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kcer核心技术

前言

Docker容器技术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吧,现在可谓是红极一时。它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不需要再启动内核,所以应用扩缩容时可以秒速启动。
  • 资源利用率高,直接使用宿主机内核调度资源,性能损失小。
  • 一键启动所有依赖服务,镜像一次编译,随处使用。测试和生产环境高度一致。
  • 应用的运行环境和宿主机环境无关,完全由镜像控制,一台物理机上部署多种环境的镜像测试。
  • 实现了持续的交付和部署。

但是我们在学习一样东西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命令,更重要的是深入进去理解,Docker的核心技术主要基于Linux的namespacecgroupUnion Fs文件系统,以及Docker自身的网络

今天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Docker的核心技术namespace,cgroup,Union FS(docker的网络后续会出),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

Namespace

Linux Namespace是Linux Kernel提供的资源隔离方案:

  • 系统可以为进程分配不同的namespace,每个进程都会有自己的namespace
  • 并保证不同的namespace资源独立分配,进程彼此隔离,即不同的namespace下的进程互不干扰

为了隔离不同的资源,Linux Kernel提供了六种不同类型的namespace:

Dokcer核心技术

注:UTS全称:UNIX Time Sharing UNIX分时操作系统

Linux对namespace的实现

既然namespace和进程相关,那么我们可以在task_struct结构体中看到包含和namespace相关联的变量。

## \kernel\msm-4.4\include\linux\sched.h
struct task_struct {  // 当然task_struct中还包含关于进程的其他信息  比如进程状态等
... 
/* namespaces */
	struct nsproxy *nsproxy;
...
}

其中nsproxy结构体包含了关于各种命名空间实现

# \kernel\msm-4.4\include\linux\nsproxy.h
/*
 * A structure to contain pointers to all per-process
 * namespaces - fs (mount), uts, network, sysvipc, etc.
 *
 * The pid namespace is an exception -- it‘s accessed using
 * task_active_pid_ns.  The pid namespace here is the
 * namespace that children will use.
 *
 * ‘count‘ is the number of tasks holding a reference.
 * The count for each namespace, then, will be the number
 * of nsproxies pointing to it, not the number of tasks.
 *
 * The nsproxy is shared by tasks which share all namespaces.
 * As soon as a single namespace is cloned or unshared, the
 * nsproxy is copied.
 */
struct nsproxy {
	atomic_t count;
	struct uts_namespace *uts_ns;
	struct ipc_namespace *ipc_ns;
	struct mnt_namespace *mnt_ns;
	struct pid_namespace *pid_ns_for_children;
	struct net 	     *net_ns;
};
extern struct nsproxy init_nsproxy;  // init_nsproxy是对除了.mnt_ns之外的namespace进行系统初始化

Linux对namespace的操作方法

主要是三个命令:clonesetnsunshare

clone

// linux中轻量级的进程是由clone()函数创建的
/*
fn	当一个新进程通过clone创建时,它通过调用fn所指向的函数开始执行
child_stack	为子进程分配的堆栈空间
flags	在创建新进程的系统调用时可以通过flags参数指定需要新建的namespace类型
		CLONE_NEWIPC		对应IPC命名空间
		CLONE_NEWNET		对应NET命名空间
		CLONE_NEWNS 		对应Mount命名空间
		CLONE_NEWPID 		对应PID命名空间
		CLONE_NEWUSER 		对应User命名空间
		CLONE_NEWUTS		对应UTS命名空间
		
		CLONE_NEWCGROUP		对应cgroup命名空间,使进程有一个独立的cgroup控制组,始于Linux 4.6
*/
int clone(int (*fn)(void *), void *child_stack, int flags, void *arg)

clone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加入到新的命名空间中,不会影响当前进程,而且clone创建的子进程可以共享父进程的虚拟空间地址,文件描述符,信号处理表等。

注:

(1) clone和fork的调用方式很不相同,clone调用需要传入一个函数int (*fn)(void *),该函数在子进程中执行。

(2)clone和fork最大不同在于clone不再复制父进程的栈空间,而是自己创建一个新的。 (void *child_stack,)也就是第二个参数,需要分配栈指针的空间大小,所以它不再是继承或者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setns

