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09-Linux

新的一年,终于结束出差之旅,开始要对这段时间听课的笔记进行整理。

Linux

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

Linux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支持32、64位硬件。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目前市面上较知名的发行版有:Ubuntu、RedHat、CentOS、Debian、Fedora、SuSE、OpenSUSE、Arch Linux、SolusOS等,本次以CentOS为运行环境。

Linux运行领域

从嵌入式设备到超级计算机,并且在服务器领域确定了地位。通常服务器使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或LNMP(Linux+Nginx+MySQL+PHP)组合。

1、环境搭建

1.1、VirtualBox虚拟机安装CentOS7

使用VirtualBox虚拟机安装CentOS7,下载&安装Vagrant,下载远程登录工具FinalShell。

VirtualBox下载地址: https://www.virtualbox.org/

Vagrant下载地址: https://www.vagrantup.com/

命令⾏键⼊: vagrant 测试安装是否成功

通过vagrant 快速的VirtualBox中, 创建Linux虚拟机

Vagrant官⽅镜像仓库地址: https://app.vagrantup.com/boxes/search

打开命令⾏窗⼝, 运⾏ vagrant init centos/7 , 即可初始化⼀个centos7系统

运⾏ vagrant up 即可启动虚拟机. 系统root⽤户密码为vagrant

运⾏ vagrant ssh 连接centos虚拟机

1.2、VirtualBox虚拟机⽹络配置

VirtualBox中的Linux系统当前⽹络为端⼝映射模式. 不便于后续我们安装软件, 现在要改为固定IP的连 接模式

第⼀步: 配置⽹络信息,在当前mac系统likepei⽤户⽬录下,打开"Vagrantfile"⽂件: 编辑IP地址,可自行设置

 config.vm.network "private_network", ip: "192.168.56.100"

第⼆步: 修改完成后,重启启动vagrant

  vagrant reload

第三步: 检查宿主机和virtualBox之间的通信是否正常

  ping 192.168.56.100

第四步: 开启远程登陆,连接上CentOS,通过sudo命令, 修改“/etc/ssh/sshd_config”

 PermitRootLogin yes
 PasswordAuthentication yes

第五步:然后重启SSHD, 通过sudo命令

  systemctl restart sshd

第六步: 使⽤Xshell或FinalShell进⾏远程连接。

2、开机关机

开机会启动许多程序,在Windows叫作“服务”(service),在Linux叫作“守护进程”(daemon)

登录使用命令行登录。最高权限账户为root,可以操作一切。

在Linux领域内大多用在服务器上,很少遇到关机的操作。毕竟服务器上跑一个服务是永无止境的,除非特殊情况下,不得已才会关机。关机指令为shutdown。

Linux在输入指令后没有输出错误,则表示操作成功

 sync # 将数据由内存同步到硬盘中             重要,防止数据丢失
 shutdown -h 10 # 10分钟后关机
 shutdown -h now # 立刻关机
 shutdown -h 20:30 # 系统在今天20:30关机
 shutdown -r now # 系统立刻重启
 shutdown -r +10 # 系统10分钟后重启 
 reboot # 立刻重启 与shutdown -r now相同
 halt # 关闭系统,等同于shutdown -r now 和 poweroff

3、系统目录结构

Linux一切皆是文件。

文件涉及读写执行(查看、创建、删除、移动、复制、编辑)、权限(用户、用户组)

系统进行管理(磁盘管理、进程管理)

根目录:/,所有的文件都挂在在这个节点下

登录系统后,在命令窗口下输入命令:ls / 可以查看所有该目录下的文件,往后文件目录均按树状类型展开。

  • /bin:bin是binary的缩写,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

  • /boot: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所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

  • /dev:Device(设备)的缩写,存放Linux的外部设备,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

  • /etc: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

  • /home: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

  • /lib:存放系统的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作用类似于Windows的DLL文件

  • /lost+found: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非法关机后,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

  • /media: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

  • /mnt: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可以把光驱挂载在上边,然后进入该目录可查看光驱内容

