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che Kylin Cube 的构建过程

1、 Cube的物理模型

Apache Kylin Cube 的构建过程
                        Cube物理模型


如上图所示,一个常用的3维立方体,包含:时间、地点、产品。假如data cell 中存放的是产量,则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产品来确定产量,同时也可以根据时间、地点来确定所有产品的总产量等。
Apache Kylin就将所有(时间、地点、产品)的各种组合实现算出来,data cell 中存放度量,其中每一种组合都称为cuboid。估n维的数据最多有2^n个cuboid,不过Kylin通过设定维度的种类,可以减少cuboid的数目。



 
 

2 、Cube构建算法介绍

2.1 逐层算法(Layer Cubing)

  我们知道,一个N维的Cube,是由1个N维子立方体、N个(N-1)维子立方体、N*(N-1)/2个(N-2)维子立方体、......、N个1维子立方体和1个0维子立方体构成,总共有2^N个子立方体组成,在逐层算法中,按维度数逐层减少来计算,每个层级的计算(除了第一层,它是从原始数据聚合而来),是基于它上一层级的结果来计算的。
比如,[Group by A, B]的结果,可以基于[Group by A, B, C]的结果,通过去掉C后聚合得来的;这样可以减少重复计算;当 0维度Cuboid计算出来的时候,整个Cube的计算也就完成了。

            Apache Kylin Cube 的构建过程
                            逐层算法


如上图所示,展示了一个4维的Cube构建过程。
此算法的Mapper和Reducer都比较简单。Mapper以上一层Cuboid的结果(Key-Value对)作为输入。由于Key是由各维度值拼接在一起,从其中找出要聚合的维度,去掉它的值成新的Key,并对Value进行操作,然后把新Key和Value输出,进而Hadoop MapReduce对所有新Key进行排序、洗牌(shuffle)、再送到Reducer处;Reducer的输入会是一组有相同Key的Value集合,对这些Value做聚合计算,再结合Key输出就完成了一轮计算。
每一轮的计算都是一个MapReduce任务,且串行执行; 一个N维的Cube,至少需要N次MapReduce Job。

 

算法优点

  • 此算法充分利用了MapReduce的能力,处理了中间复杂的排序和洗牌工作,故而算法代码清晰简单,易于维护;
  • 受益于Hadoop的日趋成熟,此算法对集群要求低,运行稳定;在内部维护Kylin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在这几步出错的情况;即便是在Hadoop集群比较繁忙的时候,任务也能完成。

 

算法缺点

  • 当Cube有比较多维度的时候,所需要的MapReduce任务也相应增加;由于Hadoop的任务调度需要耗费额外资源,特别是集群较庞大的时候,反复递交任务造成的额外开销会相当可观;
  • 由于Mapper不做预聚合,此算法会对Hadoop MapReduce输出较多数据; 虽然已经使用了Combiner来减少从Mapper端到Reducer端的数据传输,所有数据依然需要通过Hadoop MapReduce来排序和组合才能被聚合,无形之中增加了集群的压力;
  • 对HDFS的读写操作较多:由于每一层计算的输出会用做下一层计算的输入,这些Key-Value需要写到HDFS上;当所有计算都完成后,Kylin还需要额外的一轮任务将这些文件转成HBase的HFile格式,以导入到HBase中去;
  • 总体而言,该算法的效率较低,尤其是当Cube维度数较大的时候;时常有用户问,是否能改进Cube算法,缩短时间。




 
 
 

2 .2 快速Cube算法(Fast Cubing)

  快速Cube算法(Fast Cubing)是麒麟团队对新算法的一个统称,它还被称作“逐段”(By Segment) 或“逐块”(By Split) 算法。

  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对Mapper所分配的数据块,将它计算成一个完整的小Cube 段(包含所有Cuboid);每个Mapper将计算完的Cube段输出给Reducer做合并,生成大Cube,也就是最终结果;图2解释了此流程。

            Apache Kylin Cube 的构建过程
                          快速Cube算法

 

 


与旧算法相比,快速算法主要有两点不同

  • Mapper会利用内存做预聚合,算出所有组合;Mapper输出的每个Key都是不同的,这样会减少输出到Hadoop MapReduce的数据量,Combiner也不再需要;
  • 一轮MapReduce便会完成所有层次的计算,减少Hadoop任务的调配。

 

 

 

子立方体生成树的遍历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改动,就是子立方体生成树(Cuboid Spanning Tree)的遍历次序;在旧算法中,Kylin按照层级,也就是广度优先遍历(Broad First Search)的次序计算出各个Cuboid;在快速Cube算法中,Mapper会按深度优先遍历(Depth First Search)来计算各个Cuboid。深度优先遍历是一个递归方法,将父Cuboid压栈以计算子Cuboid,直到没有子Cuboid需要计算时才出栈并输出给Hadoop;最多需要暂存N个Cuboid,N是Cube维度数。
采用DFS,是为了兼顾CPU和内存:

  • 从父Cuboid计算子Cuboid,避免重复计算;
  • 只压栈当前计算的Cuboid的父Cuboid,减少内存占用。
                Apache Kylin Cube 的构建过程
                •            立方体生成数的遍历过程
                   
                   
                   

  上图是一个四维Cube的完整生成树;按照DFS的次序,在0维Cuboid 输出前的计算次序是 ABCD -> BCD -> CD -> D -> , ABCD, BCD, CD和D需要被暂存;在被输出后,D可被输出,内存得到释放;在C被计算并输出后,CD就可以被输出; ABCD最后被输出。




 
 
 
 

4.3 、Cube构建流程

Apache Kylin Cube 的构建过程
                        
                                Cube构建流程图
 
 
 
 
 
 

主要步骤如下:

  1. 构建一个中间平表(Hive Table):将Model中的fact表和look up表构建成一个大的Flat Hive Table。
  2. 重新分配Flat Hive Tables。
  3. 从事实表中抽取维度的Distinct值。
  4. 对所有维度表进行压缩编码,生成维度字典。
  5. 计算和统计所有的维度组合,并保存,其中,每一种维度组合,称为一个Cuboid。
  6. 创建HTable。
  7. 构建最基础的Cuboid数据。
  8. 利用算法构建N维到0维的Cuboid数据。
  9. 构建Cube。
  10. 将Cuboid数据转换成HFile。
  11. 将HFile直接加载到HBase Table中。
  12. 更新Cube信息。
  13. 清理Hive。


本文转自大数据躺过的坑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zlslch/p/7404465.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上一篇:Flink状态管理和容错机制介绍


下一篇:Jstorm到Flink 在今日头条的迁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