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问题描述
在二维平面上,给定若干个点,求一条直线能够很好的拟合这些点。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很常见的问题;
- 是控制、滤波、优化、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
- 涉及到很多必须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研究的研究打下基础;
- 这是一个很好的由浅入深的问题。
本文的仿真代码请看我附带的资源。
2. 问题分析
这是一个线性拟合或者线性回归问题,目的是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来拟合给出的点。
线性拟合有很多方法,每个方法都有自己的目标函数,不同的情况下应该要使用相应的目标函数和相应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意义,每种方法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3. 解析解法
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还不是很大,所以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求出解析解。
3.1 一般最小二乘法
一般最小二乘是最常用的线性拟合的方法。
一般最小二乘法的目的是找到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y=f(x)。对于本文讨论的为题,可以将点的横坐标看做自变量,将纵坐标看做因变量。然后使用一般最小二乘法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这个函数关系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就是拟合出来的直线。
3.1.1目标函数
假设给出的若干点的坐标为:(x1,y1),(x2,y2)⋯(xn,yn)。定义纵坐标y的误差ϵi为真值与观测值之差,定义y的残差ϵ^i为估计值与观测值的差,公式如下:
ϵi=yi−yi⋆
ϵ^i=yi−y^i
一般最小二乘法的目的是使拟合误差(残差和)最小,也就是min∑ϵ^i ,所以目标函数的形式如下:
J1=21i=1∑nϵ^i2=21i=1∑n(y^i−yi)2=21(y^−y)T(y^−y)
其中y=[y1,y2,⋯,yn]T,这里添加的21只是为了方便计算。
所以最小二乘法就是找到一组直线的参数,使得目标函数最小。
3.1.2 求解推导
直线方程使用斜截式直线方程:y=kx+c,所以要求解的直线参数为斜率k和截距c。所以有:yi^=k^xi+c^。写成矩阵形式为:
y^=Xθ
其中,X=⎣⎢⎢⎢⎡x1x2⋮xn11⋮1⎦⎥⎥⎥⎤,θ=[k^c^],将其带入目标函数J1得:
J1=21(Xθ−y)T(Xθ−y)
目标函数对 θ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得:
∂θ∂J1=XT(Xθ−y)=0
解得:
θ=(XTX)−1XTy
即:
[k^c^]=(XTX)−1XTy
3.1.3 几何意义
从目标函数上看,一般最小二乘法的直观上的理解是: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使得每个点到直线的竖直距离之和最小。也就是说,一般最小二乘优化的是竖直距离,即纵坐标y的误差。
一般最小二成误差描述
上图中红色线段即为每个点的竖直误差,一般最小二乘法就是找到这样一条直线,使得红色线段的和最小。
3.1.4 缺点
3.1.4.1 对异常值很敏感
一般最小二乘法对异常值很敏感,只要一个奇怪的异常值就可能会改变最后的结果。
从其代数解法的最后结果来看,一般最小二乘法仅使用了点的均值信息和方差信息,所以仅对存在普通噪声的情况下适用,当存在异常值时,一般最小二乘法就无能为力了,此时需要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3.1.4.2 没有考虑自变量的误差
一般最小二乘法仅考虑了因变量y存在误差的情况,没有考虑自变量x的误差,所以其应用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当自变量不存在偏差,或者自变量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时,才比较适用。当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都存在偏差时,一般最小二乘法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用一条直线拟合平面上的若干点。题目并没有提到这些点的来源,当这些点的横坐标的测量比较精确时,可以使用考虑使用一般最小二乘法。但是当这些点的横纵坐标都存在误差,而且都不能忽略时,一般最小二乘法就不太适用了,这时就必须考虑其他的方法了。
3.1.4.3 存在不可求解的情况
当要拟合的直线是垂直或接近垂直于x轴的时候,就无法求解了。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无穷大,无法用斜截式直线方程表示。