  • /opt: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如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默认是空的

  • /proc: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下获取系统信息(不用管)

  • /sbin: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哦,存放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

  • /srv: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

  • /temp:该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用完即丢的文件,可以放在这个目录下,如安装包

  • /usr:这是一个重要的目录,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类似于Windows的program files目录。不是user的意思!/usr不是user的缩写,其实usr是Unix Software Resource的缩写,也就是Unix操作系统软件资源所放置的目录,而不是用户的数据;所有系统默认的软件都会放置到/usr, 系统安装完时,这个目录会占用最多的硬盘容量

  • /usr/bin:系统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

  • /usr/src:内核源代码默认的放置目录

  • /var:这个目录中存放着正在不断扩充的东西,习惯将经常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包括各种日志文件

  • /run: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存储系统启动以来的信息。当系统重启时,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应该被删掉或清除

  • /www:存放服务器网站相关的资源、环境、网站的项目

4、常用的基本命令

基本语法:

命令 -参数 目录名称 (-参数…… 目录名称……)

所有的Linux命令、参数可以组合使用,如-abc表示-a、-b、-c的联合作用

4.1、目录管理

绝对路径:如C:\Program Files\xxx.xxx

由根目录 / 写起,例如:/usr/share/doc 这个目录。

相对路径:在Program Files目录下,/xxx.xxx

不是由 / 写起,例如由 /usr/share/doc 要到 /usr/share/man 底下时,可以写成:cd ../man 这就是相对路径的写法

处理目录的常用命令

cd:切换目录命令change directory

/:当前目录

cd .. :返回上一级目录

cd 目录名(绝对路径都是以/开头的,绝对路径对于当前路径需要向前寻找目录../../)

cd ~(波浪):使用“cd ~ ”命令可以直接切换到当前用户目录root

此外:

  • ls: 列出目录list

    • -a参数:all,查看全部的文件,包括隐藏文件

    • -l参数:list,列出所有的文件,包含文件的属性和权限,没有隐藏文件

    • -al:上述功能组合,将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列出来(含属性与隐藏档)

    •  [root@k8s-master01 ~]# ls -a
       .                .bash_history  .bashrc  dockerfile                                flanneld-v0.14.0-amd64.docker      kube-flannel.yml  .pki
       ..               .bash_logout   .cshrc   elasticsearch-7.10.2-linux-x86_64.tar.gz  kibana-7.10.2-linux-x86_64.tar.gz  kubernetes.conf   .tcshrc
       anaconda-ks.cfg  .bash_profile  .docker  elasticsearch-analysis-ik-7.10.2.zip      .kube                              original-ks.cfg   .viminfo
       [root@k8s-master01 ~]# ls -l
       total 626420
       -rw-------. 1 root root      5570 5月   1  2020 anaconda-ks.cfg
       -rw-r--r--. 1 root root       103 10月 15 20:31 dockerfile
       -rw-r--r--. 1 root root 318808405 8月   6 21:35 elasticsearch-7.10.2-linux-x86_64.tar.gz
       -rw-r--r--. 1 root root   4504549 8月  11 22:21 elasticsearch-analysis-ik-7.10.2.zip
       -rw-r--r--. 1 root root  68921344 10月 17 14:32 flanneld-v0.14.0-amd64.docker
       -rw-r--r--. 1 zhou zhou 249171053 8月   7 16:54 kibana-7.10.2-linux-x86_64.tar.gz
       -rw-r--r--. 1 root root     14556 10月 17 15:23 kube-flannel.yml
       -rw-r--r--. 1 root root       364 10月 16 21:38 kubernetes.conf
       -rw-------. 1 root root      5300 5月   1  2020 original-ks.cfg
       [root@k8s-master01 ~]# ls -al
       total 626480
       dr-xr-x---.  5 root root      4096 10月 17 15:30 .
       dr-xr-xr-x. 21 root root      4096 8月   6 23:54 ..
       -rw-------.  1 root root      5570 5月   1  2020 anaconda-ks.cfg
       -rw-------.  1 root root     24588 12月  7 19:49 .bash_history
       -rw-r--r--.  1 root root        18 12月 29  2013 .bash_logout
       -rw-r--r--.  1 root root       176 12月 29  2013 .bash_profile
       -rw-r--r--.  1 root root       176 12月 29  2013 .bashrc
       -rw-r--r--.  1 root root       100 12月 29  2013 .cshrc
       drwx------.  2 root root        25 10月 17 15:03 .docker
       -rw-r--r--.  1 root root       103 10月 15 20:31 dockerfile
       -rw-r--r--.  1 root root 318808405 8月   6 21:35 elasticsearch-7.10.2-linux-x86_64.tar.gz
       -rw-r--r--.  1 root root   4504549 8月  11 22:21 elasticsearch-analysis-ik-7.10.2.zip
       -rw-r--r--.  1 root root  68921344 10月 17 14:32 flanneld-v0.14.0-amd64.docker
       -rw-r--r--.  1 zhou zhou 249171053 8月   7 16:54 kibana-7.10.2-linux-x86_64.tar.gz
       drwxr-xr-x.  4 root root        51 10月 17 13:03 .kube
       -rw-r--r--.  1 root root     14556 10月 17 15:23 kube-flannel.yml
       -rw-r--r--.  1 root root       364 10月 16 21:38 kubernetes.conf
       -rw-------.  1 root root      5300 5月   1  2020 original-ks.cfg
       drwxr-----.  3 root root        19 7月   3 16:45 .pki
       -rw-r--r--.  1 root root       129 12月 29  2013 .tcshrc
       -rw-------.  1 root root      3707 10月 17 13:48 .viminfo
  • pwd:显示当前用户所在的目录 Print Working Directory

