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2013”看百度百科的新媒体态度

    年终盘点因为浓缩了一年中的社会热点或行业动态,共享含金量高,警示作用强,所以大家在岁末年初总会希望看到各式盘点总结,缅怀过去,期待未来。逐渐年终盘点就发展成了媒体的一场盛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互联网新媒体,都是如此。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并不是天生的冤家,相反传统媒体从来没有停止对互联网的向往。除了先天的信息扩散优势,还有不断的创新发展。从年终盘点这一动作就能窥视一二。

  从去年12月份起,笔者已陆续观摩了《自然》杂志的年度十大人物评选、《每日邮报》盘点的2013十大震撼事件、《南方都市报》总结的2013语录,以及《光明日报》对年度十大学术热点的评选等等。
 
   除了传统媒体的各种盘点,互联网新媒体百度百科也高调上线了“史记2013” (http://baike.baidu.com/event/shiji/2013#baike)的专题页面,以“词条”形式盘点了2013年科技、人物、社会及网络热点,图文交错,耳目一新很有视觉冲击力。有奖互动测试环节的加入,也让爱秀的小伙伴们学会了现学现用。这种相比常规总结有些另类的“编年体式”盘点在网络上反响相当不错,至少笔者身边就有不少人讨论或分享过它。

从“史记2013”看百度百科的新媒体态度

  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面对的是更为庞大且多层次的受众群,除了需要有新颖的视觉呈现,更要做到真正的浓缩年度重大事件,帮助大家沉淀和总结,惩前毖后,长鸣警钟 。这就不得不提各式盘点的来源和依据了,它才是衡量其含金量的绝对标准。像《大河报》对 2013中国车市关键词的盘点,参考的是影响中国车市的重要事件,而百度百科专题主要依据的是词条点击和网民搜索的数据。

  热度也好,影响力也罢,归根到底都是靠数据说话。百度百科的专题,是为数不多的以数据为支撑的盘点。用户点击词条,会看到内容详解,某些词条下方还被附上了词条浏览曲线图。这种数据途径是值得其他媒体借鉴的,能够保证盘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不过笔者留意到,像娱乐明星,一些比较低俗的炒作事件等,虽然网友的搜索热度也很高,但却没有入选到专题里。可见百度百科并非只是照搬数据,而是从权威可信的角度筛选出值得记录的有意义词汇,有着自己的媒体价值观。

  网络时代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说了算,而是受众说了算。百度百科是由6亿网民共建共享的知识平台,它根据用户浏览量来筛选年度热点,而用户浏览是热点最好的发言人,这样可以突出整个盘点专题的客观公正性。而这一点,正是传统媒体所欠缺的优势。

  百度百科的很多内容都是由网友自发创造的,最终以编年史形式回归于民,既代表了大众网民的意见和观点,也体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精神。媒体扮演的是历史记录者——将亿万网民的民意集中呈现,传达了一种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反之,在日积月累的口碑建立中,该媒体自然会迅速上升为人们快速、公正获取信息的一个权威通道。

  不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共享属性依然挺立。如“史记2013”专题上线后,其内容就先后被全国十多家电台借鉴并制成节目,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扩大影响。

  百度百科的创新专题做的比较出彩,目测2014年,其后续动作必然跟上,大家不妨留意观察。其实整个2013年,百度百科都是动作不断,在扩大覆盖面和提升用户体验方面都有涉猎,比如公益、环保的跨界联动、词条页改版等内容,“史记2013”只算是整个创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吧。

  小小的盘点专题,折射出的是一个媒体或平台的责任感和权威度。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内容上的公正、权威也要首当其冲。百度百科为传统媒体和行业做了一个示范,也让其身为互联网新媒体的态度——创新和共享呼之欲出。立身于大数据时代的当下,相信只有发扬积极进取、协助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和品牌情感力,才会释放出更大更强的社会价值。(文/王易见)

我的联系方式:QQ 543415188

从“史记2013”看百度百科的新媒体态度

上一篇:基于NIO的长连接的实现已开放到github


下一篇:spring实战 5.1 SpringMVC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