从可解性的角度考虑,当直线垂直于x轴的时候,矩阵XTX是不可逆的,所以无法求出其最小二乘解。当直线接近垂直于x轴的时候,矩阵XTX接近奇异,如果直接求逆,也会导致很大的偏差。
所以当拟合的直线垂直或者接近垂直于x轴的时候,是不能用一般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
3.2 正交回归
一般最小二乘仅考虑了因变量y存在误差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下,原始点的横纵坐标都会有误差存在。正交方法能够同时考虑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误差。
3.2.1 目标函数
直线方程用点法式的形式表示,定义拟合直线经过的点坐标为p0=(x0,y0),直线的法向量为v,这里我们假设直线的法向量为单位向量。所以可以使用两个向量(p0,v)来表示一条直线,而且是二维平面上的任意直线。
正交回归的目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最小,也就是点到直线上投影点的距离最短。点到投影点的距离可以用向量pi=(pi−p0)向直线法向量v方向上的投影的模长来表示。
向v投影的投影矩阵为vvT。
所以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J2=2n1∑∣∣vvT(pi−p0)∣∣2
这里的2n1是为了计算方便。
也可以化简为几种不同的形式:
J2J2=2n1∑vT(pi−p0)(pi−p0)Tv=2n1∑[vT(pi−p0)]2
3.2.2 求解推导
目标函数J2对p0求导,得:
dp0dJ2=p0d{2n1∑[vT(pi−p0)]2}=−vT(n∑pi−p0)v
令dp0dJ2=0,得:
vT(pˉ−p0)v=0
其中pˉ为所有拟合点的质心。
因为法向量不是零向量,所以可以得出:
vT(pˉ−p0)=0
所以,pˉ一定是直线上的一点,所以不妨设p0=pˉ。
此时目标函数可以化简:
J2=2n1∑vT(pi−pˉ)(pi−pˉ)Tv=2n1vTSv
其中S=∑(pi−pˉ)(pi−pˉ)T
这是一个二次型,所以当v取矩阵S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时,目标函数的值最小。
3.2.3 结果总结
p0为拟合点的质心坐标。
v应该取矩阵S=∑(pi−pˉ)(pi−pˉ)T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3.2.4 几何意义
从正交回归的直观上的理解是: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使得每个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之和最小。也就是说,正交回归优化的是垂直距离。
正交回归误差描述
上图中红色线段即为每个点的竖直误差,正交回归就是找到这样一条直线,使得红色线段的和最小。
4 数值解法
前面两种方法都是解析法,能够准确地求出具体值,但是如果矩阵的规模很大,用计算机求解就有些得不偿失(尤其是矩阵求逆),甚至最后的结果是错误的。
4.1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计算机去迭代近似,能够达到很快的收敛速度,同时也能保证比较高的精确度。
梯度下降法的基本思想可以类比为一个下山的过程,每次循环都已当前位置为基准,找到当前这个位置最陡峭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往下走,最终就会抵达山底。对于算法来说,一个关键的点是如何找到最陡峭的方向。而且每次循环的频率也是一个关键点的参数,如果频率太高,则会收敛太慢,如果频率太低,则可能会偏离方向。
梯度下降法相当于一种迭代算法,先随机给定一个解,然后循环迭代,每次都以目标函数下降最快的
4.1.1 迭代公式
将梯度下降的思想应用到一般最小二乘中。将一般最小二乘的目标函数作为梯度下降的损失函数,将直线的点法式方程中的参数作为梯度下降的优化量。
这里为了方便,对损失函数做一个简单的变换,对损失函数除以n:
J1=2n1∑(kxi+c−yi)2
则迭代公式为:
θnew=θold−αdθdJ3(θ)
其中α为步长。
4.1.2 算法步骤
线性拟合梯度下降法的迭代步骤如下:
Algorithm 1: 最小二乘梯度下降算法
输入:
数据点:(x1,y1),(x2,y2),⋯,(xn,yn);
输出:
直线参数:斜率k和截距c;
- 初始化直线参数,令θ=[kc]=[11];
- 初始化步长,令α=0.1;
- 计算梯度Δ=dθdJ1(θ);
-
while Δ>10−5 do
- 更新直线参数θ←θ−αΔ;
- 更新梯度Δ=dθdJ1(θ);
- end
4.1.3 收敛性证明
目标函数的梯度计算为:
dθdJ1(θ)=AT(Aθ−y)
所以迭代公式可以写成:
θnew=θold−αAT(Aθ−y)
定义收敛值为θ∗,通过解析解法,我们知道:
θ∗=(ATA)−1ATy
定义第k步的结果与收敛值的差为:
ek=θk−θ∗
将θk=ek+θ∗和θk+1=ek+1+θ∗带入迭代公式,得:
ek+1+θ∗=ek+θ∗−αAT(Aek+Aθ∗−y)=ek+θ−αATAek
因此,
ek+1=(I−αATA)ek