  • mkdir:创建一个新的目录 make dictionary

    • -m:配置文件的权限

    • -p:直接将所需要的目录(包含上一级目录)递归创建/a/b/c……

  • rmdir:删除一个空的目录remove dictionary

    • -p :连同上一级『空的』目录也一起删除,如果下面存在文件,需要删除文件

  • cp: 复制文件或目录copy

    • cp -参数 来源source 目标位置destination

    • -f:为强制(force)的意思,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且无法开启,则移除后再尝试一次;

    • -i:若目标档(destination)已经存在时,在覆盖时会先询问动作的进行(常用)

     # 再次复制,加上-i参数,增加覆盖询问?
     [root@kuangshen home]# cp -i /root/install.sh /home
     cp: overwrite ‘/home/install.sh’? y # n不覆盖,y为覆盖
    • -p:连同文件的属性一起复制过去,而非使用默认属性(备份常用);

  • rm: 移除文件或目录remove

    • -f :就是 force 的意思,忽略不存在的文件,不会出现警告信息;

    • -i :互动模式,在删除前会询问使用者是否动作

    • -r :递归删除啊!最常用在目录的删除了!这是非常危险的选项!!!

     # 将刚刚在 cp 的实例中创建的 install.sh删除掉!
     [root@kuangshen home]# rm -i install.sh
     rm: remove regular file ‘install.sh’? y

     # 如果加上 -i 的选项就会主动询问喔,避免你删除到错误的档名!
     ​
     # 尽量不要在服务器上使用 rm -rf /

    mv: 移动文件与目录,或修改文件与目录的名称(文件夹常用)move

    mv -参数 来源source(原名) 目标位置destination(重命名)

    • -f :force 强制的意思,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不会询问而直接覆盖;

    • -i :若目标文件 (destination) 已经存在时,就会询问是否覆盖!

