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败局

2017年春节,红极一时的“红包大战”,没有了往日喧嚣。平静水面,却是潜流汹涌,除夕夜,腾讯诞生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移动支付峰值达到每秒20.8万笔,微信加QQ合计支付笔数32.2亿笔。

落寞的,是支付宝。当然,它并没有公开自己的数据。

最近一次支付宝交易峰值为12万笔每秒,全天交易笔数10.5亿。不过,这组数字发生在2016年11月11日。功臣,是天猫以及手机淘宝。

支付无决战,但红包大战却也是移动支付的重要一役——春节红包大战,最终决定了两个超级平台的伯仲之别。从2014年开始的“珍珠港偷袭”,微信红包横空出世,2015年,支付宝推出“数字红包口令”,2016年,支付宝升级红宝口令,推出毁誉参半的“集五福”并与央视春晚合作,再到2017年,这其中,支付宝做错了哪些?最终导致,如今的式微与一蹶不振?

简单概括,支付宝的错误是“我执”,上演了反面版的“田忌赛马”,以支付宝之短,强攻微信之长。系统性问题,背后,是价值观的错位与战略的迷失。

1、2015年春节,支付宝有很大的机会扳回一局,那就是“红包口令”。那一年,淘宝推出淘口令,支付宝也推出了“数字红包口令”,但其实,支付宝本应该升级该口令,向企业端开放,推出“中文红包口令”,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产品升级,推迟到了2016年春节。

2016年春节,中文红包口令姗姗来迟,支付宝也推出了“集五福”——这个项目,毁誉参半,因为产品与规则设置的失误,最终遭遇网民痛骂。坊间传闻,市场部有人急功心切,找到腾讯系写手,却不想因此泄密,也是那一年,支付宝因“集五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集五福”的活动,一方面得以让支付宝收割了用户关系链,但另一方面,却也让支付宝烙印上了“强推社交”的形象——从微信支付诞生开始,支付宝便被打上了“社交失败者”的烙印,并不断被强化。

2017年春节,支付宝红包依旧是“集五福”与红包口令,以及一个“VR红包”。但从整体节奏来说,它已经错过了红包大战的黄金抢救时机——微信红包,已然乘势获得庞大的用户开卡,索性高调退出红包大战,而腾讯的QQ钱包,追赶支付宝,并推出“黄金红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复盘“红包大战”几年,支付宝在产品节奏,以及产品设计上的问题,最终导致了这一战场的溃败。

2、红包的失败,并不代表支付宝的失败——但可怕的是,未来可能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系统性败局。从目前的势态来说,腾讯通过“社交”从蚂蚁金服上撕开一条裂缝,便不断强化,不断进攻,彻底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

对腾讯帝国而言,它需要的只是耐心,这也是腾讯的优势所在。只要拉长战时,坚壁清野,伺机等待支付宝一次次犯错,便可以一次次出击。

2017年春节,对蚂蚁金服来说,有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腾讯推出“黄金红包”。黄金红包的推出,意味着,腾讯结束了“支付”战场,向蚂蚁金服的大本营进攻。

蚂蚁金服与腾讯,两个基础,“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是支付,第三方支付,经济基础,是金融服务。政治基础确保经济建筑。

放在蚂蚁金服,蚂蚁未来有三大底层基础:支付宝、余额宝、芝麻信用分,当然,目前芝麻信用分,还在发展中,未来更多的产品服务都是基于此的。

从支付宝到余额宝,是蚂蚁金服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迈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惊险跨越的里程碑式的产品。由此,蚂蚁金服也采用了“双引擎”策略,一个是“支付宝+口碑”,这是定位在“移动支付为核心的生活平台”,一个就是“蚂蚁聚宝”,这是“互联网理财服务平台”。

蚂蚁金服的核心以及未来盈利重心,其实来自“蚂蚁聚宝”。蚂蚁金服与腾讯的对攻中,综合金融服务,才是其强项,因为,蚂蚁金服有土壤——淘宝、天猫沉淀的数据与用户,以及淘宝、天猫上的卖家。这些也是,腾讯无法通过社交,能够短期内能够逾越的。

但支付宝在移动支付上的失误,很有可能彻底重演在个人理财上。

事实上,过去几年,支付宝移动支付的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动力来自于淘宝与天猫移动战略成功。在线下的支付场景扩展上,支付宝固然做了不少功课,但遗憾的是,线下支付,是微信对冲支付宝,并非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竞争——支付宝与微信,无论是用户规模与活跃度,乃至品牌层面,差距太大。

3、支付宝与微信的竞赛,完全被微信拖入了微信的节奏。才有了这两年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的尴尬。

从支付宝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支付宝,只做了两件事:1、获取社交关系链,并建立各种社交场景,关系链获取如“集五福”,社交场景如添加好友、群、生活圈、蚂蚁森林;2、线下不断铺点,加强线下支付场景。

社交关系链以及场景,如你所知,这是微信的*范围,很显然,这是一份费力不讨好的尝试,但又不得不做。在支付宝的设想中,一方面强化社交,另一方面线下铺设支付点,便能挽回一局,或者改变战略上的被动,事实上呢?

