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DO、DTO、BO、AO、VO、POJO的概念看似简单,但是想区分好或者理解好也不容易,本文简单梳理一下。通过各层POJO的使用,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二、区别
《阿里巴巴Java开发规范》关于领域模型的部分介绍如下:
分层领域模型规约: DO(Data Object):此对象与数据库表结构一一对应,通过 DAO 层向上传输数据源对象。 DTO(Data Transfer Object):数据传输对象,Service 或 Manager 向外传输的对象。 BO(Business Object):业务对象,由 Service 层输出的封装业务逻辑的对象。 AO(ApplicationObject):应用对象,在Web层与Service层之间抽象的复用对象模型, 极为贴近展示层,复用度不高。 VO(View Object):显示层对象,通常是 Web 向模板渲染引擎层传输的对象。 Query:数据查询对象,各层接收上层的查询请求。注意超过 2 个参数的查询封装,禁止 使用 Map 类来传输。
最难理解的是BO,大致这么理解:
BO这个对象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其它的对象。
比如一个简历,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社会关系等等。
我们可以把教育经历对应一个PO,工作经历对应一个PO,社会关系对应一个PO。
建立一个对应简历的BO对象处理简历,每个BO包含这些PO。这样处理业务逻辑时,我们就可以针对BO去处理。
------------------------------------------------------------------------------------------------------------------------------------------------------
大致的示例代码:
1) Controller层
public List<UserVO> getUsers(UserQuery userQuery);
此层常见的转换为:DTO转VO
2) Service层、Manager层
// 普通的service层接口
List<UserDTO> getUsers(UserQuery userQuery);
然后在Service内部使用UserBO封装中间所需的逻辑对象
// 来自前端的请求
List<UserDTO> getUsers(UserAO userAo);
此层常见的转换为:DO转BO、BO转DTO
3) DAO层
List<UserDO> getUsers(UserQuery userQuery);
三、各种对象该怎么转换?
那么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各种对象转换该怎么办呢?常见的写一个转换方法,然后手动调用get/set方法,属性太多非常痛苦,容易遗漏或者重复,而且效率非常低下。
推荐两种方式:
1)通过IDEA插件实现快速自动生成转换代码。如Generate All setters插件,参见 超实用的IDEA插件推荐,定义好参数和返回值,使用快捷方式可以轻松生成转换的代码。
2)通过第三方转换库来转换。
- Apache org.apache.commons.beanutils.PropertyUtils.copyProperties
- Apache org.apache.commons.beanutils.BeanUtils.copyProperties
- Spring org.springframework.beans.BeanUtils.copyProperties
- Cglib BeanCopier
- Dozer
- orika
对应的maven依赖(已经给出了maven地址,建议用最新版本)
<!--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ommons-beanutils/commons-beanutils --> <dependency> <groupId>commons-beanutils</groupId> <artifactId>commons-beanutils</artifactId> <version>1.9.3</version> </dependency> <!--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org.springframework/spring-beans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eans</artifactId> <version>5.1.6.RELEASE</version> </dependency> <!--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cglib/cglib --> <dependency> <groupId>cglib</groupId> <artifactId>cglib</artifactId> <version>3.2.11</version> </dependency> <!--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net.sf.dozer/dozer --> <dependency> <groupId>net.sf.dozer</groupId> <artifactId>dozer</artifactId> <version>5.5.1</version> </dependency> <!-- https://mvnrepository.com/artifact/ma.glasnost.orika/orika-core --> <dependency> <groupId>ma.glasnost.orika</groupId> <artifactId>orika-core</artifactId> <version>1.5.4</version> </dependency>
从效率来讲,读过其他文章,综合而言cglib应该最高,其次是orika。因为cglib用的是asm,直接操作内存对象的字节码增强技术。orika用的是javassist,通过动态字节码生成实现对象转换。
具体用法在这里就不介绍了,需要的话去官网看看文档也可以去github看下demo。
我的看法:
第二种代码实现对象转换简洁并且功能强大,但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第一种写转换方法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对象属性改变可以直观反映到代码上,也可以避免因为粗心和增删属性等出现的莫名其妙的错误。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明明如月学长」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605283073/article/details/8971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