/*
fd	指向/proc/[pid]/ns命名空间的文件描述符
nstype 对应命名空间的flags  如果为0表示允许进入任何一个命名空间
*/
int setns(int fd, int nstype)
// 举例
int fd = pidfd_open(1234, 0);
setns(fd, CLONE_NEWUSER | CLONE_NEWNET | CLONE_NEWUTS);

调用某个线程(单线程即进程)加入指定的namespace

unshare

int unshare(int flags)

可以将调用进程移动到新的namespace,是当前进程退出当前的命名空间,进入新的命名空间。注意与clone()的区别。

关于namespace常用的操作

查看当前系统的 namespace: lsns –t <type>

[root@aliyun ns]# lsns -t mnt
        NS TYPE NPROCS   PID USER   COMMAND
4026531840 mnt      88     1 root   /usr/lib/systemd/systemd --system --deserialize 17
4026531856 mnt       1    13 root   kdevtmpfs
4026532151 mnt       1   541 chrony /usr/sbin/chronyd

查看某进程的 namespace: ll /proc/<pid>/ns/

# 先查出进程id
[root@aliyun proc]# docker inspect 97649934abf3 | grep -i pid
            "Pid": 26103,
            "PidMode": "",
            "PidsLimit": null,
# 查看某进程的namespace
[root@aliyun proc]# ll /proc/26103/ns
total 0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Aug 31 15:19 ipc -> ipc:[4026532163]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Aug 31 15:19 mnt -> mnt:[4026532161]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Aug 31 15:17 net -> net:[4026532166]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Aug 31 15:19 pid -> pid:[4026532164]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Aug 31 15:19 user -> user:[4026531837]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Aug 31 15:19 uts -> uts:[4026532162]

进入某 namespace 运行命令: nsenter -t <pid> -n ip addr 其中-t参数表示目标进程id,-n参数表示net命名空间。nsenter相当于在setns的示例程序上做了一层封装,是我们无需指定命名空间的文件描述符,而是指定进程号即可。

nsenter可以在指定进程的命令下运行指定程序的命令,因为大多数的容器为了轻量级是不包含较为基础的命令的,这就为调试容器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只能通过docker inspect 容器id获取容器的ip,以及无法测试和其他网络的连通性(其实可以通过docker网络的管理),nsenter命令可以进入该容器的网络命名空间,使用宿主机命令调试网络。

# 在宿主机下使用ip addr查看容器中的网络信息
[root@aliyun proc]# docker inspect 97649934abf3 | grep -i pid
            "Pid": 26103,
            "PidMode": "",
            "PidsLimit": null,
[root@aliyun proc]# nsenter -t 26103 -n ip addr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net 127.0.0.1/8 scope host lo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10: eth0@if11: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state UP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02:42:ac:11:00:02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0
    inet 172.17.0.2/16 brd 172.17.255.255 scope global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 容器中的网络信息  可以发现完全相同
[root@97649934abf3 /]# ip addr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net 127.0.0.1/8 scope host lo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10: eth0@if11: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noqueue state UP group default 
    link/ether 02:42:ac:11:00:02 brd ff:ff:ff:ff:ff:ff link-netnsid 0
    inet 172.17.0.2/16 brd 172.17.255.255 scope global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namespace练习

# 在新的network namespace中执行sleep指令
[root@aliyun proc]# unshare -fn sleep 60
# 查看sleep进程ip
[root@aliyun /]# ps -ef | grep sleep
root     27992  2567  0 15:47 pts/0    00:00:00 unshare -fn sleep 60
root     27993 27992  0 15:47 pts/0    00:00:00 sleep 60
root     28000 25995  0 15:47 pts/1    00:00:00 grep --color=auto sleep
# 查看sleep的net namespace
[root@aliyun /]# lsns -t net
        NS TYPE NPROCS   PID USER COMMAND
4026531956 net      92     1 root /usr/lib/systemd/systemd --system --deserialize 17
4026532160 net       2 27992 root unshare -fn sleep 60
# 通过nsenter进入sleep的net namespace查看网络信息(注意操作需要在sleep进程的存活时间内完成60s)
[root@aliyun /]# nsenter -t 27992 -n ip addr
1: lo: <LOOPBACK> mtu 65536 qdisc noop state DOWN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Cgroup

