攻克方向。其次,于线下实体店来说,能够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成本,这无疑也是努力的目标。第三,也是更为重要深远的价值,是这套技术方案能够帮助线下实体店更好地了解客人,从而能更灵活、更精准地调整优化供应链、以及店内货架与商品的摆放。


谈及这一切宏大目标背后的初心,曾晓东分享道:“让科技更加普惠,用技术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也就是让科技以一种便捷、普适的形式,可以给人类社会的所有个体,提供平等的、无差异的、并且高质量科技服务,用技术改善人类的生活与未来。”其实,这个简单而质朴的使命不仅仅是曾晓东一个人的,而是更多像他一样的蚂蚁技术人们共同的使命。


上一篇:前端面试题目汇总摘录(HTML 和 CSS篇)


下一篇:CentOS更新yum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