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事件?
JavaScript
和HTML
之间的交互是通过事件实现的。事件,就是文档或浏览器窗口发生的一些特定的交互瞬间。可以使用监听器(或事件处理程序)来预定事件,以便事件发生时执行相应的代码。通俗的说,这种模型其实就是一个观察者模式。(事件是对象主题,而这一个个的监听器就是一个个观察者)
事件流
事件流描述的就是从页面中接收事件的顺序。而IE
和Netscape
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事件流概念。IE
事件流是事件冒泡,而Netscape
的事件流就是事件捕获。
打个比喻,如果你把手指放在圆心上(多个同心圆),那么你的手指指向的不是一个圆,而是纸上所有的圆。如果你单击了某个按钮,在单击按钮的同时,也单击了按钮的容器元素,甚至是整个页面。
事件冒泡
IE
的事件流叫做事件冒泡。即事件开始时由最具体的元素(文档中嵌套层次最深的那个节点)接收,然后逐级向上传播到较为不具体的节点(文档)。所有现代浏览器都支持事件冒泡,并且会将事件一直冒泡到window
对象。
事件捕获
事件捕获的思想是不太具体的节点应该更早的接收到事件,而在最具体的节点应该最后接收到事件。事件捕获的用以在于事件到达预定目标之前捕获它。IE9+、Safari、Chrome、Opera
和Firefox
支持,且从window
开始捕获(尽管DOM2
级事件规范要求从document
)。由于老版本浏览器不支持,所以很少有人使用事件捕获。
DOM事件流
“DOM2级事件”规定事件流包括三个阶段,事件捕获阶段、处于目标阶段和事件冒泡阶段。首先发生的事件捕获,为截获事件提供了机会。然后是实际的目标接收了事件。最后一个阶段是冒泡阶段,可以在这个阶段对事件做出响应。
以上这段话,就是我们DOM事件流的根本了,这段话非常重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里面包含着很多小细节,我会在下面例子中全部讲到。
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
现在就开始来讲解这个有趣的例子,先把代码贴上来,大致的结构十分简单。由于segmentfault代码过长时会有滚动条,这里我把它切分,并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结点,便于观看。
<div id="a">
<div id="b">
<div id="c"></div>
</div>
</div>
#a{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background: pink;
}
#b{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 blue;
}
#c{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 yellow;
}
var a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
b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
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
c.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c1");
// 注意第三个参数没有传进 false , 因为默认传进来的是 false
//,代表冒泡阶段调用,个人认为处于目标阶段也会调用的
});
c.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c2");
}, true);
b.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b");
}, true);
a.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a1");
}, true);
a.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a2")
});
a.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a3");
event.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 true);
a.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a4");
}, true);
整个的html页面就是下面这三个小盒子。
那么现在有三个问题:
-
如果点击c或者b,输出什么?(答案是
a1、a3
)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包含了stopPropagation
的功能,即阻止事件传播(捕获或冒泡),但同时也阻止该元素上后来绑定的事件处理程序被调用,所以不输出a4
。因为事件捕获被拦截了,自然不会触发b、c
上的事件,所以不输出b、c1、c2
,冒泡更谈不上了,所以不输出a2
。 -
如果点击a,输出什么?(答案是
a1、a2、a3
)不应该是
a1、a3、a2
吗?有同学就会说:“a1、a3
可是在捕获阶段被调用的处理程序的,a2
是在冒泡阶段被调用的啊。”这正是要说明的:虽然这三个事件处理程序注册时指定了true
、false
,但现在事件流是处于目标阶段,不是冒泡阶段、也不是捕获阶段,事件处理程序被调用的顺序是注册的顺序。不论你指定的是true
还是false
。换句话来说就是现在点击的是a
这个盒子本身,它处于事件流的目标状态,而既非冒泡,又非捕获。(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eventPhase
为2,说明事件流处于目标阶段。当点击a
的时候,先从document
捕获,然后一步步往下找,找到a
这个元素的时候,此时的target
和currentTarget
是一致的,所以认定到底了,不需要再捕获了,此时就按顺序执行已经预定的事件处理函数,执行完毕后再继续往上冒泡...) -
如果注释掉
event.stopImmediatePropagation
,点击c,会输出什么?(答案是a1、a3、a4、b、c1、c2、a2
)如果同一个事件处理程序(指针相同,比如用
handler
保存的事件处理程序),用addEventListener
或attachEvent
绑定多次,如果第三个参数是相同的话,也只会被调用一次。当然,如果第三个参数一个设置为true
,另一个设置为false
,那么会被调用两次。
而在这里,都是给监听函数的回调赋予了一个匿名函数,所以其实每个处理函数都会被调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还不明白为什么在c
上触发的先是c1
再是c2
的话,那么你就需要在去看看第二个问题所描述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