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从淘宝上代购了Fitbit Force二代,下手前也对比了当时的几个类似产品,好像记得Nike新款暂时在国内还买不到,就买下了这个,1020元,时至今日好像只需六、七百了。当时看中它的主要原因是:计步功能是必须的,简易的时间功能一定要有,振动闹钟功能要有,样子看得过去就行。
广告宣传是这样的:
Fitbit Force比前一款健康追踪腕带Fitbit Flex相比,同样可以监测用户的运动和睡眠状态,支持蓝牙4.0。不同的是,Force配有OLED显示屏,旁边的实体按键可切换浏览不同数据,如显示时间、走步数等。另外Force还新增了高度计,可测算出所爬楼层数。
据说这款设备配合iOS7系统的iPhone,能在腕带屏幕上看见来电提醒。可惜我的iPhone 4不在支持之列,最低支持iPhone 4s,所以从未体验过此功能。
现在正题来了,我用它将近8个月了,有哪些优缺点呢?
先说优点:
(1)外形:看宣传图片还是挺漂亮的。但好像比Nike的新款要差些,据说Nike的是哪位大牌设计师设计的。
(2)计步功能:这是基础功能,因为Fitbit一直做这类产品,此功能足可放心。系统里有一个设置,可以设置带在了哪只手腕上,从而可以忽略一些手上的动作,而不算在步数中。
(3)时间功能:既然是腕带,就应该能够显示时间,这个OLED显示屏显示数字还是相当清晰。当然在这个显示屏上还能显示步数、公里数、下一次闹钟时间、目标达到时的提醒等。
(4)省电:显示屏默认只亮几秒种,充一次电用上差不多能用上7到10天。
(5)振动闹钟:此功能很好,如果你要5:30起床,可以不用吵醒你的另一半。
(6)爬楼计数:这是我不关心的功能,如果你喜欢爬山,可以多关注一下此功能。
(7)记录睡眠状态:我只是刚拿到手时用了一下此功能,一般我倒头就睡,没必要统计睡眠质量数据。开启此功能会比较费电。一开始用这功能时,设置的闹钟不知道为何失效了。
(8)Dongle:如果没有iPhone手机,就需要用下面这个小东西插在电脑的USB口上同步。
(9)目标设置:可以设置每天完成10000步,当达到目标时,腕带振动,显示屏上出现一串闪烁的数字,今天的目标又完成了!
(10)官网上可以看你的运动统计,设置好友,看看在好友中的排名。
(11)iPhone中的应用程序可以看到更详细的统计图,比官网上的好用!
再说缺点:
(1)iPhone上的应用在当时必须要切换到美国App Store市场上才能安装,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了。
(2)有时候腕扣容易脱钩,当某个力量从腕扣的某个角度滑过时,此手环会脱落。当然ML时就别带着了。
(3)带着时感觉不太舒服,可能是我的腕子太细。官方给的尺寸建议是:S号:140 – 176 mm,L号: 161 – 209 mm。
(4)夏天出汗时,皮肤会有过敏反应,所以经常拿下来擦掉汗,偶尔带在另一个手腕上会减轻此反应。据说因为这个问题,有不少免费退货的。
(5)用一段时间后,与显示屏连接的胶皮处接合不紧密,美观受影响。另外腕带是没有光泽的,不像广告图片上闪闪发光。
(6)充电线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接口,如果丢了,真不知道有没有卖的。
(7)fitbit的网站因为在国外,访问速度不理想,也有可能是我们的防火墙太强大。
(8)没有一键发微博的功能,它支持的twitter/facebook之类的在国内没法用。
(9)据说是生活防水,所以洗澡时最好别带着。
(10)普通用户不让下载运动数据,只有高级用户才行,而这高级用户竟然要299.99$,直接是抢钱啊!不过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替代办法,可以在IFTTT中设置一个触发器,自动把每天的运动数据发送到Evernote中!每天一条数据,就像下面这样。
August 24, 2014
Total steps: 8859
Floors climbed: 10
Calories burned: 2310
Elevation gained: 30.48 meters
Traveled: 6.33 kilometers
Sedentary minutes: 1160
Lightly active minutes: 154
Fairly active minutes: 108
Very active minutes: 18
2014年10月16日 最大的问题出现了:今天它开胶了,另一侧腕带已经完全掉下来了,用透明胶带粘了一下,看来只能揣着兜里了!这质量真是不过关啊!
2014.11.21 fitbit触发到ifttt的功能也失效了!!!我们买了设备,为什么不给我们运动的数据?
2015年8月,我的fitbit彻底裸奔了。神奇的是其它功能仍完全正常,看来fitbit的腕带设计是最大的败笔!
本文转自申龙斌的程序人生博客园博文,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speeding/p/3909561.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http://www.cnblogs.com/sp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