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loyd 算法可以求出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
Floyd 算法是一个经典的动态规划算法。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的话,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从点 i 到点 j 的最短路径。
从任意节点 i 到任意节点 j 的最短路径不外乎 2 种可能:
- 是直接从 i 到 j
- 是从 i 经过若干个节点 k 到 j
所以,我们假设 Dis(i,j) 为节点 u 到节点 v 的最短路径的距离,对于每一个节点 k,我们检查Dis(i,k) + Dis(k,j) < Dis(i,j) 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证明从 i 到 k 再到 j 的路径比 i 直接到 j 的路径短,我们便设置 Dis(i,j) = Dis(i,k) + Dis(k,j),这样一来,当我们遍历完所有节点 k,Dis(i,j) 中记录的便是 i 到 j 的最短路径的距离。
时间复杂度: O(n^3)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外层循环的是中间点 k
1 2 3 4 5 6 7 8 9 |
for(int k=0; k<n; k++) { for(i=0; i<n; i++) { for(j=0; j<n; j++) if(A[i][j]>(A[i][k]+A[k][j])) { A[i][j]=A[i][k]+A[k][j]; path[i][j]=k; } } } |
2 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边。
问题描述:在无向图 G=(V,E) 中,假设每条边 E[i] 的长度为 w[i],找到由顶点 V0 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单源最短路径)
2.算法描述
1)算法思想:设G=(V,E)是一个带权有向图,把图中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S表示,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 , 就将加入到集合S中,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算法就结束了),第二组为其余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U表示),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组的顶点加入S中。在加入的过程中,总保持从源点v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不大于从源点v到U中任何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此外,每个顶点对应一个距离,S中的顶点的距离就是从v到此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U中的顶点的距离,是从v到此顶点只包括S中的顶点为中间顶点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
2)算法步骤:
a.初始时,S只包含源点,即S={v},v的距离为0。U包含除v外的其他顶点,即:U={其余顶点},若v与U中顶点u有边,则<u,v>正常有权值,若u不是v的出边邻接点,则<u,v>权值为∞。
b.从U中选取一个距离v最小的顶点k,把k,加入S中(该选定的距离就是v到k的最短路径长度)。
c.以k为新考虑的中间点,修改U中各顶点的距离;若从源点v到顶点u的距离(经过顶点k)比原来距离(不经过顶点k)短,则修改顶点u的距离值,修改后的距离值的顶点k的距离加上边上的权。
d.重复步骤b和c直到所有顶点都包含在S中。
3 最小生成树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iSpanningTree(int n, int m, vector<vector<int> >& cost) {
// write code here
vector<int> sets(n+1, -1);
for(int i=0;i<n+1;i++)
sets[i]=i;
std::sort(cost.begin(),cost.end(), // 按照边从小到大排序
[&](const vector<int>& v1, const vector<int>& v2) {
return v1[2] <v2[2];
});
int res = 0;
for(vector<int>& l : cost) {
int u = l[0], v = l[1], c = l[2];
int uR = findRoot(sets, u);
int vR = findRoot(sets, v);
if (uR != vR) {
res += c;
sets[vR] = uR;
sets[v] = uR;
}
}
return res;
}
int findRoot(vector<int>& sets, int n) {
while(n!= sets[n]) {
n = sets[n];
}
return n;
}
};
4 二分图:
二分图的节点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任意一条边的两个节点属于不同类型,可以为图中各个节点着色,两种类型的节点就涂成两种颜色。如果图中任何一条边的两个节点都可以被涂成不同的颜色,则该图就为二分图。
一个图可能包含多个子图,需要逐次对每个子图涂色。需要一个数组 colors 标记所有节点的颜色,规定 -1 表示当前未涂色,0 表示第一种颜色,1 表示第 2 种颜色。为了给所有的节点着色,需要遍历图内的所有结点,在着色的过程中若碰到已着色,但是不符合一条边两个节点不同颜色的要求,即可判断该图不可能是二分图。遍历图的所有结点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即广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索。
广度优先搜索
基于队列实现的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如下: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 BFS
bool setColor(vector<vector<int>>& graph, vector<int>& colors, int i, int color) {
colors[i] = color;
queue<int> que;
que.push(i);
while (!que.empty()) {
int v = que.front();
que.pop();
for (auto& neb : graph[v]) {
// 已着色,但是不符合一条边两个节点不同颜色的要求
if (colors[neb] >= 0) {
if (colors[neb] == colors[v]) {
return false;
}
}
// 未着色,按照要求着色
else {
que.push(neb);
colors[neb] = 1 - colors[v];
}
}
}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 isBipartite(vector<vector<int>>& graph) {
vector<int> colors(graph.size(), -1);
for (int i = 0; i < graph.size(); ++i) {
if (colors[i] == -1) {
if (!setColor(graph, colors, i, 0)) {
return false;
}
}
}
return true;
}
};
深度优先搜索
基于递归函数实现的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如下:
class Solution {
private:
// DFS
bool setColor(vector<vector<int>>& graph, vector<int>& colors, int i, int color) {
// 未着色,按照要求着色
if (colors[i] >= 0) {
return colors[i] == color;
}
colors[i] = color;
for (auto& neb : graph[i]) {
// 已着色,但是不符合一条边两个节点不同颜色的要求
if (!setColor(graph, colors, neb, 1 - color))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public:
bool isBipartite(vector<vector<int>>& graph) {
vector<int> colors(graph.size(), -1);
for (int i = 0; i < graph.size(); ++i) {
if (colors[i] == -1) {
if (!setColor(graph, colors, i, 0)) {
return false;
}
}
}
return true;
}
};
这里使用递归方法时, 不需要考虑 color =1 的情况, 因为dfs本质上是根据一串依赖链进行遍历,一旦依赖链上出现了矛盾, 就一定是错误的。 因此当给一个未定的节点 染 0 或 染1 时,不会出现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