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确如摩根斯坦利广为引用的报告中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的技术周期,“创新”一词近来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热门到什么程度了呢?当我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写这篇卷首语的过程中,随意翻看的几份报刊上竟然有不下三篇文章在谈创新。
有些奇怪的是,有些评论者常常将创新上升为某种道德标准。在他们看来,似乎世界只有两极,你不是第一个想到、做出来的,那就是山寨/模仿,而模仿者是应该被批判的,就像黑白、善恶一样分明。
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非常可笑。稍具科技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即使是里程碑式、颠覆性的全新理论、理念,真正研究一下发展历程细节,绝大部分也都是在多人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才诞生的。那种独居深山、面壁十年而大功告成的故事不是没有,但在当前天下一家的信息化现代社会中,几乎已经成为神话。可以说,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其实大多是某种意义的山寨或者许多模仿积累的结果。牛顿早已说过,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呢?
现代对创新的系统研究由1911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奠基。他在书中提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创新与发明(invention)不同,没有投入实际应用、无法创造价值的发明不能称为创新。
大师的理论在实践中可以得到检验。Google的PageRank算法以及一系列相关技术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见证的最大传奇发明之一。但如果不是通过AdWords而找到了商业模式,PageRank仍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AdWords恰恰是Google山寨付费搜索之父Bill Gross的结果。
苹果的iPhone、iPad从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突破,广为传颂的App Store模式其实也不是最早的,要知道Palm的软件商店Handmark 2000年就出现了。但苹果的巨大成功,还是让我们见识了新组合的创新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本期杂志的封面策划“敏捷在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在各种敏捷方法诞生的过程中,先驱们基本上都少不了从其他人工作中获益,几乎所有敏捷先驱们都会提到复杂科学理论对自己的影响。
Scrum方法最早的萌芽是Ken Schwaber从杜邦公司一位化工过程控制专家那里取经而来。
Adaptive方法的创始人、著名敏捷项目管理权威Jim Highsmith承认,20世纪90年代早期给微软做咨询期间,他们以实践为中心的开发方法使自己大开眼界,而耐克公司以结果驱动的运动鞋设计流程也是Adaptive方法的重要思想源泉。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关注度很高的精益方法,居然借鉴自看上去最不以人为本的汽车制造业。
而对敏捷影响最大的Kent Beck则早就说过,构成极限编程的每一块积木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极限编程提供了新的框架将它们组合起来。
《敏捷宣言》的创始人之一Martin Fowler在最近接受我们采访时明确表示,他不认为敏捷运动中有多少里程碑性的事件,整个过程是由许多小的进步组成的。另一位传奇人物Ward Cunningham(他是本期“名人堂”栏目的主人公)是Wiki、模式、重构等诸多思想的创造者,但他有一句名言:“想法不值钱,有时候推广反而更重要。”
这些冷静的观察,值得我们许多奢谈创新乃至忘记了本质的同行思考。
posted on 2010-10-02 11:08 Yincheng 阅读(144) 评论(0) 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