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设计模式_生成器模式解读(Builder Pattern)

首先提出一个很容易想到应用场景:

手机的生产过程:手机有非常多的子件(部件),成千上万,不同品牌的手机的生产过程都是复杂而有所区别的,相同品牌的手机在设计上也因客户需求多样化,大到型号,小到颜色,是否配置附件。假设手机的生产过程(这里用方法来代替)可以是几千个方法的叠加过程,每个方法都面临不同的变化,如果将手机的生产过程中的这些方法全部耦合在一个对象里实现,显然是不明智的。

教材书上对生成器模式的解释:生成器模式将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和表示(实现)相分离,使得相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如下图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_生成器模式解读(Builder Pattern)

这里解析一下:"构建过程"(Construct)实则是抽象部分,即稳定的过程框架,它一般不会变化,就像模型中的foreach代码一样,这句代码唯一关联了对象的自身属性(Builders是接口类型IBuilder的集合),仅仅与抽象的接口关联,这完全符合DIP(依赖倒置)原则。手机的生产我们可以抽象成:摄像头生产,电路板生产,......组装手机。这些抽象都是比较稳定的。

“不同的表示”,可以理解为,将这些抽象的过程具体化,并可以用不同的组合形式,顺序来构建(Construct),比如,我可以先生产A,再生产B,然后组装,也可以先B后A,等等。

代码示例:生产一个有很多部件的产品

 public class Director
{
//产品架构 //先生产10个部件1
//其次再生产4个部件2
//组装产品
public List<IBuilder> Builders { get; set; }//将具体过程按序封装到该集合中
public Director()
{
Builders = new List<IBuilder>();//仅依赖抽象接口
}
public void Construct()
{
foreach (IBuilder b in Builders)//这句代码是非常稳定的,它唯一依赖唯一的自身属性Builders
{
b.BuildPart();
}
}
}
//对每个部件生产的抽象(这个接口算是最抽象级的抽象了)
public interface IBuilder
{
void BuildPart();//每个Builder代表一个部件生产
} //实例化部件的生产过程
public class Part1Builder : IBuilder
{
public void BuildPart()
{
Console.WriteLine("完成部件1的生产!");
}
} //
public class Part2Builder : IBuilder
{
public void BuildPart()
{
Console.WriteLine("完成部件2的生产!");
}
}
//对组装过程实例化
public class ProductBuilder : IBuilder
{
public void BuildPart()
{
Console.WriteLine("完成产品组装!");
}
} //测试代码
class Test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irector director = new Director();
            for (int i = 0; i <10; i++)
            {
                director.Builders.Add(new Part1Builder());
            }
            director.Builders.Add(new Part2Builder());
            director.Builders.Add(new ProductBuilder());
            director.Construct();
            Console.ReadKey();
        }
    }

 有些人对生成器模式有另一种解读,如下图所示: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_生成器模式解读(Builder Pattern)

将抽象的构建过程的实现通过一个实例来实现,接口(IBuilder)中抽象了每一个子过程,每个实现类(ConcreteBuilder)代表一个不同的表示,是一个具体的构建过程。这样当客户需要一种新的形式产品时,就可以具体化一个新的类(ConcreteBuilder)来实现不同的过程(实现抽象化接口),然后在Director的构建方法(Construct)中调用。这实际上比上面一种解读模式稍微提高了些耦合度,同时在统一的接口中的提供很多抽象方法,实际上违背了单一职责原则(职责:变化的原因),扩展修改将变得比较繁重。

上面的两个类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使用类对象实现不同的子过程,后者在统一的接口中抽象每个子过程。后者在Director中方法对每个具体实现有所依赖。前者实际解耦性更高。

上一篇:android 布局页面文件出错故障排除Exception raised during rendering: java.lang.System.arraycopy([CI[CII)V


下一篇:画表格防OFFICE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