社交关系链的获取,支付宝最大的错误,其实是没有内容——支付宝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用户添加好友之后,在支付宝做什么?难道是聊天?抱歉。用户已经有了一个微信。

从微信的发展来说,它是先有沟通与社交,再做内容,最终做工具。内容,尤其是公众号生态,是微信从一个社交工具向超级平台,超级底层工具中最重要的一次尝试,事实上,“公众号+朋友圈”也让微信在整个战区中彻底掌握了舆论战的主动权。

在支付宝的规划中,开放的步伐太慢。甚至缓到了现在。

支付宝贪念,是幻想着社交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从“服务窗”到“生活号”,再到“生活圈”,支付宝始终在效仿微信,直到微信小程序提前预告到上线,而支付宝的“小程序”,还是“没有时间表”。

事实上,支付宝最终的定位是“生活平台”,而不是一个一味低头追赶微信的笑颦者。

4、支付宝的问题,核心是管理问题,终极是“支付宝是谁”的疑问。

从生活号,到生活圈,支付宝在社交领域,是屡战屡败,也是屡败屡战。最终有了“校园日志”风波——实际上,生活圈的开设,也的确是支付宝在内容方面的尝试,但始终偏离了方向,并且是“矫枉过正”。

“校园日志”风波,上升到“价值观”层面,背后意味着,这个问题也上升到了“合伙人”层面的讨论。

2016年,支付宝经历了几次风波,即便是年底,也先后发生过“圈子事件”、“招财宝挤兑危机”以及“熟人修改登录密码的大Bug”,这一系列问题最为根本的缘由,是管理问题——官僚化严重。

事实上,支付宝“熟人修改登录密码Bug”事件,从发酵到最终的网络爆发,经历了至少1周的时间。最终到了人心惶惶的时候,才有了一份公开声明与回应。

蚂蚁金服从筹建,先有的儿子,再有的妈,在过去几年陆续增加新的BU,也招募各类人才加盟,新人与旧部之间的矛盾,其实在几次风波中逐渐暴露出来。事实上,管理问题,将会一直困扰蚂蚁金服,支付宝诞生便是植根淘宝,而支付宝近两年的成长,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是滥觞于淘宝等电商体系,但与此同时,这是蚂蚁金服与阿里,是两个不同的集团。

“校园日志”风波后,支付宝“副班长”苗人凤接受媒体采访,称“支付宝早就不做社交了”,这篇访谈最为核心的亮点,其实不是这句话,而是支付宝管理架构的调整——学习阿里,进行“班委制”,CEO井贤栋担任班长,曾松柏与苗人凤任副班长,苗人凤说,“天猫的班委制在运作中有“三要三不要”,我觉得我们也要有,但目前还在梳理归纳当中,一旦确立了这“三要三不要”,我们以后推出的新产品新功能,都会拿这个标尺来量一量。之前确实梳理不够清楚,但未来我们会把这块理清,它会约束我们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与“班委制”相对应的是,此前的“一个人做决策”。

支付宝,抑或蚂蚁金服的管理,的确需要调整。

支付宝的终结问题,其实价值观。即,支付宝如何定义自己,迄今为止,支付宝并没有找到属于它的使命——如果依旧是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则会让支付宝出现某种错乱,事实上,这种错乱,当下已经发生。

诸如“生活圈”、“生活号”,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有的味道。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网商银行与阿里巴巴的使命。PC时代,B2B2C的平台定位,的确适合这样的使命与愿景。但抱歉的是,移动支付,支付宝的核心,不应该是商家,而是用户。而另一方面,“支付宝,知托付”的概念,也限制了它在产品层面的扩张。

没有想清楚,支付宝的终结命题,在微信强压之下,于是乎有了过去几年的式微。

上一篇:启动ZooKeeper服务的控制台的简单使用


下一篇:解决执行脚本时爆“sqlplus: command not found”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