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传统及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的原理与具体应用之道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

e72c5fcc21fb49ffb69e1729d12f8519.webp

常用的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及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

  1. R-CNN(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系列1:
    • 原理
      • 候选区域生成:R-CNN 首先使用传统的方法(如 Selective Search)生成一系列可能包含物体的候选区域。Selective Search 是一种基于颜色、纹理、大小、形状等多种特征的图像分割方法,通过合并相似的区域来生成候选区域2。
      • 特征提取:对于每个候选区域,R-CNN 使用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如 AlexNet)提取特征。将每个候选区域缩放到固定大小(如 227x227),然后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前向传播,提取最后一层卷积层的输出作为该候选区域的特征表示2。
      • 分类与回归:在特征提取之后,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每个候选区域进行分类,判断其是否属于某个类别。同时,使用边界框回归器对候选区域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地贴合物体的边界2。
    • 具体应用方法
      • 数据准备:收集并标注大量的图像数据,标注信息包括目标物体的类别和位置(通常用矩形框表示)。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 模型训练
        • 首先使用在大规模图像分类数据集(如 ImageNet)上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基础模型。
        • 利用训练集中的图像及其对应的候选区域进行微调训练,包括特征提取部分的参数调整以及 SVM 分类器和边界框回归器的训练。在训练 SVM 分类器时,将提取的特征和对应的标签输入 SVM 进行训练;对于边界框回归器,使用标注的真实边界框和预测的边界框之间的差异作为损失函数进行训练。
      • 预测:对于待检测的图像,使用 Selective Search 算法生成候选区域,然后将这些候选区域输入到训练好的模型中进行特征提取、分类和边界框回归,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最后,使用非极大值抑制(NMS)去除重叠度较高的候选区域,保留置信度较高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检测结果。
    • 应用场景:R-CNN 系列算法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如安防监控中对人员、车辆等目标的检测;医疗影像分析中对病变组织、器官等的识别;工业质检中对产品缺陷的检测等2。
  2. YOLO(You Only Look Once)系列
    • 原理
      • 网格划分:将输入图像分成 SxS 个网格。每个网格负责预测该网格内是否存在目标以及目标的类别和位置信息。
      • 边界框预测:每个网格预测多个边界框,每个边界框用五个预测值表示,即 x,y,w,h 和 confidence(置信度)。其中,(x,y) 是边界框的中心坐标,w 和 h 是边界框的宽度和高度,这四个值都被归一化到 (0,1) 区间以便于训练;置信度反映了当前边界框中存在目标的可能性以及预测框与真实框的交并比。
      • 类别预测:预测每个网格分别属于每种目标类别的条件概率。在测试时,属于某个网格的多个边界框共享所有类别的条件概率,每个边界框属于某个目标类别的置信度为边界框的置信度与类别条件概率的乘积。
    • 具体应用方法
      • 数据准备:与 R-CNN 类似,需要收集和标注大量的图像数据,并且按照要求进行数据集的划分。
      • 模型训练
        • 构建 YOLO 网络模型,通常基于深度学习框架(如 PyTorch、TensorFlow 等)进行搭建。
        • 使用训练集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不断调整网络的权重和偏置,以最小化损失函数。损失函数通常包括边界框的位置误差、置信度误差和类别误差等。
      • 预测:将待检测的图像输入到训练好的 YOLO 模型中,模型会一次性输出图像中所有目标的类别和位置信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置信度阈值,过滤掉置信度较低的检测结果。
    • 应用场景:由于其检测速度快,YOLO 系列算法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自动驾驶中对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的实时检测;智能监控系统中对异常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无人机对环境的实时监测等415。
  3. 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1:
    • 原理
      • 多尺度特征图检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的不同层的特征图进行目标检测。在不同尺度的特征图上,每个像素点都对应着不同大小和比例的默认边界框(prior box)。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检测不同大小的目标,提高了对多尺度目标的检测能力。
      • 直接回归:与 YOLO 类似,SSD 也是一种 “端到端” 的检测算法,直接对目标的类别和位置进行回归预测。对于每个默认边界框,预测其是否包含目标以及目标的类别和位置偏移量,以便将默认边界框调整到更准确的位置。
    • 具体应用方法
      • 数据准备:同其他目标检测算法,准备好标注好的图像数据集。
      • 模型训练