Cgroup(control groups)是linux下用于对一个或一组进程进行资源限制和监控的机制,可以对诸如 CPU 使用时间、内存、磁盘 I/O 等进程所需的资源进行限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系统中跑了一个while(true)程序,系统的cpu资源立马爆了,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cgroup对它限制cpu资源的使用。

Cgroup 在不同的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中以层级树(Hierarchy)的方式来组织管理:每个 Cgroup 都可以包含其他的子 Cgroup,因此子 Cgroup 能使用的资源除了受本 Cgroup 配置 的资源参数限制,还受到父 Cgroup 设置的资源限制。

Linux对cgroup的实现

同样我们可以在task_struct结构体中看到cgroups相关联的变量

## \kernel\msm-4.4\include\linux\sched.h
struct task_struct {
	/* Control Group info protected by css_set_lock: */
	struct css_set __rcu *cgroups;
	/* cg_list protected by css_set_lock and tsk->alloc_lock: */
	struct list_head cg_list;
}
struct css_set { 
    /* 
    * Set of subsystem states, one for each subsystem. This array is 
    * immutable after creation apart from the init_css_set during 
    * subsystem registration (at boot time).
    */
	struct cgroup_subsys_state *subsys[CGROUP_SUBSYS_COUNT];
}

Cgroup下的子系统

/sys/fs/cgroup下我们可以看到cgroup所包含的子系统:

  • blkio:这个子系统设置限制每个块设备的输入输出控制。例如:磁盘,光盘以及 USB 等等;
  • cpu:这个子系统使用调度程序为 cgroup 任务提供 CPU 的访问;
  • cpuacct:产生 cgroup 任务的 CPU 资源报告;
  • cpuset:如果是多核心的CPU,这个子系统会为 cgroup 任务分配单独的 CPU 和内存;
  • devices:允许或拒绝 cgroup 任务对设备的访问;
  • freezer:暂停和恢复 cgroup 任务;
  • memory:设置每个 cgroup 的内存限制以及产生内存资源报告;
  • net_cls:标记每个网络包以供 cgroup 方便使用;
  • ns:名称空间子系统;
  • pid: 进程标识子系统。

比较重要和常用的就是cpu子系统和memory子系统

CPU子系统

cpu子系统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Dokcer核心技术

Go语言演示cgroup对cpu的限制

编写一个test.go测试文件并运行

package main

func main(){
    i := 0
    go func(){
        for {
            i++
        } 
    }()
    
    for {
        i++
    }
}

使用top查看cpu在没有限制下的占用率,可以看到test文件占到90%多的cpu资源

Dokcer核心技术

在cgroup cpu子系统中建立文件夹,并使用cgroup进行限制

[root@aliyun test]# mkdir /sys/fs/cgroup/cpu/test
[root@aliyun test]# cd /sys/fs/cgroup/cpu/test
[root@aliyun test]# ls
cgroup.clone_children  cpuacct.stat          cpu.cfs_period_us  cpu.rt_runtime_us  notify_on_release
cgroup.event_control   cpuacct.usage         cpu.cfs_quota_us   cpu.shares         tasks
cgroup.procs           cpuacct.usage_percpu  cpu.rt_period_us   cpu.stat
# 将cpu.cfs_quota_us的值设置为2000 cpu.cfs_period_us时间片默认的值还是为100000,可以将test.go执行的进程对cpu的利用率降低到2%左右
[root@aliyun test]# ehco 2000 > cpu.cfs_quota_us
# 将test的进程id加入到cgroup.procs中
[root@aliyun test]# ehco 31944 > cgroup.procs

此时再用top查看进程资源信息就可以看到test测试文件对cpu的占用资源瞬间下降到2%作用,效果明显!

