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Net?
1. 通常意义所说的.net有5个组成部分,但最主要的部分是.NET Framework, .NET Framework实际上是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应用程序,一个可供二次开 发的类库。.NET Framework包括以下组件:
公共语言运行库(CLR)
基础类库(BCL)
数据库访问组件(ADO.NET和XML)
基于ASP.NET编程框架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和网络表单(WebForms)
Windows桌面应用界面编程组件(WinForm).
2..NET是微软公司和sum公司的结果
3. 狭义的.net是指.net Framework,。.net Framework核心是CLR(公共语言运行时)
4..Net可以使用多种语言来开发应用系统
.Net的运行机制?
.net源代码 |
中间语言IL (Intermediate Language) |
CLR(Common Language Runtime)公共语言运行库 |
第二次编译 |
机器码(可执行的最终代码) |
在.net中,编译分为两个阶段:
1.把原代码编译为中间语言(IL)
2.CLR把IL编译为平台专用代码.
.Net常见的术语?
Mircorsoft中间语言(Microsoft Intermediate Languane)MSIL
通用类型系统(Common Type System) CTS
公共语言规范(Common Language Specification ) CLS
公共语言运行库(Common language Runtime) CLR
托管代码(Manged Code)
即时编译(JIT)
.Net能够使用多语言开发的原因(语言互操作的原因)?
1. 所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守公共语言规范。
2. 进行第一编译后,在中间语言里,类型都变成了统一的(通用类型系统)。
3. CLR进行二次编译,编译成机器码。
c#基本语法?
变量
1.〉在C#中声明变量用如下语法:
datatype identifier 即:数据类型 变量名
注意:
在C#中变量必须先声明后使用(强类型语言)
C#严格区分大小写
变量必须以字母或者下划线开头,但变量名中可以包含数字
Int num 对
Int _num 对
Int 2num 错
不能把C#关键字作为变量名
2.〉变量的作用域
变量的作用域就是变量在代码当中能起作用的范围。一般情况下有以下规则:
(1) 字段(变量)所属的类在某个作用域内,那么变量也在该作用域内起作用。
(2) 局部变量(指包含在函数中的变量)的作用域存在于该变量所在的块语句或方法结束的封闭的大括号之前。
(3) 在for,while或类似语句中声明的局部变量存在于该循环体内。
3.〉局部变量的作用域冲突
大型程序在不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变量名是很常见的,但要注意,同名的变量不能在程序的同一作用域声明两次。
using System; namespace ScopeTest
{ class Test
{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int i=20;
// int i=30;//不可以,同名的局部变量不能在同一作用域内声明两次。
//以下的变量声明方法可以
for(int j=0;j<10;j++)
{
Console.WriteLine(j);
}
//在这个地方,j的作用域已经无效,所以可以重新声明一个j
for(int j=9;j>=0;j--)
{
Console.WriteLine(j);
}
}
}
}
4.〉字段和局部变量的作用域冲突
有的时候,可以区分名称相同、作用域相同的两个标识符。此时编译器允许声明第二个变量因为C#使变量之间有个基本的区分,把声明为类级的变量看作是字段,而把方法中声明的变量看作是局部变量。考虑下边的代码:
using System; namespace ScopeTest1
{
/// <summary>
/// Class1 的摘要说明。
/// </summary>
class Test
{
/// <summary>
/// 应用程序的主入口点。
/// </summary>
static int j=20;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j=30;
Console.WriteLine(j);
}
}
}
虽然在同一作用域内声明了两个j,但第一个j定义在类的级别上(static),在该类被删除以前都有效。此时,第二个变量j隐藏了同名的类级变量j,局部变量在起 作用。所以结果为 30。那么,如果要使用类级变量怎么办?可以使用object.fieldname。
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jiezhang/archive/2012/12/12/281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