    • -u :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且 source 比较新,才会升级 (update)

扩展:

使用 man [命令] 来查看各个命令的使用文档,了解如何使用命令,如 :man cp

在本层有文件/命令时,如果输入文件名/命令的前几位,可以按Tab进行自动补全,如果有多个选择,按Tab会出现所有以之为开头的文件列表

clear清屏

4.2、文件基本属性

Linux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多用户系统,不同的用户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权限。为了保护系统的安全性,Linux系统对不同的用户访问同一文件(包括目录文件)的权限做了不同的规定。

对于文件来说,它都有一个特定的所有者,也就是对该文件具有所有权的用户。

同时,在Linux系统中,用户是按组分类的,一个用户属于一个或多个组。

文件所有者以外的用户又可以分为文件所有者的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

因此,Linux系统按文件所有者、文件所有者同组用户和其他用户来规定了不同的文件访问权限。

4.2.1、查看属性

在Linux中我们可以使用ll或者ls –l命令来显示一个文件的属性以及文件所属的用户和组.

初始根目录

[root@k8s-master01 ~]# ll
total 626420
-rw-------. 1 root root      5570 5月   1  2020 anaconda-ks.cfg
-rw-r--r--. 1 root root       103 10月 15 20:31 dockerfile
-rw-r--r--. 1 root root 318808405 8月   6 21:35 elasticsearch-7.10.2-linux-x86_64.tar.gz
-rw-r--r--. 1 root root   4504549 8月  11 22:21 elasticsearch-analysis-ik-7.10.2.zip
-rw-r--r--. 1 root root  68921344 10月 17 14:32 flanneld-v0.14.0-amd64.docker
-rw-r--r--. 1 zhou zhou 249171053 8月   7 16:54 kibana-7.10.2-linux-x86_64.tar.gz
-rw-r--r--. 1 root root     14556 10月 17 15:23 kube-flannel.yml
-rw-r--r--. 1 root root       364 10月 16 21:38 kubernetes.conf
-rw-------. 1 root root      5300 5月   1  2020 original-ks.cfg

进入usr目录

[root@k8s-master01 usr]# ll
total 140
dr-xr-xr-x.  2 root root 28672 10月 17 12:54 bin
drwxr-xr-x.  2 root root     6 4月  11  2018 etc
drwxr-xr-x.  2 root root     6 4月  11  2018 games
drwxr-xr-x. 34 root root  4096 10月 16 20:42 include
dr-xr-xr-x. 38 root root  4096 10月 16 20:42 lib
dr-xr-xr-x. 52 root root 36864 10月 16 22:04 lib64
drwxr-xr-x. 25 root root  4096 10月 17 12:59 libexec
drwxr-xr-x. 12 root root   131 5月   1  2020 local
dr-xr-xr-x.  2 root root 16384 10月 16 22:04 sbin
drwxr-xr-x. 99 root root  4096 10月 16 20:42 share
drwxr-xr-x.  4 root root    34 5月   1  2020 src
lrwxrwxrwx.  1 root root    10 5月   1  2020 tmp -> ../var/tmp

在Linux中第一个“类型”字符代表这个文件是目录、文件或链接文件等等:

  • 当为[ d ]则是目录

  • 当为[ - ]则是文件;

  • 若是[ l ]则表示为链接文档 ( link file ),类似快捷方式;

  • 若是[ b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可供储存的接口设备 ( 可随机存取装置 );

  • 若是[ c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串行端口设备,例如键盘、鼠标 ( 一次性读取装置 )。

接下来的字符中,以三个为一组,且均为『rwx』 的三个参数的组合。

其中,[ r ]代表可读(read)、[ w ]代表可写(write)、[ x ]代表可执行(execute)。

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权限的位置不会改变,如果没有权限,就会出现减号[ - ]而已。

每个文件的属性由左边第一部分的10个字符来确定(如下图):

Day309-Linux

从左至右用 0-9 这些数字来表示。

0 位确定文件类型,第 1-3 位确定属主(该文件的所有者)拥有该文件的权限。

第4-6位确定属组(所有者的同组用户)拥有该文件的权限,第7-9位确定其他用户拥有该文件的权限。

其中,第 1、4、7 位表示读权限,如果用 r 字符表示,则有读权限,如果用 - 字符表示,则没有读权限;

2、5、8 位表示写权限,如果用 w 字符表示,则有写权限,如果用 - 字符表示没有写权限;第 3、6、9 位表示可执行权限,如果用 x 字符表示,则有执行权限,如果用 - 字符表示,则没有执行权限。