Dokcer核心技术

? 注:

? 关于 tasks 和 cgroup.procs,网上很多文章将 cgroup 的 Task 简单解释为 OS 进程,这其实不够准确,更精确地说,cgroup.procs 文件中的 PID 列表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进程列表,而 tasks 文件中包含的 PID 实际上可以是 Linux 轻量级进程(Light-Weight-Process,LWP) 的 PID,而由于 Linux pthread 库的线程实际上轻量级进程实现的。简单来说:Linux 进程主线程 PID = 进程 PID,而其它线程的 PID (LWP PID)则是独立分配的

? 当要向某个 Cgroup 加入 Thread 时,将Thread PID 写入 tasks 或 cgroup.procs 即可,cgroup.procs 会自动变更为该 task 所属的 Proc PID。如果要加入 Proc 时,则只能写入到 cgroup.procs 文件,tasks 文件会自动更新为该 Proc 下所有的 Thread PID,通过tasks,我们可以实现线程级别的管理。

Memory子系统

cgroup的memory子系统全称为 Memory Resource Controller ,它能够限制cgroup中所有任务的使用的内存和交换内存进行限制,并且采取control措施:当OOM时,是否要kill进程。

Dokcer核心技术

Go语言演示cgroup对memory的限制

编写一个mem.go文件

package main

// 参考《自动动手写Docker》

import (
	"fmt"
	"io/ioutil"
	"os"
	"os/exec"
	"path"
	"strconv"
	"syscall"
)

const CgroupMemoryHierarchyMount = "/sys/fs/cgroup/memory"

func main() {
	if os.Args[0] == "/proc/self/exe" {
		fmt.Println("---------- 2 ------------")
		fmt.Printf("Current pid: %d\n", syscall.Getpid())

		// 创建stress子进程,施加内存压力
		allocMemSize := "99m" // 
		fmt.Printf("allocMemSize: %v\n", allocMemSize)
		stressCmd := fmt.Sprintf("stress --vm-bytes %s --vm-keep -m 1", allocMemSize)
		cmd := exec.Command("sh", "-c", stressCmd)
		cmd.SysProcAttr = &syscall.SysProcAttr{}
		cmd.Stdin = os.Stdin
		cmd.Stdout = os.Stdout
		cmd.Stderr = os.Stderr

		if err := cmd.Run(); err != nil {
			fmt.Printf("stress run error: %v", err)
			os.Exit(-1)
		}
	}

	fmt.Println("---------- 1 ------------")
	cmd := exec.Command("/proc/self/exe")
	cmd.SysProcAttr = &syscall.SysProcAttr{
		Cloneflags: syscall.CLONE_NEWUTS | syscall.CLONE_NEWNS | syscall.CLONE_NEWPID,
	}
	cmd.Stdin = os.Stdin
	cmd.Stdout = os.Stdout
	cmd.Stderr = os.Stderr

	// 启动子进程
	if err := cmd.Start(); err != nil {
		fmt.Printf("/proc/self/exe start error: %v", err)
		os.Exit(-1)
	}

	cmdPid := cmd.Process.Pid
	fmt.Printf("cmdPid: %d\n", cmdPid)

	// 创建子cgroup
	memoryGroup := path.Join(CgroupMemoryHierarchyMount, "test_memory_limit")
	os.Mkdir(memoryGroup, 0755)
	// 设定内存限制
	ioutil.WriteFile(path.Join(memoryGroup, "memory.limit_in_bytes"),
		[]byte("100m"), 0644)
	// 将进程加入cgroup
	ioutil.WriteFile(path.Join(memoryGroup, "tasks"),
		[]byte(strconv.Itoa(cmdPid)), 0644)

	cmd.Process.Wait()
}

函数解读(在启动时,stress占99M内存,cgroup限制最多使用100M内存)

  1. 一开始我们使用go run mem.go或者go build .运行时,并不满足if os.Args[0] == "/proc/self/exe"的条件,所以跳过。
  2. 然后函数cmd := exec.Command("/proc/self/exe")创建了一个/proc/self/exe的子进程
  3. /sys/fs/cgroup/memory/创建test_memory_limit文件,设置内存限制为100M
  4. 把子进程加入到task文件中
  5. 等待子进程结束
  6. 子进程其实还是当前的程序,不过它的名字为proc/self/exe,符合最初的if语句判断,之后会创建stress子进程,然后运行stress。

启动

Dokcer核心技术

下面进入test_memory_limit目录查看内存最大限制和task,发现内存最大限制与我们设计的一样。

[root@aliyun test_memory_limit]# cat memory.limit_in_bytes 
104857600  // 刚好为100M
[root@aliyun test_memory_limit]# cat cgroups.proc
3599  // proc/self/exe进程
3602
3603  // stress进程

