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本质上,Eureka 就是一个负载均衡器,可能有的人会说,它是一个服务注册中心,用来注册服务的,这种说法有点片面。

在这篇博客里,将尽可能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地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至于 Eureka 的使用、配置、源码分析、集群配置等等,这些后续博客再补充。

  1. 为什么要用负载均衡器?
  2. 一个合格的负载均衡器是怎样的?
  3. mid-tier services 的负载均衡器?
  4. 为什么使用 Eureka?

为什么要用负载均衡器

那么,先从一个例子开始。

假设我有一个网上商城的项目,在项目初期,它是一个传统的单体应用,没有集群,没有微服务。显然,这个时候我不需要考虑所谓的负载均衡。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随着应用的推广,我的用户越来越多,当达到流量高峰时,服务器经常会扛不住。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我试着加了两台机器。现在,有了三台服务器,我不就能处理原来三倍的流量了吗?

想法是挺好的,但这需要一个前提:要让请求平摊到多台服务器上面,即实现简单的负载均衡。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将请求平摊到三台服务器呢?我尝试在 DNS 服务器加上两台新服务器的地址,不出所料,真的可以这么做。因为 DNS 会基于轮循负载算法返回地址,只要用户拿到每个地址的机会是均衡的,请求到我服务器也会是均衡的。于是,我的目的间接达到了。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一个合格的负载均衡器是怎样的

上面的方案看起来挺好的,我自己不需要增加多余的机器,就轻易实现了负载均衡。但是,我还是遇到了问题。

有一天,用户访问商城服务出现大量报错,原因是第三台服务器的服务突然挂掉了,但是 1/3 的请求还是落到这一台。因为一时排查不出问题的根源,而且重启没多久又会马上挂掉,我试着把这台服务器的地址从 DNS 上剔除出来。然而,另一个问题出现了,DNS 的更新并没有生效,我剔除了故障机器的地址,请求还是会落到这一台······

经历了这一回,我总算明白,单纯使用 DNS 做负载均衡还是不靠谱。一个合格的负载均衡器至少要做到:当部分服务出现故障时,自动将其屏蔽,当服务恢复后,再将屏蔽放开。显然,DNS 不能很好地满足。经过研究,我发现了 nginx、SLB、ALB 等等负载均衡器,它们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最后,我选择了 SLB 作为负载均衡器。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SLB 配置上要比传统的 nginx 简单很多,只要配置好监听就行。SLB 会检查后端服务器的健康状态,当后端某台服务器出现异常时,SLB 会自动将它隔离。 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其他功能,这里就不再扩展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要用负载均衡器,为什么不用 Eureka?其实,还真的不能用,原因后面会说到。我希望能够说明一点,一个工具再怎么优秀,它也有不适用的场合。

mid-tier services的负载均衡器

这里涉及到两个名词,有必要解释一下:

  1. edge services:向终端用户开放的服务。例如,用户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到的接口都属于 edge services。
  2. mid-tier services:向其他后端服务开放的服务。有时,我们会说这种服务的调用是内部调用。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

我的商城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用户规模也越来越大,传统单体应用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开发维护难以及数据库瓶颈。于是,我重构了整个项目,做法比较简单。显然,我开始搞微服务了。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但是,不管我怎么拆分,后端服务都不能做到完全独立,例如,处理订单业务时需要查询客户信息,促销活动有时也需要查询客户信息。这个时候,每个服务都需要开放出对应的 mid-tier services 供其他后端服务调用,另外,为了安全以及方便管理,这部分的服务需要和 edge services 区分开(不在同一个应用)。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这个时候,我需要一个针对 mid-tier services 的负载均衡器。

使用SLB做负载均衡器

理所当然地,我首先想到的还是 SLB。我可以再加一台 SLB,用于后端服务器请求 mid-tier services。当然,mid-tier services 之间也可以相互调用,只是图中不好表示出来。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使用Eureka做负载均衡器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更好的方案,那就是 Eureka。和 SLB 不同,Eureka 是专门针对 mid-tier services 的负载均衡器。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1. Eureka Server:存放服务名和服务对应地址的映射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服务注册中心。开篇的时候我说过,“Eureka 是一个服务注册中心”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这里就能知道原因了吧。
  2. Eureka Client for application service:服务提供方,向 Eureka Server 注册自己的地址。例如,mid-tier services 所在应用就属于这一类。
  3. Eureka Client for application client:服务消费方,从 Eureka Server 获取 application service 的地址,并消费对应的服务,它包含内置的负载均衡器。例如,订单服务调用客户服务的 mid-tier services,那么订单服务就是一个 application client。

当然,这三个部分都可以进行横向的扩展。

下图只画出了订单服务调用客户服务的示例,其他的是一样的。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通过 Eureka 的结构可以知道,它并不适合作为 edge services 的负载均衡器,Eureka Client 需要具备和 Eureka Server 进行通信的能力,而终端用户并不具备这一点。

为什么使用Eureka

Eureka 作为一个专门针对 mid-tier services 的负载均衡器,相比 SLB 等,还是存在很多优点。

Eureka详解一应用场景分析 

  1. Eureka 的服务注册是无状态。如果我新增了一百个新的服务,SLB 需要配置一百个对应的监听,而 Eureka Server 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要注册上来就行,扩展起来非常方便。说的直白一点,SLB 知道自己将处理哪些服务,而 Eureka Server 不会事先知道。
  2. Eureka Server 挂了,Eureka Client 还可以正常消费服务。Eureka Client 本地会缓存服务地址,即使 Eureka Server 挂了,它还是能够正常消费服务。

以上基本讲完负载均衡器的内容,作为开篇,它让我们思考:一个工具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用它?不用它行不行?

上一篇:ssh


下一篇:使用fail2ban防止恶意扫描和CC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