4.2.2、修改文件属性

1、chgrp:更改文件属组change group

chgrp [-R] 属组名 文件名

-R:递归更改文件属组,就是在更改某个目录文件的属组时,如果加上-R的参数,那么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属组都会更改。

2、chown:更改文件属主,也可以同时更改文件属组change owner

chown [–R] 属主名 文件名
chown [-R] 属主名:属组名 文件名

3、chmod:更改文件9个属性change mode

chmod [-R] xyz 文件或目录

Linux文件属性有两种设置方法,一种是数字,一种是符号。

Linux文件的基本权限就有九个,分别是owner/group/others三种身份各有自己的read/write/execute权限。

先复习一下刚刚上面提到的数据:文件的权限字符为:『-rwxrwxrwx』, 这九个权限是三个三个一组的!其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来代表各个权限,各权限的分数对照表如下:

r:4 w:2 x:1
可读可写不可执行 rw- 4+2+0=6
可读可写不可执行 rwx 4+2+1=7
 chmod 777 filename # 权限全开

每种身份(owner/group/others)各自的三个权限(r/w/x)分数是需要累加的,例如当权限为:[-rwxrwx---] 分数则是:

  • owner = rwx = 4+2+1 = 7

  • group = rwx = 4+2+1 = 7

  • others= --- = 0+0+0 = 0

chmod 770 filename

4.3、文件内容查看

Linux系统中使用以下命令来查看文件的内容:

  • cat 由第一行开始显示文件内容concatenate :连接

    • -A :相当于 -vET 的整合选项,可列出一些特殊字符而不是空白而已;

    • -b :列出行号,仅针对非空白行做行号显示,空白行不标行号!

    • -E :将结尾的断行字节 $ 显示出来;

    • -n :列印出行号,连同空白行也会有行号,与 -b 的选项不同;

    • -T :将 [tab] 按键以 ^I 显示出来;

    • -v :列出一些看不出来的特殊字符

  • tac 从最后一行开始显示,可以看出 tac 是 cat 的倒着写!

  • nl 显示的时候,顺道输出行号!

    • -b :指定行号指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b a :表示不论是否为空行,也同样列出行号(类似 cat -n);-b t :如果有空行,空的那一行不要列出行号(默认值);

    • -n :列出行号表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n ln :行号在荧幕的最左方显示;-n rn :行号在自己栏位的最右方显示,且不加 0 ;-n rz :行号在自己栏位的最右方显示,且加 0 ;

    • -w :行号栏位的占用的位数。

  • more 一页一页的显示文件内容

    • 空白键 (space):代表向下翻一页,到最后一页后再按直接退出;

    • Enter 回车键:代表向下翻『一行』,到最后一行后再按直接退出;

    • /字串 :代表在这个显示的内容当中,向下搜寻『字串』这个关键字;

    • f :立刻显示出档名以及目前显示的行数;

    • q :代表立刻离开 more ,不再显示该文件内容。q直接按,不是参数

    • b 或 [ctrl]-b :代表往回翻页,不过这动作只对文件有用,对管线无用。

  • less 与 more 类似,但是比 more 更好的是,他可以往前翻页!

    • 空白键 :向下翻动一页;

    • [pagedown]:向下翻动一页;

    • [pageup] :向上翻动一页;

    • /字串 :向下搜寻『字串』的功能;

    • ?字串 :向上搜寻『字串』的功能;

    • n :重复前一个搜寻 (与 / 或 ? 有关!)

    • N :反向的重复前一个搜寻 (与 / 或 ? 有关!)

