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
该算法将具有足够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它将簇定义为密度相连的点的最大集合。
- 可以在有噪音的数据中发现各种形状和各种大小的簇。
- 寻找被低密度区域分离的高密度区域,这些高密度区域就是一个一个的簇,这里的密度指的是一个样本点的领域半径内包含的点的数目
- 可以用来过滤噪声孤立点数据,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因为它将簇定义为密度相连的点的最大集合)
- 与k-means算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事先指定划分的簇的数目。
基础概念
作为最经典的密度聚类算法,DBSCAN使用一组关于“邻域”概念的参数来描述样本分布的紧密程度,将具有足够密度的区域划分成簇,且能在有噪声的条件下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在学习具体算法前,我们先定义几个相关的概念:
-
邻域:对于任意给定样本x和距离ε,x的ε邻域是指到x距离不超过ε的样本的集合;
-
核心对象:若样本x的ε邻域内至少包含minPts个样本,则x是一个核心对象;
-
密度直达:若样本b在a的ε邻域内,且a是核心对象,则称样本b由样本x密度直达;
-
密度可达:对于样本a,b,如果存在样例p1,p2,...,pn,其中,p1=a,pn=b,且序列中每一个样本都与它的前一个样本密度直达,则称样本a与b密度可达;
-
密度相连:对于样本a和b,若存在样本k使得a与k密度可达,且k与b密度可达,则a与b密度相连。
当minPts=3时,虚线圈表示ε邻域,则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
-
x1是核心对象;
-
x2由x1密度直达;
-
x3由x1密度可达;
-
x3与x4密度相连。
为什么要定义这些看上去差不多又容易把人绕晕的概念呢?其实ε邻域使用(ε,minpts)这两个关键的参数来描述邻域样本分布的紧密程度,规定了在一定邻域阈值内样本的个数(这不就是密度嘛)。那有了这些概念,如何根据密度进行聚类呢?
DBSCAN聚类的原理很简单:由密度可达关系导出最大密度相连的样本集合(聚类)。这样的一个集合中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对象,如果只有一个核心对象,则簇中其他非核心对象都在这个核心对象的ε邻域内;如果是多个核心对象,那么任意一个核心对象的ε邻域内一定包含另一个核心对象(否则无法密度可达)。这些核心对象以及包含在它ε邻域内的所有样本构成一个类。
那么,如何找到这样一个样本集合呢?一开始任意选择一个没有被标记的核心对象,找到它的所有密度可达对象,即一个簇,这些核心对象以及它们ε邻域内的点被标记为同一个类;然后再找一个未标记过的核心对象,重复上边的步骤,直到所有核心对象都被标记为止。
算法的思想很简单,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些细节问题才能产出一个好的聚类结果:
- 首先对于一些不存在任何核心对象邻域内的点,再DBSCAN中我们将其标记为离群点(异常);
- 第二个是距离度量,如欧式距离,在我们要确定ε邻域内的点时,必须要计算样本点到所有点之间的距离,对于样本数较少的场景,还可以应付,如果数据量特别大,一般采用KD树或者球树来快速搜索最近邻,不熟悉这两种方法的同学可以找相关文献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存在样本到两个核心对象的距离都小于ε,但这两个核心对象不属于同一个类,那么该样本属于哪一个类呢?一般DBSCAN采用先来后到的方法,样本将被标记成先聚成的类。
之前我们学过了kmeans算法,用户需要给出聚类的个数k,然而我们往往对k的大小无法确定。DBSCAN算法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需给定聚类个数k,且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且在聚类过程中能自动识别出离群点。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DBSCAN算法来聚类呢?一般来说,如果数据集比较稠密且形状非凸,用密度聚类的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DBSCAN算法优点:
-
不需要事先指定聚类个数,且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
-
对异常点不敏感,在聚类过程中能自动识别出异常点;
-
聚类结果不依赖于节点的遍历顺序;
DBSCAN缺点:
-
对于密度不均匀,聚类间分布差异大的数据集,聚类质量变差;
-
样本集较大时,算法收敛时间较长;
-
调参较复杂,要同时考虑两个参数;
代码实现:
1 #用Python实现DBSCAN聚类算法 2 #导入数据: 3 import pandas as pd 4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5 # 导入数据,sklearn自带鸢尾花数据集 6 iris = load_iris().data 7 print(iris) 8 9 #使用DBSCAN算法: 10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DBSCAN 11 12 iris_db = DBSCAN(eps=0.6,min_samples=4).fit_predict(iris) 13 # 设置半径为0.6,最小样本量为2,建模 14 db = DBSCAN(eps=10, min_samples=2).fit(iris) 15 16 # 统计每一类的数量 17 counts = pd.value_counts(iris_db,sort=True) 18 print(counts) 19 20 #可视化: 21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22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u'Microsoft YaHei'] 23 24 fig,ax = plt.subplots(1,2,figsize=(12,12)) 25 26 # 画聚类后的结果 27 ax1 = ax[0] 28 ax1.scatter(x=iris[:,0],y=iris[:,1],s=250,c=iris_db) 29 ax1.set_title('DBSCAN聚类结果',fontsize=20) 30 31 # 画真实数据结果 32 ax2 = ax[1] 33 ax2.scatter(x=iris[:,0],y=iris[:,1],s=250,c=load_iris().target) 34 ax2.set_title('真实分类',fontsize=20) 35 plt.show() 36 37 #这时候可以使用轮廓系数来判定结果好坏,聚类结果的轮廓系数,定义为S,是该聚类是否合理、有效的度量。 38 #聚类结果的轮廓系数的取值在[-1,1]之间,值越大,说明同类样本相距约近,不同样本相距越远,则聚类效果越好。 39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40 # 就是下面这个函数可以计算轮廓系数(sklearn真是一个强大的包) 41 score = metrics.silhouette_score(iris,iris_db) 42 score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heRnd6lA4H1Cj7S4wR0SkQ
2、DBSCAN密度聚类算法 - 刘建平Pinard - 博客园 (cnblogs.com)
3、https://zhuanlan.zhihu.com/p/185623849
4、https://blog.csdn.net/wuxintdrh/article/details/105449771
5、https://www.cnblogs.com/pinard/p/6217852.html
---------------------------本博客所有内容以学习、研究和分享为主,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标明作者和出处,并且是非商业用途,谢谢!---------------------
作者:enhaofrank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enhaofrank/
中科院硕士毕业
现为深漂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