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持续更新,可以微信搜一搜「golang小白成长记」第一时间阅读,回复【教程】获golang免费视频教程。本文已经收录在GitHub https://github.com/xiaobaiTech/golangFamily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有大厂面试完整考点和成长路线,欢迎Star。
一. 什么是TCP分段和IP分片
我们知道网络就像一根管子,而管子吧,就会有粗细。
一个数据包想从管子的一端到另一端,得过这个管子。(废话)
但数据包的量有大有小,想过管子,数据包不能大于这根管子的粗细。
问题来了,数据包过大时怎么办?
答案比较简单。会把数据包切分小块。这样数据就可以由大变小,顺利传输。
回去看下网络分层协议,数据先过传输层,再到网络层。
这个行为在传输层和网络层都有可能发生。
在传输层(TCP
协议)里,叫分段。
在网络层(IP
层),叫分片。(注意以下提到的IP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都是指IPV4)
那么不管是分片还是分段,肯定需要按照一定的长度切分。
在TCP
里,这个长度是MSS
。
在IP
层里,这个长度是MTU
。
那MSS和MTU是什么关系呢?这个在之前的文章里简单提到过。这里单独拿出来。
二. MSS是什么
MSS:Maximum Segment Size 。 TCP 提交给 IP 层最大分段大小,不包含 TCP Header 和 TCP Option,只包含 TCP Payload ,MSS 是 TCP 用来限制应用层最大的发送字节数。
假设 MTU= 1500 byte,那么 MSS = 1500- 20(IP Header) -20 (TCP Header) = 1460 byte,如果应用层有 2000 byte 发送,那么需要两个切片才可以完成发送,第一个 TCP 切片 = 1460,第二个 TCP 切片 = 540。
三. 如何查看MSS?
我们都知道TCP三次握手,而MSS
会在三次握手的过程中传递给对方,用于通知对端本地最大可以接收的TCP报文数据大小(不包含TCP和IP报文首部)。
比如上图中,B将自己的MSS发送给A,建议A在发数据给B的时候,采用MSS=1420
进行分段。而B在发数据给A的时候,同样会带上MSS=1372
。两者在对比后,会采用小的那个值(1372)作为通信的MSS值
,这个过程叫MSS协商
。
另外,一般情况下MSS + 20(TCP头)+ 20(IP头)= MTU,上面抓包的图里对应的MTU分别是1372+40 和 1420+40。 同一个路径上,MTU不一定是对称的,也就是说A到B和B到A,两条路径上的MTU可以是不同的,对应的MSS也一样。
四. 三次握手中协商了MSS就不会改变了吗?
当然不是,每次执行TCP发送消息的函数时,会重新计算一次MSS,再进行分段操作。
五. 对端不传MSS会怎么样?
我们再看TCP的报头。
其实MSS是作为可选项引入的,只不过一般情况下MSS都会传,但是万一遇到了哪台机器的实现上比较调皮,不传MSS这个可选项。那对端该怎么办?
如果没有接收到对端TCP的MSS,本端TCP默认采用MSS=536Byte。
那为什么会是536
?
536(data) + 20(tcp头)+20(ip头)= 576Byte
前面提到了IP会切片,那会切片,也就会重组,而这个576正好是 IP 最小重组缓冲区的大小。
六. MTU是什么
MTU: Maximum Transmit Unit,最大传输单元。 其实这个是由数据链路层提供,为了告诉上层IP层,自己的传输能力是多大。IP层就会根据它进行数据包切分。一般 MTU=1500 Byte。
假设IP层有 <= 1500
byte 需要发送,只需要一个 IP 包就可以完成发送任务;假设 IP 层有 > 1500
byte 数据需要发送,需要分片才能完成发送,分片后的 IP Header ID 相同,同时为了分片后能在接收端把切片组装起来,还需要在分片后的IP包里加上各种信息。比如这个分片在原来的IP包里的偏移offset。
七. 如何查看MTU
在mac
控制台输入 ifconfig
命令,可以看到MTU的值为多大。
$ ipconfig
lo0: flags=8049<UP,LOOPBACK,RUNNING,MULTICAST> mtu 16384
...
en0: flags=8863<UP,BROADCAST,SMART,RUNNING,SIMPLEX,MULTICAST> mtu 1500
...
p2p0: flags=8843<UP,BROADCAST,RUNNING,SIMPLEX,MULTICAST> mtu 2304
...
可以看到这上面有好几个MTU,可以简单理解为每个网卡的处理能力不同,所以对应的MTU也不同。当然这个值是可以修改的,但不在今天的讨论范畴内,不再展开。
在一台机器的应用层到这台机器的网卡,这条链路上,基本上可以保证,MSS < MTU
。
八. 为什么MTU一般是1500
这其实是由传输效率决定的。首先,虽然我们平时用的网络感觉挺稳定的,但其实这是因为TCP在背地里做了各种重传等保证了传输的可靠,其实背地里线路是动不动就丢包的,而越大的包,发生丢包的概率就越大。
那是不是包越小就越好?也不是
但是如果选择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假设选择MTU
为300Byte
,TCP payload = 300 - IP Header - TCP Header = 300 - 20 - 20 = 260 byte
。那有效传输效率= 260 / 300 = 86%
而如果以太网长度为1500,那有效传输效率= 1460 / 1500 = 96%
,显然比 86%
高多了。
所以,包越小越不容易丢包,包越大,传输效率又越高,因此权衡之下,选了1500
。
九. 为什么IP层会分片,TCP还要分段
由于本身IP层就会做分片这件事情。就算TCP不分段,到了IP层,数据包也会被分片,数据也能正常传输。
既然网络层就会分片了,那么TCP为什么还要分段?是不是有些多此一举?
假设有一份数据,较大,且在TCP层不分段,如果这份数据在发送的过程中出现丢包现象,TCP会发生重传,那么重传的就是这一大份数据(虽然IP层会把数据切分为MTU长度的N多个小包,但是TCP重传的单位却是那一大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