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最近,由于工作需求去了解一下Query是如何在MongoDB内部进行处理,从而丢给存储引擎的。里面涉及了Query执行计划和优化器的相关代码,MongoDB整体思路设计的干净利落,有些地方深入挖一下其实还是能有些优化点的。本文会涉及一条Query被parse之后一路走到引擎之前,都做了那些事情,分析基于MongoDB v3.4.6代码。由于篇幅过长,文章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介绍执行计划 & 优化器和Query具体的执行器。

1. 一条Query语句都做了什么

名词定义:

  • QuerySolution 执行计划, 本文也称Plan
  • QueryPlaner 生成执行计划模块
  • PlanExecutor 运行执行计划模块,同时充当优化器(Optimizer)的角色

下图主要描述了Query在执行层的逻辑,其他模块的逻辑进行了精简: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 1). Client按照MongoDB的网络协议,请求建立连接,并友单独新建的thread处理所有请求。
  • 2). 有些Query(如insert),本身不需要执行计划和优化,这直接通过接口和引擎交互(通过RecordStore写表)
  • 3). Query会进行简单的处理(标准化),并构造一些上下文数据结构变成CanonicalQuery(标准化Query)。
  • 4). Plan模块会负责生成该Query的多个执行计划,然后丢给Optimizer去选择最优的,丢给PlanExecutor。
  • 5). PlanExecutor按照执行计划一步一步迭代,获得最终的数据(或执行update修改数据)。

在此流程中:

  • Plan如果只关联到单个或零个索引,这只生成一个执行计划,如果发现有多个索引或者索引有重叠,这可能生成多个执行计划。
  • Optimizer只在多个执行计划时,才会介入。

2. QuerySolution 执行计划

本文后续以MongoDB find命令为基础,介绍执行计划。update和delete也需要执行计划,生成原理类似。

下面是一个标准的find查询协议包,红框内是涉及查询的基本算子如:过滤条件filter算子、sort排序算子、投影算子等等,其他是查询的一些属性,MongoDB查询区别于SQL,没有那么复杂的语法和语义解析,各个算子被结构化的存储到协议标准里面,所以普通的查询也直接可以取出。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 filter : 查询过滤条件,类比SQL的where表达式
  • projection : 投影,选择取出的fields,类比SQL的select
  • hint : 手工指定索引,可以强制指定使用某个索引

后续Plan会在这些算子上做逻辑处理、优化再连接各个算子,并生成一颗可以执行的树状数据结构

2.1 CanonicalQuery

上述Query中各个算子使用bson结构表示的逻辑表达式,这里会被先标准化成CanonicalQuery。主要涉及collatorMatchExpression的生成。collator是用户可以自定义的除了ByteComparator(逐字节比较排序)之外的比较方法,比如内置的中文比较。collator需要和filter里的逻辑表达式相关联(比如$gt大于运算)。

MatchExpression是将filter算子里每个逻辑运算转换成各个类型的表达式(GT,ET,LT,AND,OR...),构成一个表达式tree结构,顶层root是一个AndMatchExpression,如果含有AND、OR、NOR,tree的深度就+1. 这个表达式tree会用做以后过滤记录。

着这个过程里会做一些简单的等价代换的优化:

  • normalizeTree 简化AND、OR、NOT表达式:

    • 如$AND:[{$AND:{}}]简化成$AND:[{}]
    • 如$AND:[{$AND:[], $AND:[]}]简化成$AND:[{},{},{}...]
    • 如$NOT:{$NOT:{}},简化成{}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

  • sortTree : 将AND、OR表达式简化排序,并且擦除相同逻辑表达式
  • 这里有个点待确认,MatchExpression后会做常量替换,比如a>2+(3*4)转换成a>14,具体代码没有定位 ??

2.2 生成执行计划 Plan

Find/Update/Delete通过.explain()函数可以打印Query生成的执行计划, explain("executionStats")会打印更多的统计信息。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上图中比较关键的信息:

  • parsedQuery : 对应filter过滤条件
  • winningPlan : 最后生成的唯一的plan或者经过Optimizer选择最优的

    • stage : 执行计划中每一个操作,后续会介绍。
    • keyPattern : 用到的索引和基本属性等
    • indexBounds : 要扫描索引的边界,这里是等值。
  • rejectedPlans : 被Optimizer放弃的执行计划,结构和上述类似。

在生成执行计划之前,这里有一些短路的优化。针对Oplog扫描场景(oplogReplay)和_id主键查询做了特例化,如果是oplogReplay则直接生成按ts字段的CollectionScan。如果是主键等值查询,则生成IDHack,直接查询主键。生成执行的过程,本质上是通过Query的查询条件去匹配对应collection上的索引,然后根据相关性生成不同索引组合的不同执行路径,每一个索引规则都可能对应一个执行计划,或者是全表扫描CollectionScan 这里选取索引有个规则:

1). 如果查询带_id主键索引,这直接选主键索引

2). 优先走覆盖索引,即查询条件带该索引,并且projection算子下只选择该field的数据(不用二次fetch数据)

3). 如果既有唯一索引和普通索引,则优先使用该唯一索引(此处猜测应该是唯一索引命中概率更高,因为同一条记录只出现一次)

4). 如果都是唯一索引,则first win(此处测试应该是按index name做了排序)

5). 如果都是普通索引或者索引之间有覆盖,则会根据多个索引生成多个执行路径,并生成多个执行计划。

所以生成执行计划其实就是 匹配各个索引,然后按照这个索引的访问方式,生成访问数据的各个步骤,最终得到数据 。如果最终生成了多个Plan,则让Optimizer去选。

3 Plan Optimizer

优化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各个传统数据库和NewSQL在这个地方都下了不少功夫,甚至说优化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查询性能。本文不在这里介绍过多的优化器知识,涵盖太广。MongoDB使用了一种类似CBO(cost based optimizer)的优化策略(同类型的还有RBO和HBO)。但和传统的MySQL的CBO有些不太一样,MySQL会采集一些引擎层索引的stats信息,如条数、cardinality(稀疏度)等,然后根据stats估算执行计划代驾。MongoDB Optimizer在评估时会touch数据,获得一个运行时信息再去结合估算,进行Plan的打分,得分最高的就是最优的。

Optimizer分为logical逻辑优化和physical物理优化,逻辑优化在上面CanonicalQuery时已经做了,这里只涉及物理优化。Optimizer会把所有的Plan都执行一小部分数据,在执行终会统计扫描次数、获得结果次数等stats指标,然后根据该指标进行score计算,核心的几个步骤如下:

  • 如果执行过程中遇到了IS_EOF(Exector的一个表示,表示该步骤结束了,没有数据量),则score变成一个很大的值。
  • 如果执行的算子里面不包含PROJECTION、AND_HASH、FETCH、SORT等高阶操作,则增加少量Bounes加分。
  • 计算productivity,该值由fetched/workUnits得来是一个小于1的百分比,即获得有效的记录数/总共扫描的记录数。意义就是扫了一部分数据之后,有效数据的占比。占比越大,证明索引被读取的价值就越高。

所以最后score为:

score = 1 + productivity + noFetchBonus + noSortBonus + noIxisectBonus + isEOFBonus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选出的Plan会进入PlanCache下次同样QueryShape的语句,会命中cache。这里cache即使命中了,也不是完全无代价,是要去碰数据再去evaluate一次,如果猜测准确,则继续使用cached plan。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网上有篇文章分享了由于不正确的PlanCache导致慢查的case有兴趣可以看下 http://mongoing.com/archives/5624

4. 优化器的一点想法

1). Optimizer采用touch数据的方式,默认配置下,最少扫描100次结果,最大扫描max(10000, colletion_total_records * 0.3)次索引,在某些命中率很低的场景下,对IO和数据量的影响还是很大。虽然后PlanCache能减少同一QueryShape的开销,但是PlanCache逻辑中本身同样也要touch小部分数据,开销还是有的。而且如果PlanCache的结果有可能已经不在适合当前查询,比如数据的分布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这时候是需要等到触发replan的条件或者DDL的invalidate cache。

当然这么做也有自己的道理,实现相对简单,存储引擎和server之间不用互访Index的分布数据,也省去了维护cardinality准确性的代价。

2). 现在优化器score机制本质上还是Produtivity影响最大,该指标反应的Index扫描和Index读取效率方面。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考虑,比如Index 的内存占用开销,扫描时btree遍历比较的cpu开销(int类型一定比string类型小,不过Mongo的Index是无类型的),也应该计算在读取开销内。或者是类似MySQL 8 的新机制,如果page在buffer pool已经存在,则优先选,这样可以选择尽量都在内存里已经存在的Index,减少IO的开销。

One More Thing~

喜欢撸代码的朋友可以根据下图只接索引代码,有针对性的去看细节:

橙色的是Optimizer相关的,绿色是执行计划相关的,蓝色时执行器相关的(后面文章会介绍)

MongoDB 执行计划 & 优化器简介 (上)

上一篇:Java8 Stream 数据流,大数据量下的性能效率怎么样?


下一篇:MongoDB WiredTiger 存储引擎cache_pool设计 (下) -- 实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