所以,当α足够小,使得I−αATA小于1的时候,结果是收敛的。
5 仿真对比
因为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目标函数适用不同的情况,所以根据目标函数的不同,生成两种数据集。
5.1 原始数据采集
使用−2x+y+3=0当做原始直线方程,在直线上随机采取1000个点,然后对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加正态分布的噪声。在这里,我们分两种情况来采集数据集,第一种情况只对纵坐标加噪声,第二种情况对横纵坐标同时加噪声。
采集后的数据点集如下图所示:
|
|
(a) 数据集1:只对y加噪声 |
(b)数据集2:同时对x和y加噪声 |
图,加噪声后的点和原始直线
上图中,原始直线用蓝色的直线表示,添加噪声后的点用黄色的点表示。明显可以看出,同时对x和y添加噪声后的点要相对稀疏一些。
5.2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用截距式直线方程来表示,原直线方程为:y=2x−3。所以原直线方程的参数为:
kc=2=−3
5.2.1 仿真结果对比
首先列出三种算法求出的直线方程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三种算法的仿真结果
|
使用数据集1 |
使用数据集2 |
一般最小二乘 |
k=2.0010,c=−2.9709 |
k=1.9386,c=−2.9061 |
正交回归 |
k=2.0130,c=−2.9708 |
k=1.9926,c=−2.9038 |
梯度下降法 |
k=2.0010,c=−2.9709 |
k=1.9386,c=−2.9061 |
表2:三种算法的结果误差
|
使用数据集1 |
使用数据集2 |
一般最小二乘 |
ek=0.0010,ec=0.0291 |
ek=0.0614,ec=0.0939 |
正交回归 |
ek=0.0130,ec=0.0292 |
ek=0.0074,ec=0.0962 |
梯度下降法 |
ek=0.0010,ec=0.0291 |
ek=0.0614,ec=0.0939 |
5.2.2 仿真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一般最小二乘法更适用于只有y有噪声的情况;
- 正交回归更适用于x和y同时包含噪声的情况;
- 梯度下降法,因为其损失函数和一般最小二乘法相同,所以结果也是一致的。
5.2.3 拟合直线图对比
三种方法的拟合直线图如下所示:
|
|
(a)使用数据集1(只对y加噪声) |
(b)使用数据集2(同时对x和y加噪声) |
图,一般最小二乘法的仿真结果
|
|
(a) 使用数据集1(只对y加噪声) |
(b)使用数据集2(同时对x和y加噪声) |
图,正交回归仿真结果
|
|
(a)使用数据集1(只对加噪声) |
(b)使用数据集2(同时对和加噪声) |
图,梯度下降法仿真结果
上图中,原始直线用蓝色直线表示,原始拟合点用黄色的点表示,拟合后的直线用绿色的直线表示。
5.3 曲线采点仿真
使用y=(x+5)2作为原始曲线,随机采点,并对x和y都加噪声。分别使用最小二乘法和正交回归进行拟合仿真,结果如下:
|
|
(a)使用一般最小二乘法 |
(b)使用正交回归 |
图,用直线拟合曲线上的点
从结果看,两种算法的最后结果差别较大。
6 向高维推广
6.1 3维空间中的平面拟合
3维空间中的平面同样可以用点法式来进行表示。我们用(p0,v)这样的组合来表示直线,其中p0表示平面上的点,v表示平面的法向量。
则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J4=2n1∑∣∣vvT(pi−p0)∣∣2
这个跟2维直线拟合是一样的,只是向量和矩阵都多了一维。
直接写出结果:
p0为拟合点的质心点坐标; v应该取矩阵S=∑(pi−pˉ)(pi−pˉ)T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6.2 3维空间中的直线拟合
3维空间中的直线可以用点向式来表示。用(p0,v)这样的组合来表示3维空间中的任意一条直线,其中p0表示直线上的一点,v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因为只表示方向,其大小没有关系,所以直接定义其为单位向量。则,点到直线的投影距离为:
di=∣∣(I−vvT)(pi−p0)∣∣
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J5=2n1∑∣∣(I−vvT)(pi−p0)∣∣2
也可以化简为多种形式:
J5J5=2n1∑[(pi−p0)T(I−vvT)(pi−p0)]=2n1∑[(pi−p0)T(pi−p0)−vT(pi−p0)(pi−p0)Tv]
推导过程:
目标函数对p0求导得:
∂p0∂J5=−n1∑(I−vvT)(pi−p0)
令∂p0∂J5=0得:
p0=pˉ
其中pˉ为拟合点的质心。
此时,目标函数重写为:
J5=2n1∑(pi−pˉ)T(pi−pˉ)−2n1∑vT(pi−pˉ)(pi−pˉ)Tv
所以为了求J5的最小值,应该求JQ=2n1∑vT(pi−pˉ)(pi−pˉ)Tv的最大值。
所以v应该取矩阵S=∑(pi−pˉ)(pi−pˉ)T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