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自己的研究生看了许多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并且要求写读后感。他们写读后感的时候一个个都很明白,真正到做开题报告就又糊涂了。
看来从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些缝隙需要弥合,可是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文章来直接扔给他们阅读。所以我干脆写一篇文章,用尽量通俗的语言给他们讲讲怎么写开题报告。
这篇文章逻辑并不十分严谨,观点也谈不上创新,但是我希望它可以帮助一二年级的研究生在开题报告阶段加速上手儿,减轻痛苦,避免入坑。
Edmund Burke说过,“阅读没有思考,就好像吃饭却没有消化一样”。李笑来在新生大学写作课第一讲里面扩展了这一说法。我用自己的话总结就是——你的思维就如同一个消化系统,吃得多,拉得才多。当然这里吃指的是阅读,拉指的是写作。
好的比喻总是让许多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有的人总以为开题报告是憋出来的,那显然是胡说。你三天不吃东西,能憋出来什么?
本文里面,我们就讲三样东西,阅读文献(吃),提取问题(消化),以及写作报告(拉)。
文献阅读螺旋
要想写出(我没说写好)开题报告,就必须先读文献。大量地读,而且要强力研读。
这里推荐万维刚的《用强力研读书》,学习什么叫做强力研读。
有的人喜欢搜索一个或几个相关关键词,拿到文章列表,挨篇读下去,以为这样最为妥帖。实际上这种方法会把你读傻,因为你会把好的文章和劣质文章的观点一起接收。而且看大量不相干的文献会耗散你宝贵的注意力资源,让你丧失研究兴趣,得不偿失。
你得找文章,而不是挨篇浏览。通过题目找你感兴趣的文章,然后看看是谁写的,发表在哪个期刊上。有人说牛人写的文章就一定好吗?权威期刊就没有水文吗?这当然不一定。我也能举出若干范例。只是总体来讲,牛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比普通人发表在一般期刊上的文章质量好的概率要高一些。
找到令你感兴趣的疑似好文章后,看看摘要,如果还过得去,就看引言和结论,依然觉得很有意思,就读内容。读得拍案叫绝,就把它加入到精选文献列表中,这里的文献将来都要出现在你的参考文献列表里面,甚至是文献回顾章节。
第一轮处理之后,你过滤掉了大部分的文章,精选列表里面保留了你经过一番努力获得的最宝贵的火种。
对于精选文献列表中的文章,读它的参考文献列表,以及哪些文献引用了它(用Google学术可以很轻易找到)。从这一篇文献,你向前向后孔雀开屏一般获得了两个文献列表。
因为你相信本文作者的功力,因此你可以认为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中列举的文献质量也相对较高。所以他们可以加入你的精选文献候选列表。
通过读论文结论中的“局限与展望”部分,你了解到了作者提出的未来改进方向。如果你觉得这种改进恰恰是你想做的,就去那些引用了本文的文献中看,有没有人已经在做了。如果有,也加入到精选文献候选列表中去。
进入你的精选文献候选列表,删除掉所有不相干或者没兴趣的文献。然后再次依照前述办法进行筛选和处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荐你采用Zotero, Endnote或者Papers进行文献的获取、整理与笔记保存。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人能告诉你,该在什么时间停止这一过程。你得倾听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已经是科研熟手了),或者征求导师的意见。如果你手里有百十篇文献的强力研读笔记,你下次见到导师就可以过去打招呼提问题,而不至于绕道走了。
注意,千万不要局限于中文文献。目光需要开阔,多看看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大多是用英文写作的。没办法,这就叫马太效应。
当然,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要求太高了。“我读一篇英文文章要好久的!”那你就去提高自己英文水平呗。既然打算做研究,总得有点儿诚意,不是吗?
提取问题
所谓开题,就是告诉一个委员会,说“我打算做这个问题,你们看看怎么样?”
如果通过了开题,你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了,如果顺利解决,那最终的成果大多是一篇论文。如果通不过,换一个问题,再来试一试。试的次数不能太多,否则有延期甚至不能毕业的风险。
但是,最糟糕的问题是,许多人把论文都写完了,你读来还硬是找不到他提出的问题在哪儿。
有人的开题报告,写得天花乱坠,但是实际上写的确实类似于这样的东西——
“我要研究如何在30分钟之内打开一个B级锁”
停下来,花上半分钟想想,这是个问题吗?
乍看起来好像是,实际上根本就不是。
你仔细想想,开锁公司的人打开一个B级锁难道需要30分钟吗?盗贼连3分钟都不用啊。你做这东西有意义吗?