    • q :离开 less 这个程序;

  • head 只看头几行

    • -n 后面接数字,代表显示几行

    • head -n 20 /etc/csh.login
    • 默认的情况中,显示前面 10 行

  • tail 只看尾巴几行

    • -n :后面接数字,代表显示几行

    • tail -n 20 /etc/csh.login
    • 默认的情况中,显示最后 10 行

网络配置目录:cd /etc/config/network-scripts

查看网络配置:ifconfig

ping包测试,直接ping IP地址

4.4、Linux链接(扩展)

Linux 链接分两种,一种被称为硬链接(Hard Link),另一种被称为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情况下,ln 命令产生硬链接。

硬连接

硬连接指通过索引节点来进行连接。在 Linux 的文件系统中,保存在磁盘分区中的文件不管是什么类型都给它分配一个编号,称为索引节点号(Inode Index)。在 Linux 中,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索引节点是存在的。比如:A 是 B 的硬链接(A 和 B 都是文件名),则 A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与 B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相同,即一个 inode 节点对应两个不同的文件名,两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A 和 B 对文件系统来说是完全平等的(互为备份)。删除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另外一个的访问

硬连接的作用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这样用户就可以建立硬连接到重要文件,以防止“误删”的功能。其原因如上所述,因为对应该目录的索引节点有一个以上的连接。只删除一个连接并不影响索引节点本身和其它的连接,只有当最后一个连接被删除后,文件的数据块及目录的连接才会被释放。也就是说,文件真正删除的条件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硬连接文件均被删除。

软连接

另外一种连接称之为符号连接(Symbolic Link),也叫软连接。软链接文件有类似于 Windows 的快捷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在符号连接中,文件实际上是一个文本文件,其中包含的有另一文件的位置信息。比如:A 是 B 的软链接(A 和 B 都是文件名),A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与 B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不相同,A 和 B 指向的是两个不同的 inode,继而指向两块不同的数据块。但是 A 的数据块中存放的只是 B 的路径名(可以根据这个找到 B 的目录项)。A 和 B 之间是“主从”关系,如果 B 被删除了,A 仍然存在(因为两个是不同的文件),但指向的是一个无效的链接。

使用的新命令:

ln: 创建硬链接 Link

touch: 有两个功能:一是用于把已存在文件的时间标签更新为系统当前的时间(默认方式),它们的数据将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二是用来创建新的空文件。

echo: 输入字符串 输入到文件中

测试:

[root@k8s-master01 ~]# ls
anaconda-ks.cfg
dockerfile
[root@k8s-master01 ~]# touch f1            #创建一个f1文件
[root@k8s-master01 ~]# ls
anaconda-ks.cfg
dockerfile
f1
[root@k8s-master01 ~]# ln f1 f2            #创建一个硬链接f2
[root@k8s-master01 ~]# ls
anaconda-ks.cfg
dockerfile
f1
f2
[root@k8s-master01 ~]# ln -s f1 f3        #创建一个软链接(符号链接)f3
[root@k8s-master01 ~]# ls
anaconda-ks.cfg
dockerfile
f1
f2
f3            (字体变蓝)
[root@k8s-master01 ~]# ll
total 626420
-rw-------. 1 root root      5570 5月   1  2020 anaconda-ks.cfg
-rw-r--r--. 1 root root       103 10月 15 20:31 dockerfile
-rw-r--r--. 2 root root         0 12月  7 22:14 f1
-rw-r--r--. 2 root root         0 12月  7 22:14 f2
lrwxrwxrwx. 1 root root         2 12月  7 22:14 f3 -> f1
[root@k8s-master01 ~]# echo "Linux" >>f1    #给f1文件中写入一些字符串
[root@k8s-master01 ~]# cat f1            #查看f1
Linux
[root@k8s-master01 ~]# cat f2            #查看f2
Linux
[root@k8s-master01 ~]# cat f3            #查看f3
Linux
[root@k8s-master01 ~]# rm -rf f1        #删除f1(源文件)
[root@k8s-master01 ~]# ls
anaconda-ks.cfg
dockerfile
f2
f3            (字体变红)
[root@k8s-master01 ~]# cat f2            #f2硬链接还在
Linux
[root@k8s-master01 ~]# cat f3            #f3(软链接,符号链接,快捷方式)已失效
cat: f3: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

通过上面的测试可以看出:当删除原始文件 f1 后,硬连接 f2 不受影响,但是符号连接 f1 文件无效;

依此还可以做一些相关的测试,可以得到以下全部结论:

  • 删除符号连接f3,对f1、f2无影响;

  • 删除硬连接f2,对f1、f3也无影响;

  • 删除原文件f1,对硬连接f2没有影响,导致符号连接f3失效;

  • 同时删除原文件f1、硬连接f2,整个文件会真正的被删除。

f2可以视为备份的一种手段。

5、Vim编辑器

Vim是从 vi 发展出来的一个文本编辑器。代码补完、编译及错误跳转等方便编程的功能特别丰富,在程序员中被广泛使用。

安装:yum -y install vim

5.1、使用模式

基本上 vi/vim 共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输入模式(Insert mode)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这三种模式的作用分别是:

命令模式:

用户刚刚启动 vi/vim,便进入了命令模式。

此状态下敲击键盘动作会被Vim识别为命令,而非输入字符。比如我们此时按下i,并不会输入一个字符,i被当作了一个命令。

以下是常用的几个命令:

  • i 切换到输入模式,以输入字符(insert)。

  • x 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 : 切换到底线命令模式,以在最底一行输入命令。

若想要编辑文本:启动Vim,进入了命令模式,按下i,切换到输入模式。

命令模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命令,因此仍要依靠底线命令模式输入更多命令。

输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进入了输入模式。

在输入模式中,可以使用以下按键:

  • 字符按键以及Shift组合,输入字符

  • ENTER,回车键,换行

  • BACK SPACE,退格键,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 DEL,删除键,删除光标后一个字符

  • 方向键,在文本中移动光标

  • HOME/END,移动光标到行首/行尾

  • Page Up/Page Down,上/下翻页

  • Insert,切换光标为输入/替换模式,光标将变成竖线/下划线

  • ESC,退出输入模式,切换到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下:(英文冒号)就进入了底线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可以输入单个或多个字符的命令,可用的命令非常多。

在底线命令模式中,基本的命令有(已经省略了冒号):

  • q 退出程序

  • w 保存文件

按ESC键可随时退出底线命令模式。

跳转图示如下:

Day309-Linux

5.2、实际操作

vim Linux.txt

进入文件

Day309-Linux

按下 i 进入输入模式(也称为编辑模式),开始编辑文字

在一般模式之中,只要按下 i, o, a 等字符就可以进入输入模式了!

在编辑模式当中,在左下角状态栏中会出现 –INSERT- 的字样,那就是可以输入任意字符的提示。

这个时候,键盘上除了 Esc 这个按键之外,其他的按键都可以视作为一般的输入按钮了,所以可以进行任意编辑。

Day309-Linux

按下 ESC 按钮回到一般模式

在一般模式中按下 :wq 储存后离开 vim

w:保存

q:退出

Day309-Linux

这样我们就成功创建了一个 Linux.txt 的文件,可以查看

Day309-Linux

5.3、按键说明(查阅)

