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应该有生命周期

在王坚博士的《在线》中有一段情节:

“能不能永远不关门?”有客户问王坚博士。
王坚当时笑答:“我保证你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客户。”

当时的博士刚刚创建阿里云,相信到了今天,不会再有客户去问同样的问题。但阿里云不关门,阿里云上所有的服务未必都应该一直提供下去。

前一段时间,在一位MVP老前辈的分享中将接触到的云服务分为三类:

  • 预研中、处于前期探讨和实验中的云服务。
  • 已正式使用、可以正式在项目中放心使用的云服务。
  • 已关闭、暂时不在关注的云服务。

“预研、正式使用、关闭”,这是用户视角下的云服务生命周期,站在云服务商的角度也一样。按照薛兆丰教授的理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云服务商将资源优先投放到有更多用户使用的服务上来,将更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用户成本。

当下,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叫做双模IT,即用户需要两种IT策略,一种是敏态IT,像一些需要快速响应变化、要求高增长的业务一般比较适合这种策略,云服务适合承载的是这一部分的业务。另一种是稳态IT,像是一些需要长期稳定运行,变化不大的业务,客户自建的IDC一般比较适合这种业务。

我听过一个故事,说一套服务器的连续运行时间打破了世界纪录,原因竟然是服务器所在的房间被错误的砌到了一堵墙的后面,服务就这样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运行好多年。这可能就是稳态IT的一种表现吧,但假如没有那堵墙,还会有多少稳态的IT?

说回到云服务商,新的服务不断被诞生,老的服务也终将被淘汰,假如没有服务的新陈代谢,云服务目录终将充斥着大量的服务,用户的心智容量毕竟有限,当面对满屏的服务难免心生畏惧。站在一个云服务从业者的角度,应该说阿里云的架构师认证是我考过的最难的认证,因为要对阿里云上所有的产品都建立起足够的认知才能通过,而阿里云的产品线是我接触过的所有IT厂商中最广的,从基础架构到大数据、从人工智能到IoT,服务越多,学习掌握的难度越大。

无论是站在用户、阿里云还是云服务商的角度云服务都该有生命周期。

上一篇:《Hadoop与大数据挖掘》——1.2 大数据平台


下一篇:迁移上云就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