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表实现的LRU缓存淘汰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当时我也提到了,通过散列表可以将这个时间复杂度降低到O(1)。
Redis的有序集合是使用跳表来实现的,跳表可以看作一种改进版的链表。Redis有序集合不仅使用了跳表,还用到了散列表。
LinkedHashMap也用到了散列表和链表两种数据结构。散列表和链表都是如何组合起来使用的,以及为什么散列表和链表会经常放到一块使用。
LRU缓存淘汰算法
链表实现LRU
需要维护一个按照访问时间从大到小有序排列的链表结构。因为缓存大小有限,当缓存空间不够,需要淘汰一个数据的时候,我们就直接将链表头部的结点删除。
当要缓存某个数据的时候,先在链表中查找这个数据。如果没有找到,则直接将数据放到链表的尾部;如果找到了,我们就把它移动到链表的尾部。因为查找数据需要遍历链表,所以单纯用链表实现的LRU缓存淘汰算法的时间复杂很高,是O(n)。
一个缓存(cache)系统主要包含下面这几个操作:
往缓存中添加一个数据
从缓存中删除一个数据
在缓存中查找一个数据。
都涉及“查找”操作,如果单纯地采用链表,时间复杂度只能是O(n)。如果我们将散列表和链表两种数据结构组合使用,可以将这三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降低到O(1)。
具体结构:
使用双向链表存储数据,链表中的每个结点处理存储数据(data)、前驱指针(prev)、后继指针(next)之外,还新增了一个特殊的字段hnext。这个hnext有什么作用呢?
因为通过链表法解决哈希冲突,所以每个结点在两条链中:
双向链表
前驱和后继指针是为了将结点串在双向链表
散列表中的拉链
hnext指针是为了将结点串在散列表的拉链
查找
散列表中查找数据的时间复杂度接近O(1),所以通过散列表,我们可以很快地在缓存中找到一个数据。当找到数据之后,我们还需要将它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尾部。
删除
需要找到数据所在的结点,然后将结点删除。借助散列表,我们可以在O(1)时间复杂度里找到要删除的结点。因为我们的链表是双向链表,双向链表可以通过前驱指针O(1)时间复杂度获取前驱结点,所以在双向链表中,删除结点只需要O(1)的时间复杂度。
添加
添加数据到缓存稍微有点麻烦,我们需要先看这个数据是否已经在缓存中。如果已经在其中,需要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尾部;如果不在其中,还要看缓存有没有满。如果满了,则将双向链表头部的结点删除,然后再将数据放到链表的尾部;如果没有满,就直接将数据放到链表的尾部。
过程中的查找操作都可通过hash表。所以,这三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
通过散列表和双向链表的组合使用,实现了一个高效的、支持LRU缓存淘汰算法的缓存系统原型。
Redis有序集合
在有序集合中,每个成员对象有两个重要的属性,key(键值)和score(分值)。
不仅会通过score来查找数据,还会通过key来查找数据。
举个例子,比如用户积分排行榜有这样一个功能:我们可以通过用户的ID来查找积分信息,也可以通过积分区间来查找用户ID或者姓名信息。这里包含ID、姓名和积分的用户信息,就是成员对象,用户ID就是key,积分就是score。
所以,如果我们细化一下Redis有序集合的操作,那就是下面这样:
添加一个成员对象
按照键值来删除一个成员对象
按照键值来查找一个成员对象
按照分值区间查找数据,比如查找积分在[100, 356]之间的成员对象
按照分值从小到大排序成员变量;
若仅按分值将成员对象组织成跳表的结构,那按照键删除、查询成员对象就会很慢,解决方法与LRU缓存淘汰算法的解决方法类似。
可再按照键值构建一个散列表,这样按照key来删除、查找一个成员对象的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O(1)。
Redis有序集合的操作还有另外一类,也就是查找成员对象的排名(Rank)或者根据排名区间查找成员对象。这个功能单纯用刚刚讲的这种组合结构就无法高效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