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I和socket详解

详见: http://blog.yemou.net/article/query/info/tytfjhfascvhzxcytp58

 

一般来说,基于CS(client-server)软件架构的开发技术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RPC、基于Java技术的RMI(当然C#也有类似技术)、CORBA等。在这里我们只是对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与RMI作个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各自的应用领域,帮助我们在面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选用适合的技术。另外,本文所做的讨论可以认为是脱离了语言层面的东西,只是对技术的本身做一个讨论,无关乎你是用C++、C#或Java 在开发。
一、RMI技术简介
        本文就以Java为例,简单介绍一下RMI技术。
        从Java1.1开始,远程方法调用作为Java分布式对象技术成为Java核心的API之一(在java.rmi.* 包)。RMI的引入,使得Java程序之间能够实现灵活的,可扩展的分布式通信。RMI允许Java对象存在于多个不同的地址空间,分布在不同的Java虚拟机上。每一个地址空间可以在同一台主机上或者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上。由于远程方法调用跨越不同的虚拟机边界到不同的指定的地址空间,所以没有对象共享的全局变量,这就需要对象序列化(Object Serialization)API,它使得Java对象能够在不同的JVM之间传递。对象序列化是特别为Java的对象设计的,这就意味着Java程序中的对象可以作为对象参数存取(可序列化的对象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结合RMI和对象序列化机制,就可以访问越过本地Java虚拟机边界的对象以及数据。通过RMI,可以调用远程对象的远程方法,而通过Java对象序列化机制可以将对象传递给这些方法。
        最基本的Java模型并没有提供将远程主机上的Java对象看作本地Java程序地址空间一部分的能力,而RMI祢补了这一不足。另外,由于Java与硬件平台无关的特性,无论是同构的系统还是异构的系统,RMI不需移植就可以顺利运行。
       RMI为Java平台的分布式计算提供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模型。因为Java的RMI技术是基于Java平台的,所以它将Java平台的安全性和可移植性等优点带到了分布式计算中。RMI大大扩展Java的网络计算能力,它为编写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企业级Internet/Intranet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系统平台支持。
      Java RMI体系结构如下图:
RMI和socket详解

二、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
        当你使用socket进行网络应用开发的时候,一般的思路是“消息驱动逻辑”,即这样的软件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依靠消息进行通讯。
       (2) 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都需要一个消息派遣器,将消息投递给具体的massage handler
       (3) 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利用massage handler进行逻辑事务处理
 见下图:
RMI和socket详解
        使用socket开发的软件系统,从技术的本质上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基于TCP协议的通讯
        (2) 应用程序本身需要提供对消息的序列化处理(所谓的序列化指的是将消息输出到网络流中)
        (3)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需要事先商议好它们之间的通讯协议即它们交互的消息格式
        (4) 由于是消息驱动逻辑,从本质上决定了这样的编程模式很难面向对象化
三、RMI Vs Sochet
        RMI技术比较socket的网络编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RMI是面向对象的,而后者不是。
        第二、.RMI是与语言相绑定的。比如当你使用Java RMI技术的时候,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必须使用Java开发。而socket的网络编程是使用独立于开发语言的,甚至独立于平台。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可以使用不同开发语言和不同的平台。
       第三、从网络协议栈的观点来看,RMI与socket的网络编程处于不同层次上。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位于TCP协议之上,而RMI在TCP协议之上,又定义了自己的应用协议,其传输层采用的是Java远程方法协议(JRMP)。可见,在网络协议栈上,基于RMI的应用位置更高一些,这也决定了,与socket的网络编程相比,RMI会丧失一些灵活性和可控性,但是好处是它带给了应用开发者更多的简洁,方便和易用。比如:如果你用的是RMI,你不需要关心消息是怎么序列化的,你只需要像本地方法调用一样,使用RMI。代价是:应用开发者无法很好地控制消息的序列化机制。
      第四、这是最后一点不同,我认为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两种方法的性能比较,其往往决定着你将使用那种技术来开发你的应用。以下引用Adrian Reber在Network-programming with RMI文中对TCP和RMI所做的一个比较,其做的实验主要是对两者在网络传输的带宽上作的对比: 在网络上传输2 byte的有效数据,对于TCP而言,总共有478 byte被额外传输,而对于RMI, 1645byte被额外传输。
以下是两者的trace结果:
TCP:
46037 > 12345 [SYN] Seq=801611567 Ack=0 Win=5840 Len=0
12345 > 46037 [SYN, ACK] Seq=266515894 Ack=801611568 Win=10136 Len=0
46037 > 12345 [ACK] Seq=801611568 Ack=266515895 Win=5840 Len=0
12345 > 46037 [PSH, ACK] Seq=266515895 Ack=801611568 Win=10136 Len=1
46037 > 12345 [ACK] Seq=801611568 Ack=266515896 Win=5840 Len=0
12345 > 46037 [FIN, PSH, ACK] Seq=266515896 Ack=801611568 Win=10136 Len=1
46037 > 12345 [RST, ACK] Seq=801611568 Ack=266515898 Win=5840 Len=0
RMI:
42749 > rmiregistry [SYN, ECN, CWR]
Seq=3740552479 Ack=0 Win=32767 Len=0
rmiregistry > 42749 [SYN, ACK, ECN]
Seq=3749262223 Ack=3740552480 Win=32767 Len=0
42749 > rmiregistry [ACK] Seq=3740552480 Ack=3749262224 Win=32767 Len=0
JRMI, Version: 2, StreamProtocol
rmiregistry > 42749 [ACK] Seq=3749262224 Ack=3740552487 Win=32767 Len=0
JRMI, ProtocolAck
42749 > rmiregistry [ACK] Seq=3740552487 Ack=3749262240 Win=32767 Len=0
Continuation
rmiregistry > 42749 [ACK] Seq=3749262240 Ack=3740552506 Win=32767 Len=0
JRMI, Call
rmiregistry > 42749 [ACK] Seq=3749262240 Ack=3740552556 Win=32767 Len=0
JRMI, ReturnData
42749 > rmiregistry [ACK] Seq=3740552556 Ack=3749262442 Win=32767 Len=0
JRMI, Ping
JRMI, PingAck
42749 > rmiregistry [ACK] Seq=3740552557 Ack=3749262443 Win=32767 Len=0
JRMI, DgcAck
42749 > rmiregistry [FIN, ACK]
Seq=3740552572 Ack=3749262443 Win=32767 Len=0
rmiregistry > 42749 [FIN, ACK]
Seq=3749262443 Ack=3740552573 Win=32767 Len=0
42749 > rmiregistry [ACK] Seq=3740552573 Ack=3749262444 Win=32767 Len=0
        实验的结果是:RMI与TCP based socket相比,传输相同的有效数据,RMI需要占用更多的网络带宽(protocol overhead)。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RMI主要是用于远程方法的”调用“(RMI是多么的名符其实:)),其技术内涵强调的是“调用”,基于此,我能想到的是:移动计算,和远程控制,当你的应用不需要在client与server之间传输大量的数据时,RMI是较好的选择,它简洁、易于开发。但是,一旦你的应用需要在client与server之间传输大量的数据,极端的,比如FTP应用,则RMI是不适合的,我们应该使用socket。

上一篇:element-ui 组件源码分析整理笔记目录


下一篇:Django框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