实际上,你只是说出了你的目标。而从革新技术角度,你的目标一点儿价值都没有。
有些人会觉得很冤枉。因为他们做这个事儿根本就不是为了革新技术,而是要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
例如你的问题可能是“邻居小张买了个xbox,不肯借我玩儿,我要在他下班之前打开他家的门锁,拿出来玩儿”。
显然,什么开锁届的前沿技术放在这个环境里面都没有意义。因为开锁公司不可能来帮助你。盗贼?你把他招来,小张家估计连电视都没了。
不考虑法律与道德问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一下子有意义了。因为你确实是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注意,许多情况下,逆向工程类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干这种事儿。
当然,问题的格调并非都如此不堪。同样的做法,你的问题却可能是另外的样子,例如“邻居李奶奶总是忘记带钥匙,每次请锁匠开锁要花许多钱,我想学雷锋,免费帮她开锁,节省她一大笔开销”。
在你看来,30分钟开锁确实时间不短,但是在问题环境下,却是可以容忍的。而且随着技术的熟练,以后你可以缩短开锁的时间嘛。
因此,你会看到很多专业的论文里面,用Excel这样的软件去做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当然不够专业,但是作者们并不是研究如果改进统计方法与技术的,所以这种做法完全可以接受。然而,如果你打算在统计学权威期刊上面发表一篇如何改进统计可视化的文章,拿Excel来实施就很难被接纳了。
提炼一下,这个阶段你必须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有必要性的问题。
注意价值不等于必要性。
你觉得*做成圆的而不是方的很有价值,因为比起方的*,可以改进运输效率。好!但是这个问题好几千年之前就被人解决了,所以没有必要性。
怎么判断价值与必要性呢?拿出你分析过的精选文献啊。
如果一流的专家提出这个问题(尤其是出现在结论展望部分),它就很可能有价值。如果一流的专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那它有价值的可能性就更高了。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可能性,而不是一定。
但是,如果该问题已经被较为完满的解决了,那必要性就断崖式下跌了。
可能需要经过多次筛选,你才能从读到的几十上百篇精选文献里面,得到一个让你满意的选题。
注意这绝对不是选题的唯一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最好的问题一定得是创新与创造,它甚至不应该是被别人提出来过的。就如同乔布斯的iPhone和iPad一样。
第一代iPhone发布之前,没人对iPhone有需求,因为没概念。但是iPhone一发布,人们就疯狂地购买。
第一代iPad发布之前,没人对iPad有需求,只有揶揄和嘲讽,说它是打了激素的iPod。但是iPad一发布,人们就疯狂地购买。
这就是天才提出问题的方式。不过作为一个科研上的初学者,你起步的时候稳一点儿比较好。
写作报告
一旦你的问题确定了下来,经过了导师的同意,你就得立即开始写开题报告了。因为我相信,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拖延症这东西不是你的专利。
开题报告的格式规范,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不一样,你得自己查询。这里只是讲讲大致的脉络。
你必须清晰界定自己的问题。一句话让对方明白你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再展开论述。千万别从唐尧虞舜或者《第XX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开始讲起。注意你的导师和开题委员会的教授们跟你一样珍视自己的时间。
问题说清楚之后,展开论述你的问题价值以及解决的必要性。这些会体现在你的文献回顾章节。在第一步中,你总结的文献强力研读笔记里面应该已经包含了你对文献的评价。这时候,你已经有了积木基本模块,需要做的就是根据逻辑进行合理拼搭。千万不要把这些基本模块堆砌扔在那里,那种行为是颇不负责任的。
注意除此之外,这里还得附加一个你研究的特性,即可行性。
问题可行与否,不仅事关物理学基本定律(永动机显然被排除掉了),还关系到你自身。
你本科学的是会计,现在打算做深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那开题委员会的老师们脑子里肯定得打个问号——这家伙行吗?
补充一句,开题和答辩一样,都属于“有罪推定”。
看过电影《十二怒汉》(或者改编后的《十二公民》)的话,你应该记得,庭上每一个嫌疑人都会被默认为无罪。检方有义务举证,排除所有无罪的可能,否则嫌疑人还是会被认为无罪,即便他嫌疑重大。这叫做“无罪推定”。
开题不一样,委员会理论上应该认为你不应该通过。你必须一一列举证据,说服他们相信你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而且你有能力完成它。注意这里我用了“理论上应该”的字样。越是好学校好专业,实践执行情况与理论情况越相近。
因此,作为会计学毕业生的你,需要拿出统计学(或者计算机科学等)第二学位证书、Coursera, Udacity或者EdX的机器学习课程证书,或者机器学习方面的学习笔记与专栏文章证明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即便如此,你还是不被信任的。因为即便你天资聪颖,之前也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对于之后的研究进展没有合理的安排,开题委员会的老师们依然觉得你很难按时完成论文。
这时候,你需要大略写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一般来说,分时间段列出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做个PERT图或者Gantt图,肯定对于印象分有益无害。
写作初稿之后,不要急着把文章扔到自己导师的邮箱,然后呼朋引伴出去喝酒庆祝。如果导师觉得你喜欢把满是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文章丢给他,那后果很严重。
休息一下,然后就开始修改的过程。“文章本天成”说的还是天才。对于其他人来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才是箴言。
为了加速修改的过程,可以找信得过的人(例如同屋、同窗、同门等)帮你读一下。如果你一时找不到这样的人,打印出来自己审读。打印出来看自己的文章会有一种奇妙的效果,你会突然变成第三人称视角。再次提醒注意,你的开题报告迟早要交给导师来阅读,但是第一位读者最好不要是自己的导师。 :-P
后记
这本来只是一篇写给我自己带的研究生的文章。但是思考之后,我决定分享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非常欢迎大家阅读后提出宝贵的意见、批评和建议。
对于我的学生,留言不是个可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