        • 选择合适的主干网络(如 VGG、ResNet 等),并在其基础上构建 SSD 模型。
        • 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训练,优化模型的参数,使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目标的类别和位置。在训练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损失函数,如交叉熵损失和位置回归损失的组合,来衡量预测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 预测:对待检测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后,输入到训练好的 SSD 模型中,模型会输出每个默认边界框的预测结果,包括是否包含目标、目标的类别以及位置偏移量。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得到最终的目标检测结果。
    • 应用场景:SSD 算法在速度和精度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因此在一些对实时性和准确性都有要求的场景中得到应用,如机器人视觉系统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目标识别;智能交通系统中对车辆、行人等的检测和跟踪等1。
  4. Faster R-CNN
    • 原理
      • 特征提取: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输入图像的特征,得到特征图。常用的骨干网络有 VGG、ResNet 等。
      • 区域提议网络(RPN):在特征图上引入区域提议网络(RPN),用于生成候选区域。RPN 通过在特征图上滑动窗口,每个窗口位置生成多个不同大小和比例的锚框(anchor),然后对这些锚框进行分类(判断是否包含目标)和回归(调整锚框的位置和大小),得到初步的候选区域。
      • RoI Pooling:将 RPN 生成的候选区域映射到特征图上,然后使用 RoI Pooling(Region of Interest Pooling)操作将不同大小的候选区域转换为固定大小的特征向量,以便后续的分类和回归操作。
      • 分类与回归:使用全连接层对 RoI Pooling 后的特征向量进行分类和回归,得到最终的目标检测结果,包括目标的类别和精确的位置信息。
    • 具体应用方法
      • 数据准备:准备标注好的图像数据集,包括图像和对应的目标标注信息。
      • 模型训练
        • 构建 Faster R-CNN 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网络、RPN 和后续的分类回归网络。
        • 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训练,交替训练 RPN 和分类回归网络,使它们能够相互协作,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损失函数(包括 RPN 的损失和分类回归的损失)进行反向传播,优化模型的参数。
      • 预测:对于待检测的图像,经过特征提取、RPN 生成候选区域、RoI Pooling 和分类回归等步骤,得到目标的检测结果。同样,可以使用非极大值抑制去除重叠的检测结果。
    • 应用场景:Faster R-CNN 在目标检测的准确性上有较高的表现,适用于对检测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医学影像诊断中对病灶的检测和分析;卫星图像中对特定目标的识别和定位等5。
  5. RetinaNet
    • 原理
      • 焦点损失函数(Focal Loss):RetinaNet 的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焦点损失函数,用于解决目标检测中类别不平衡的问题。在目标检测中,大量的背景区域远远多于前景目标区域,导致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偏向于背景,而忽略了前景目标。焦点损失函数通过降低易分类样本的权重,增加难分类样本的权重,使得模型更加关注难分类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对小目标和不平衡数据的检测性能7。
      • 特征金字塔网络(FPN):RetinaNet 通常使用特征金字塔网络来提取多尺度的特征。特征金字塔网络将不同层的特征图进行融合,使得模型能够同时利用低层的高分辨率特征和高层的语义特征,从而更好地检测不同大小的目标。
      • 分类与回归:与其他目标检测算法类似,RetinaNet 在特征图上进行目标的分类和回归预测,得到目标的类别和位置信息。
    • 具体应用方法
      • 数据准备:准备高质量的图像数据集,确保数据的标注准确无误。
      • 模型训练
        • 构建基于 RetinaNet 的目标检测模型,包括特征提取部分、焦点损失函数和分类回归部分。
        • 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训练,优化模型的参数,使模型能够学习到有效的特征表示和准确的分类回归能力。在训练过程中,焦点损失函数的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集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 预测:将待检测的图像输入到训练好的 RetinaNet 模型中,得到目标的检测结果。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检测结果进行后处理,如非极大值抑制等操作,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 应用场景:RetinaNet 在各种场景下都有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对小目标检测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航拍图像中的目标检测、智能安防中的行人检测等;以及在数据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如在某些特定领域中目标数量分布不均匀的场景。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基于 YOLOv5 的目标检测)