可以通过top查看资源占有率

Dokcer核心技术

cgroup.procs下为cgrouptest_memory_list中的进程,这些是真实的进程,可以通过pstree -p查看

Dokcer核心技术

下面看看将stress的内存超过100M的限制,是否会OOM掉。

修改代码,将内存设置为110M,再运行

Dokcer核心技术

可以发现整个进程直接被KILL -9杀掉了。这就是cgroup对于memory的限制。

Docker演示cgroup限制cpu和memory

# 启动一个nginx镜像
docker run -d --cpu-shares 513 --cpus 0.2 --memory 1024M --memory-swap 1234M --memory-swappiness 7 -p 8081:80 nginx
# 参数解析
-d	docker容器在后台运行·
--cpu-shares 513	表示相对分配的配额
--cpus 0.2	其实就是通过cpu.cfs_period_us和cpu.cfs_quota_us的比率来限制对cpu资源的利用率
--memory 1024  其实就是memory.limit_in_byte
--memory-swap 1234M   其实就是memory.memsw.limit_in_byte
--memory-swappiness	7   其实就是memory.swappiness
-p 8081:80(暴露在外的宿主机端口:nginx端口)
# 查看容器id
f4437f9db69d

下面我们进入cgroup下cpu子系统中可以发现有一个docker文件,进入docker文件中可以看到以刚才容器id命名的文件夹

Dokcer核心技术

进入该文件夹下,可以发现与我们之前的test.go案例非常一致。

刚刚docker启动时配置的参数--cpu-shares 513能在cpu.shares文件中体现

而参数--cpus 0.2就是 cpu.cfs_quota_uscpu.cfs_period_us的比率。

Dokcer核心技术

同理进入cgroup下memory子系统中也可以发现一个docker文件,与之对应也有一个容器id命名的文件夹

Dokcer核心技术

进入该文件夹下,查看与docker参数相对于的配置信息

docker启动时配置的参数--memory 1024能在memory.limit_in_bytes中体现

而参数--memory-swap 1234M能在memory.memsw.limit_in_byte中体现

参数--memory-swappiness 7能在memory.swappiness中体现

Dokcer核心技术

以上就是对于cgroup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cpu子系统memory子系统进行分析~

Union FS

Docker镜像里面其实是一层层的文件系统,叫做Union FS(联合文件系统),UnionFS可以将几层目录挂载到一起,形成一个虚拟文件系统。(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两个文件夹a和b,a文件夹下又包含a1.txt a2.txt,b文件夹下又包含b1.txt b2.txt,我们通过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夹c,通过Union FS就可以在c文件夹下访问到a1.txt a2.txt b1.txt b2.txt,这样就把a,b两个文件夹联合起来了)

从基本看一个典型的Linux文件系统由bootfsrootfs两部分组成:

  • bootfs(boot file system)主要包含bootloader和kernel,bootloader主要引导加载kernel,linux刚启动时会加载bootfs文件系统,当boot加载完成之后整个内核就都在内存中了,内存的使用权已由bootfs转交给内核,此时bootfs会被umount掉。在Docker镜像的最底层就是bootfs

  • rootfs(root file system)在bootfs之上,包含的就是典型的Linux系统中的/dev、/proc、/bin、/etc等标准目录和文件。rootfs就是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发行版,比如Ubuntu,CentOS等。

Dokcer核心技术

Mount命令实现联合文件系统案例

# 创建文件夹
[root@aliyun uniontest]# mkdir lower upper merge work
# 在lower和upper文件下内写入文件
[root@aliyun uniontest]# echo "from lower" > lower/in_lower.txt
[root@aliyun uniontest]# echo "from upper" > upper/in_upper.txt
[root@aliyun uniontest]# echo "from lower" > lower/in_both.txt
[root@aliyun uniontest]# echo "from upper" > upper/in_both.txt
# 使用mount命令挂载
[root@aliyun uniontest]# mount -t overlay overlay -o lowerdir=lower/,upperdir=upper/,workdir=work merge
# 查看联合挂载后的文件
[root@aliyun uniontest]# tree
.
├── lower
│   ├── in_both.txt
│   └── in_lower.txt
├── merge
│   ├── in_both.txt
│   ├── in_lower.txt
│   └── in_upper.txt
├── upper
│   ├── in_both.txt
│   └── in_upper.txt
└── work
    └── work

