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段问答摘自csdn:
把基数排序说成桶排序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总的说来,应该把这一类归为分配排序,由于分配排序的一些缺陷,主要是时间代价很差,改进成为桶式排序(bucket sort),而桶排序的基本思路是将较少的纪录分配到每个桶,然后用较快的“收尾排序”来对每桶中的纪录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当允许基于分配排序的收尾排序时,为了尽量减少桶的数量并缩短排序时间,发展出了基数排序(Radix Sort)。
基数的选择:如果是数字,最常用的是2和10这两个了,当然是由于二进制和十进制的关系,就如楼上的那种表示方法:8 = 0 * 2 ^ 1 + 0 * 2 ^ 2 + 1 * 2 ^ 3
同样,有:162 = 2 * 10 ^ 0 + 6 * 10 ^ 1 + 1 * 10 ^ 2
还记得基数、基码、位权吧,基数决定桶数,基码决定了桶的位置先后,位权决定分配次数。
如果是字符串,当然是26了(26个字母),呵呵。
至于“在位内进行比较的时候采用什么排序法???”
猜想意思是:把高位比较了一次之后,分到了不同的桶里,在桶内再将所有的数作一次排序。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只能叫桶排序了,就不能体现出基数排序的优越性。
在具体实现时,基数排序应该是没有比较大小这一过程的,而只是将待排序的数字什么的做分配的一个过程,只要看位权就可以决定到底做几次分配了(3位数就做3次分配)。
下面是一个例子:
待排序列表:27 91 1 97 17 23 84 28 72 5 67 25
基数是10,基码是0~9,最大的位权是1(决定了分配次数是1+1=2)。
第一趟分配:(先排个位数)
桶的编号 分配到桶内的数字
0
1 -> 91 -> 1
2 -> 72
3 -> 23
4 -> 84
5 -> 5 -> 25
6
7 -> 27 -> 97 -> 17 -> 67
8 -> 28
9
第一趟分配结果是(从0号桶开始,得到这个序列):91 1 72 23 84 5 25 27 97 17 67 28
然后在此基础上作第二次分配:(排十位数)
桶的编号 分配到桶内的数字
0 -> 1 -> 5
1 -> 17
2 -> 23 -> 25 -> 27 -> 28
3
4
5
6 -> 67
7 -> 72
8 -> 84
9 -> 91 -> 97
第二趟分配的结果是(从0号桶开始,得到这个序列):1 5 17 23 25 27 28 67 72 84 91 97
好了,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了。由于第一次的结果已经使个位数保持递增,第二次只要在此基础上使十位数递增即可,不用考虑个位数的大小,这样两次分配就可以达到排序目的了。
#include <cstdio>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lib.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RadixCountSort(int*index, int maxn, int* nData, int len) { int* cnt= (int*)malloc(sizeof(int)* maxn); ;i<len;i++) { cnt[i] = ; } ;i<len;i++) { cnt[index[i]]++; } ;i<;i++) //确定不大于该位置的个数。 { cnt[i]+=cnt[i-]; } int *tmp=(int*)malloc(sizeof(int)*len); //存放临时的排序结果。 ;i>=;i--) { cnt[index[i]]--; tmp[cnt[index[i]]] = nData[i]; } ;i<len;i++) { nData[i] = tmp[i]; } free(tmp); free(cnt); ; } int RadixSort(int* nData,int len) { int *Radix=(int*)malloc(sizeof(int)*len); ; bool check = false; while (!check) { check = true; Base *= ; ;i<len;i++) { Radix[i] = nData[i] % Base; Radix[i] /= Base / ; ) check=false; } if (check)break; //如果所有的基数都为0,认为排序完成,就是已经判断到最高位了。 RadixCountSort(Radix, , nData, len); } free(Radix); ; } int main() { ]={,,,,,,,,,}; RadixSort(Data, ); ;i<;i++) printf("%d ",Data[i]); printf("\n"); system("pau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