首先,需要确保已经安装了 YOLOv5 相关的库。如果没有安装,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在虚拟环境中安装(假设已经安装了pip):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ultralytics/yolo.git
cd yolo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以下是使用 YOLOv5 进行目标检测的 Python 代码示例:

import torch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加载YOLOv5模型
model = torch.hub.load('ultralytics/yolo', 'yolo5s', pretrained=True)

# 读取待检测图像
image_path = 'test_image.jpg'
image = Image.open(image_path)

# 进行目标检测
results = model(image)

# 获取检测结果
for result in results.pred[0]:
    x1, y1, x2, y2, conf, cls = result.tolist()
    label = model.names[int(cls)]
    confidence = conf

    # 在图像上绘制检测框
    cv2.rectangle(np.array(image), (int(x1), int(y1)), (int(x2), int(y2)), (0, 255, 0), 2)
    cv2.putText(np.array(image), f'{label}: {confidence:.2f}', (int(x1), int(y1) - 10), cv2.FONT_HIRAYAMA, 0.5,
                (0, 255, 0), 2)

# 显示检测后的图像
cv2.imshow('Detected Image', np.array(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在上述代码中:

  • 对于传统方法的代码,首先定义了函数来提取 HOG 特征、加载并提取训练数据特征、训练 SVM 模型以及进行行人检测。然后假设已有训练数据,按照流程完成训练并对待检测图像进行检测。
  • 对于深度学习方法的代码,先加载了预训练的 YOLOv5 模型,然后读取待检测图像进行目标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绘制在图像上并显示出来。

请注意:

  • 传统方法代码中的训练数据准备部分(train_imagestrain_labels的获取)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采集、标注等工作。
  • 深度学习方法代码中,这里只是简单展示了使用预训练模型进行检测的情况,如果要进行特定场景的精细调整或重新训练等,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YOLOv5 的相关文档和代码。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

01df56b029f0459192b85e88772a130e.webp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区域选择、特征提取和分类器分类46。以下是其原理及具体应用方式:

  1. 区域选择
    • 滑动窗口法
      • 原理:滑动窗口是一种穷举策略,对输入的图像设置不同大小、不同长宽比的窗口,按照一定的步长在图像上进行滑动,遍历整个图像。然后使用一个事先训练好的分类器来判断每个窗口内是否存在目标物体。如果分类器给出的得分较高,则认为该窗口可能包含目标。
      • 应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确定窗口的大小和步长。窗口大小通常根据目标的大致尺寸范围来选择,比如对于检测行人的任务,窗口大小可能会设置为与行人身高和宽度相适应的尺寸。步长则决定了窗口在图像上移动的间隔,步长越小,检测的精度越高,但计算量也会大大增加。例如,在一些简单的物体检测场景中,可以使用较小的步长和多种尺寸的窗口来确保能够检测到不同大小的目标。不过,这种方法的计算复杂度非常高,因为需要对大量的窗口进行处理,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不太适用。
    • 选择性搜索法
      • 原理:选择性搜索算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割,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小区域。然后,根据这些区域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的相似性,对小区域进行合并,形成一系列的候选区域。这些候选区域被认为是可能包含目标的区域,用于后续的特征提取和分类。
      • 应用方式: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使用图像分割算法将图像分割成初始的小区域。然后,计算每个区域的特征,如颜色直方图、纹理特征等,并根据这些特征的相似性对区域进行合并。合并的过程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直到满足一定的终止条件,比如无法再进行合并或者达到了预设的候选区域数量。选择性搜索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候选区域的数量,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但仍然存在计算量较大的问题。
  2. 特征提取
    • HOG 特征1:
      • 原理: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是通过计算和统计局部区域的梯度方向直方图来构成的。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梯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梯度的方向反映了图像的边缘信息和纹理变化。将图像分成若干个小的细胞单元(cell),对于每个细胞单元,统计其梯度方向的直方图。然后,将多个细胞单元组成一个更大的块(block),对块内的细胞单元的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减少光照和阴影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将图像中所有块的特征串联起来,就得到了图像的 HOG 特征描述子。
      • 应用方式:在行人检测等任务中应用广泛。例如,对于一张输入的行人图像,首先将其灰度化,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梯度值。接着,将图像划分为细胞单元和块,统计每个细胞单元的梯度方向直方图,并对块内的特征进行归一化。最后,将得到的 HOG 特征输入到训练好的分类器中进行分类,判断是否是行人。HOG 特征对图像的几何和光学形变具有较好的不变性,适合用于检测具有一定姿态变化的目标,但对于复杂背景和遮挡情况的鲁棒性相对较弱。
    • Haar 特征1:
      • 原理:Haar 特征是一种基于像素值差异的特征,通俗点讲就是白色像素点与黑色像素点的差分,即特征值 = 白色像素点的像素值总和 - 黑色像素点的像素值总和。通过定义不同的矩形区域组合,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 Haar 特征,如两矩形特征、三矩形特征、对角特征等。这些矩形区域在图像上滑动,计算每个位置的 Haar 特征值,形成特征图。
      • 应用方式:在 Viola-Jones 目标检测框架中,Haar 特征被用于人脸检测。首先,收集大量的正样本(包含人脸的图像)和负样本(不包含人脸的图像),然后使用这些样本对分类器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分类器的参数,使得分类器能够准确地区分正样本和负样本。对于一张待检测的图像,使用滑动窗口法在图像上遍历不同位置和大小的窗口,计算每个窗口的 Haar 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输入到训练好的分类器中,判断窗口内是否存在人脸。
  3. 分类器分类
    • SVM(支持向量机)
      • 原理:SVM 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找到一个能够将不同类别的样本正确划分的超平面,使得样本到超平面的距离最大化。对于线性可分的情况,直接寻找这样的超平面即可;对于线性不可分的情况,通过引入核函数将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使其变得线性可分。在目标检测中,将提取的特征向量输入到 SVM 分类器中,SVM 分类器根据训练好的模型对特征向量进行分类,判断其属于目标还是背景,如果是目标,则进一步确定目标的类别2。
      • 应用方式:在使用 SVM 进行目标检测时,首先需要对大量的标注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特征向量。然后,使用这些特征向量对 SVM 进行训练,调整 SVM 的参数,使得分类器能够准确地对新的样本进行分类。例如,在行人检测中,将提取的 HOG 特征输入到 SVM 分类器中,训练 SVM 分类器区分行人与非行人的特征模式。在训练完成后,对于新的输入图像,提取其 HOG 特征并输入到训练好的 SVM 分类器中,即可得到检测结果。
    • Adaboost
      • 原理:Adaboost 是一种集成学习算法,通过将多个弱分类器组合成一个强分类器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首先,初始化样本的权重,每个样本的权重初始值相同且权重之和为 1。然后,训练一系列的弱分类器,每个弱分类器都是基于部分样本进行训练的。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样本的分类结果不断调整样本的权重,对于分类错误的样本,增加其权重,对于分类正确的样本,降低其权重。这样,后续的弱分类器会更加关注那些难以分类的样本。最后,将多个弱分类器组合起来,根据每个弱分类器的权重对其分类结果进行加权投票,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1。
      • 应用方式:在 Viola-Jones 目标检测框架中,Adaboost 算法被用于训练人脸分类器。首先,提取大量的 Haar 特征,然后使用这些特征训练多个弱分类器。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样本的权重和弱分类器的参数,使得组合后的强分类器能够准确地检测人脸。对于一张待检测的图像,使用滑动窗口法提取多个窗口的 Haar 特征,将这些特征输入到训练好的强分类器中,判断窗口内是否存在人脸。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计算复杂度高、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有限等缺点,逐渐被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所取代。不过,传统方法的一些思想和技术仍然对现代目标检测方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目标检测方法(基于 HOG 特征和 SVM 的行人检测):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 import svm
from skimage.feature import hog