5 directories, 7 files
# 可以看到显示的是upper层
[root@aliyun uniontest]# cat merge/in_both.txt 
from upper

Overlay2

先来区分几个概念。

  • OverlayFS 指的是 Linux 的内核驱动
  • overlay/overlay2 指的是 Docker 的存储驱动。

Dokcer核心技术

在上述图中可以看到三个层结构,即:lowerdirupperdirmerged,其中lowerdir是只读的image layer,其实就是rootfs。image layer可以分很多层,所以对应的lowerdir是可以有多个目录。而upperdir则是在lowerdir之上的一层,这层是读写层,在启动一个容器时候会进行创建,所有的对容器数据更改都发生在这里层。最后merged目录是容器的挂载点,也就是给用户暴露的统一视角。而这些目录层都保存在了/var/lib/docker/overlay2/

下面我们从下载一个容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只有一层文件

Dokcer核心技术

下面进入/var/lib/docker/overlay2中查看,可以发现确实只有一层文件

Dokcer核心技术

小写的l文件夹是对这层的符号连接,只是为了减少mount参数可能达到的限制作用

Dokcer核心技术

进入到e757开头的文件夹中查看,可以发现diff文件夹中是当前层的镜像内容link文件中是短名称

Dokcer核心技术

下面启动一个镜像后再进行查看可以发现多了两层文件

Dokcer核心技术

Dokcer核心技术

下面查看一下联合挂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overlay2将lowerdirupperdirworkdir联合挂载,形成最终的merged挂载点,其中lowerdir镜像只读层upperdir容器可读可写层workdir是执行涉及修改lowerdir执行copy_up操作的中转层(例如,upperdir中不存在,需要从lowerdir中进行复制)

Dokcer核心技术

根据这个挂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挂载过程:

  1. 首先VKYIMVSFFSVOAWCBIZZQ6RNFB4短链接对应的是8cbdc1ab4a0567cf7841b3a6326bbbec185850b56dff309a572a6cff5be7742f-init/diff镜像配置文件夹(标记为①)

    4LISVLHRVBORTVPCSNCJHBMVSZ短链接对应的是e75746dca68dcf02f7fd5dc90a5828066c4d66ab8e6719030362e546e98bdc62/diff镜像文件夹(标记为②)且①和②都是属于lowerdir层,只读层。

  2. 查看①中的信息

Dokcer核心技术

可以看到diff文件中的内容

  1. 查看②中对应devetc文件夹中的信息

Dokcer核心技术

  1. 最后查看upperdirmerged的文件

Dokcer核心技术下面我们再做个测试,进入刚刚启动的ubuntu容器中,创建一个test.txt文件

Dokcer核心技术

接下来我们查看容器的容器的可读写层,可以在容器层本身存放内容的diff文件夹和merged文件夹文件中都可以看到test.txt。而在镜像的只读层却没有看到,说明分析的是正确的。

Dokcer核心技术

Dokcer核心技术

总结

以上就是对Docker核心的三个技术进行的分析操作,花费了大概三四天的时间,不过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以前对于这些也听过,但是了解不是很深入,这次强迫自己认真的去学习一番,希望日后都可以进入这种深入的学习。文章可能有点长~哈哈

有问题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正,我会加以更改的~

参考文档:

https://staight.github.io/2019/09/23/nsenter命令简介/

https://www.cnblogs.com/sammyliu/p/5886833.html

https://wudaijun.com/2018/10/linux-cgroup/

https://lessisbetter.site/2020/09/01/cgroup-3-cpu-md/

https://lessisbetter.site/2020/08/30/cgroup-2-memory/

https://www.jianshu.com/p/274af1c0163e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958018

https://www.cnblogs.com/wdliu/p/10483252.html

《趣谈Linux操作系统》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

Dokcer核心技术

上一篇:键盘快捷方式


下一篇:获取命令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