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压安装:
1. # tar zxvf rsync-2.6.8.tar.gz
2. # cd rsync-2.6.8
3. # ./configure –prefix= path
4. # make ; make install
更改配置文件
vi /etc/rsyncd.conf,路径在/etc/目录下。
# vim /etc/rsyncd.conf
# /etc/rsyncd:configuration file for rsync daemon mode. # see rsyncd.conf man page for more options. # configuration example: port = 873 #监听端口,默认是873 address = 192.168.10.0/24 #服务器监听的地址,可省略 uid = root #守护进程所属的uid,默认是nobody,为了没有文件或目录的权限问题,设置为root gid = root #守护进程的gid fake super = yes use chroot = no #chroot,改变程序执行时所参考的根目录位置,在传输文件之前, #服务器守护程序在将chroot 到文件系统中的目录中 max connections = 3000 #客户端最大连接数 log file = /var/log/rsyncd.log #指定rsync守护进程的日志文件,而不是将日志发给syslog pid file = /var/run/rsyncd.pid #指定进程的pid文件 lock file = /var/run/rsyncd.lock #指定进程的锁文件存放路径 log format = %t %a %m %f %b #日志格式 incoming chmod = Du=rwx,Dog=rx,Fu=rw,Fgo=r #客户端在服务器上的访问权限 syslog facility = local3 #指定rsync发送日志消息给syslog时的消息级别 timeout = 1200 #超时时间 list = no #是否可查看服务器所提供的同步目录 #模块定义,主要是定义服务器哪个目录要被同步 #【backup】 #要同步的目录 #comment = this is module for backup #注释 #path = /backup #目录路径 #ignore errors #忽略I/O错误 #read only = no #默认为ture,不让客户端上传文件到服务器上. #list = no #auth users = zhu #虚拟用户 #secrets file = /etc/rsyncd.d/pass.server #虚拟用户密码存放地址
创建
# mkdir /etc/rsyncd.d/ # vim /etc/rsysd.d/pass.server
# chmod 600 /etc/rsyncd.d/pass.server
启动
# /usr/local/bin/rsync --daemon --config=/etc/rsyncd.conf
设置Xinetd
# cat /etc/xinetd.d/rsync
service rsync { disable = no socket_type = stream wait = no user = root server = /usr/bin/rsync server_args = –daemon log_on_failure += USERID }
# service xinetd restart
选项说明
-v:显示rsync过程中详细信息。可以使用"-vvvv"获取更详细信息。 -P:显示文件传输的进度信息。(实际上"-P"="--partial --progress",其中的"--progress"才是显示进度信息的)。 -n --dry-run :仅测试传输,而不实际传输。常和"-vvvv"配合使用来查看rsync是如何工作的。 -a --archive :归档模式,表示递归传输并保持文件属性。等同于"-rtopgDl"。 -r --recursive:递归到目录中去。 -t --times:保持mtime属性。强烈建议任何时候都加上"-t",否则目标文件mtime会设置为系统时间,导致下次更新 :检查出mtime不同从而导致增量传输无效。 -o --owner:保持owner属性(属主)。 -g --group:保持group属性(属组)。 -p --perms:保持perms属性(权限,不包括特殊权限)。 -D :是"--device --specials"选项的组合,即也拷贝设备文件和特殊文件。 -l --links:如果文件是软链接文件,则拷贝软链接本身而非软链接所指向的对象。 -z :传输时进行压缩提高效率。 -R --relative:使用相对路径。意味着将命令行中指定的全路径而非路径最尾部的文件名发送给服务端,包括它们的属性。用法见下文示例。 --size-only :默认算法是检查文件大小和mtime不同的文件,使用此选项将只检查文件大小。 -u --update :仅在源mtime比目标已存在文件的mtime新时才拷贝。注意,该选项是接收端判断的,不会影响删除行为。 -d --dirs :以不递归的方式拷贝目录本身。默认递归时,如果源为"dir1/file1",则不会拷贝dir1目录,使用该选项将拷贝dir1但不拷贝file1。 --max-size :限制rsync传输的最大文件大小。可以使用单位后缀,还可以是一个小数值(例如:"--max-size=1.5m") --min-size :限制rsync传输的最小文件大小。这可以用于禁止传输小文件或那些垃圾文件。 --exclude :指定排除规则来排除不需要传输的文件。 --delete :以SRC为主,对DEST进行同步。多则删之,少则补之。注意"--delete"是在接收端执行的,所以它是在 :exclude/include规则生效之后才执行的。 -b --backup :对目标上已存在的文件做一个备份,备份的文件名后默认使用"~"做后缀。 --backup-dir:指定备份文件的保存路径。不指定时默认和待备份文件保存在同一目录下。 -e :指定所要使用的远程shell程序,默认为ssh。 --port :连接daemon时使用的端口号,默认为873端口。 --password-file:daemon模式时的密码文件,可以从中读取密码实现非交互式。注意,这不是远程shell认证的密码,而是rsync模块认证的密码。 -W --whole-file:rsync将不再使用增量传输,而是全量传输。在网络带宽高于磁盘带宽时,该选项比增量传输更高效。 --existing :要求只更新目标端已存在的文件,目标端还不存在的文件不传输。注意,使用相对路径时如果上层目录不存在也不会传输。 --ignore-existing:要求只更新目标端不存在的文件。和"--existing"结合使用有特殊功能,见下文示例。 --remove-source-files:要求删除源端已经成功传输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