# 1. 提取HOG特征
def extract_hog_features(image):
    gray_image = cv2.cvtColor(image, cv2.COLOR_BGR2GRAY)
    features, _ = hog(gray_image, orientations=9, pixels_per_cell=(8, 8), cells_per_block=(2, 2), block_norm='L2-Hys',
                      visualize=False, transform_sqrt=False)
    return features

# 2. 加载训练数据并提取特征
def load_and_extract_features(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features = []
    for image in train_images:
        hog_features = extract_hog_features(image)
        features.append(hog_features)
    return np.array(features), np.array(train_labels)

# 3. 训练SVM模型
def train_svm_model(features, labels):
    clf = svm.SVC(kernel='linear')
    clf.fit(features, labels)
    return clf

# 4. 进行行人检测
def detect_pedestrians(image, svm_model):
    hog_features = extract_hog_features(image)
    prediction = svm_model.predict([hog_features])
    return prediction

# 假设这里有已经准备好的训练图像和标签数据
# 例如,train_images 是一个包含多张训练图像的列表
# train_labels 是对应的训练图像的标签列表(1表示有行人,0表示无行人)

# 加载并提取训练数据特征
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 load_and_extract_features(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 训练SVM模型
svm_model = train_svm_model(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 读取待检测图像
test_image = cv2.imread('test_image.jpg')

# 进行行人检测
result = detect_pedestrians(test_image, svm_model)

if result == 1:
    print("检测到行人")
else:
    print("未检测到行人")

 

 

上一篇:【目标检测】用YOLOv8-Segment训练语义分割数据集(保姆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