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Python 内置数据结构
集set
- 约定
- set 翻译为集合
- collection 翻译为集合类型,是一个大概念
- set
- 可变的、无序的、不重复的元素的集合
set定义 初始化
- set() -> new empty set object
- set(iterable) -> new set object
s1 = set()
s2 = set(range(5))
s3 = set(list(range(10)))
s4 = {} # dict
s5 = {9,10,11} # set
s6 = {(1,2),3,'a'}
s7 = {[1],(1,),1} # unhashable type: 'list'
set的元素
- set的元素要求必须可以hash(因为set就是哈希表啊)
- 目前学过的不可hash的类型有list、set
- 元素不可以索引,因为无序
- set可以迭代
set增加
- add(elem)
- 增加一个元素到set中
- 如果元素存在,什么都不做
- update(*others)
- 合并其他元素到set集合中来
- 参数others必须是可迭代对象
- 就地修改
set删除
- remove(elem)
- 从set中移除一个元素
- 元素不存在,抛出KeyError异常。为什么是KeyError?
- discard(elem)
- 从set中移除一个元素
- 元素不存在,什么都不做
- pop() -> item
- 移除并返回任意的元素。为什么是任意元素?
- 空集返回KeyError异常
- clear()
- 移除所有元素
set修改、查询
- 修改
- 要么删除,要么加入新的元素
- 为什么没有修改?
- 查询
- 非线性结构,无法索引
- 遍历
- 可以迭代所有元素
- 成员运算符
- in 和 not in 判断元素是否在set中
- 效率呢?与索引访问列表的效率是差不多的,O(1)
set成员运算符的比较
- list和set的比较
- lst1 = list(range(100))
- lst2 = list(range(1000000))
- -1 in lst1、-1 in lst2 看看效率
- set1 = set(range(100))
- set2 = set(range(1000000))
- -1 in set1、-1 in set2 看看效率
set成员运算符的比较
%%timeit lst1=list(range(100))
a = -1 in lst1
%%timeit lst1=list(range(1000000))
a = -1 in lst1
%%timeit set1=set(range(100))
a = -1 in set1
%%timeit set1=set(range(1000000))
a = -1 in set1
set不管元素怎么增加遍历的效率都是一样的。
set和线性结构
- 线性结构的查询时间复杂度是O(n),即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大而增加耗时
set、dict等结构,内部使用hash值作为key,时间复杂度可以做到O(1),查询时间和数据规模无关
- 可hash
- 数值型int、float、complex
- 布尔型True、False
- 字符串string、bytes
- tuple
- None
- 以上都是不可变类型,成为可哈希类型,hashable
set的元素必须是可hash的
集合
- 基本概念
- 全集
- 所有元素的集合。例如实数集,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就是全集
- 子集subset和超集superset
- 一个集合A所有元素都在另一个集合B内,A是B的子集,B是A的超集
- 真子集和真超集
- 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A就是B的真子集,B是A的真超集
- 并集:多个集合合并的结果
- 交集:多个集合的公共部分
- 差集:集合中除去和其他集合公共部分
- 全集
集合运算
- 并集
- 将两个集合A和B的所有的元素合并到一起,组成的集合称作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
- union(*others)
- 返回和多个集合合并后的新的集合
- | 运算符重载
- 等同union
- update(*others)
- 和多个集合合并,就地修改
- |=
- 等同update
集合运算
- 交集
- 集合A和B,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 intersection(*others)
- 返回和多个集合的交集
- &
- 等同intersection
- intersection_update(*others)
- 获取和多个集合的交集,并就地修改
- &=
- 等同intersection_update
集合运算
- 差集
- 集合A和B,由所有属于A且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 difference(*others)
- 返回和多个集合的差集
- -
- 等同difference
- difference_update(*others)
- 获取和多个集合的差集并就地修改
- -=
- 等同difference_update
集合运算
- 对称差集
- 集合A和B,由所有不属于A和B的交集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B-A)
- symmetric_differece(other)
- 返回和另一个集合的差集
- ^
- 等同symmetric_differece
- symmetric_differece_update(other)
- 获取和另一个集合的差集并就地修改
- ^=
- 等同symmetric_differece_update
集合运算
- issubset(other)、<=
- 判断当前集合是否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 set1 < set2
- 判断set1是否是set2的真子集
- issuperset(other)、>=
- 判断当前集合是否是other的超集
- set1 > set2
- 判断set1是否是set的真超集
- isdisjoint(other)
- 当前集合和另一个集合没有交集
- 没有交集,返回True
集合应用
- 共同好友
- 你的好友A、B、C,他的好友C、B、D,求共同好友
如果是推荐好友,用差集求,不用查库,在内存中集合运算是非常快的,而且往往用到Redis的
- 你的好友A、B、C,他的好友C、B、D,求共同好友
- 微信群提醒
- XXX与群里其他人都不是微信朋友关系
- 权限判断
- 有一个API,要求权限同时具备A、B、C才能访问,用户权限是B、C、D,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访问该API
- 有一个API,要求权限具备A、B、C任意一项就可访问,用户权限是B、C、D,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访问该API
- 一个总任务列表,存储所有任务。一个完成的任务列表。找出为未完成的任务
解决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下面仅供参考。
集合应用
- 共同好友
- 你的好友A、B、C,他的好友C、B、D,求共同好友
- 交集问题:{'A', 'B', 'C'}.intersection({'B', 'C', 'D'})
- 微信群提醒
- XXX与群里其他人都不是微信朋友关系
- 并集:userid in (A | B | C | ...) == False,A、B、C等是微信好友的并集,用户ID不在这个并集中,说明他和任何人都不是朋友
集合应用
- 权限判断
- 有一个API,要求权限同时具备A、B、C才能访问,用户权限是B、C、D,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访问该API
- API集合A,权限集合P
- A - P = {} ,A-P为空集,说明P包含A
- A.issubset(P) 也行,A是P的子集也行
- A & P = A 也行
- 有一个API,要求权限具备A、B、C任意一项就可访问,用户权限是B、C、D,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访问该API
- API集合A,权限集合P
- A & P != {} 就可以
- A.isdisjoint(P) == False 表示有交集
- 有一个API,要求权限同时具备A、B、C才能访问,用户权限是B、C、D,判断用户是否能够访问该API
集合应用
- 一个总任务列表,存储所有任务。一个已完成的任务列表。找出为未完成的任务
- 业务中,任务ID一般不可以重复
- 所有任务ID放到一个set中,假设为ALL
- 所有已完成的任务ID放到一个set中,假设为COMPLETED,它是ALL的子集
- ALL - COMPLETED = UNCOMPLETED
集合练习
- 随机产生2组各10个数字的列表,如下要求:
- 每个数字取值范围[10,20]
- 统计20个数字中,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数字?
- 2组中,不重复的数字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 2组中,重复的数字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集合练习
- 随机产生2组各10个数字的列表,如下要求:
- 每个数字取值范围[10,20]
- 统计20个数字中,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数字?
- 2组比较,不重复的数字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 2组比较,重复的数字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a = [1, 9, 7, 5, 6, 7, 8, 8, 2, 6]
b = [1, 9, 0, 5, 6, 4, 8, 3, 2, 3]
s1 = set(a)
s2 = set(b)
print(s1)
print(s2)
print(s1.union(s2))
print(s1.symmetric_difference(s2))
print(s1.intersection(s2))
最后
本文的另外链接是:https://herodanny.github.io/python-magedu-2018-notes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