5.3.1、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可用的光标移动、复制粘贴、搜索替换等

移动光标的方法 功能
h 或 向左箭头键(←)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j 或 向下箭头键(↓)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k 或 向上箭头键(↑)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l 或 向右箭头键(→)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Ctrl] + [f] 屏幕『向下』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Down]按键 (常用)
[Ctrl] + [b] 屏幕『向上』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Up] 按键 (常用)
[Ctrl] + [d] 屏幕『向下』移动半页
[Ctrl] + [u] 屏幕『向上』移动半页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行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上一行,配置文件中空格较多,减少工作量
n< space> 那个 n 表示『数字』,例如 20 。按下数字后再按空格键,光标会向右移动这一行的 n 个字符。
0 或功能键[Home] 这是数字『 0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前面字符处 (常用)
$ 或功能键[End]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后面字符处(常用)
H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上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M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L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下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G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最后一行(常用)
nG n 为数字。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n 行。例如 20G 则会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20 行(可配合 :set nu)
gg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一行,相当于 1G 啊!(常用)
n< Enter> n 为数字。光标向下移动 n 行(常用)
搜索替换 功能
/word 向光标之下寻找一个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例如要在档案内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就输入 /vbird 即可!(常用)
?word 向光标之上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n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代表重复前一个搜寻的动作。举例来说, 如果刚刚我们执行 /vbird 去向下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则按下 n 后,会向下继续搜寻下一个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如果是执行 ?vbird 的话,那么按下 n 则会向上继续搜寻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
N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与 n 刚好相反,为『反向』进行前一个搜寻动作。例如 /vbird 后,按下 N 则表示『向上』搜寻 vbird 。
删除、复制与粘贴 功能
x, X 在一行字当中,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相当于 [del] 按键),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相当于 [backspace] 亦即是退格键) (常用)
nx n 为数字,连续向后删除 n 个字符。举例来说,我要连续删除 10 个字符, 『10x』。
dd 删除游标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ndd n 为数字。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行 (常用)
d1G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dG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d$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
d0 那个是数字的 0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前面一个字符
yy 复制游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nyy n 为数字。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行(常用)
y1G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yG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y0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首的所有数据
y$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尾的所有数据
p, P p 为将已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游标上一行!举例来说,我目前光标在第 20 行,且已经复制了 10 行数据。则按下 p 后, 那 10 行数据会贴在原本的 20 行之后,亦即由 21 行开始贴。但如果是按下 P 呢?那么原本的第 20 行会被推到变成 30 行。(常用)
J 将光标所在行与下一行的数据结合成同一行
c 重复删除多个数据,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10cj ]
u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Ctrl]+r 重做上一个动作。(常用)

5.3.2、编辑模式

一般模式切换到编辑模式的可用的按钮说明

进入输入或取代的编辑模式 功能
i, I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i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处输入』, I 为『在目前所在行的第一个非空格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a, A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a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 A 为『从光标所在行的最后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o, O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这是英文字母 o 的大小写。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行处输入新的一行』;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处的上一行输入新的一行!(常用)
r, R 进入取代模式(Replace mode):r 只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一次;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Esc]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5.3.3、指令行模式

一般模式切换到指令行模式的可用的按钮说明

指令行的储存、离开等指令 功能
:w 将编辑的数据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w! 若文件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不过,到底能不能写入, 与对该档案的档案权限有关(“!”有强制的意思)
:q 离开 vi (常用)
:q!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注意一下啊,那个惊叹号 (!) 在 vi 当中,常常具有『强制』的意思~  
:wq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 (常用)
ZZ 这是大写的 Z 喔!若档案没有更动,则不储存离开,若档案已经被更动过,则储存后离开!
:w [filename] 将编辑的数据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r [filename] 在编辑的数据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数据。亦即将 『filename』 这个档案内容加到游标所在行后面
:n1,n2 w [filename]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command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行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如 『:! ls /home』即可在 vi 当中看 /home 底下以 ls 输出的档案信息!
:set nu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比较重要,经常使用。
:set nonu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平时使用vim普遍用在修改文件。

6、账号管理

在公司中,一般不直接使用root总管理员账户

用户账号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添加用户账号就是在系统中创建一个新账号,然后为新账号分配用户号、用户组、主目录和登录Shell等资源。

6.1、添加账号useradd

useradd 选项 用户名
  • 选项 :

    • -c comment 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 -d 目录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可以创建主目录。

    •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 -G 用户组,用户组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 -m 使用者目录如不存在则自动建立。产生一个主目录 /home/***

    •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 -u 用户号 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有-o选项,则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 用户名 :

    • 指定新账号的登录名。

增加用户账号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为新用户增加一条记录,同时更新其他系统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

6.2、删除用户userdel

userdel 选项 用户名

如果一个用户的账号不再使用,可以从系统中删除。

删除用户账号就是要将/etc/passwd等系统文件中的该用户记录删除,必要时还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常用的选项是 -r,它的作用是把用户的主目录一起删除。

此命令删除用户在系统文件中(主要是/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的记录,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6.3、修改账号usermod

usermod 选项 用户名

修改用户账号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用户的有关属性,如用户号、主目录、用户组、登录Shell等。

常用的选项包括-c, -d, -m, -g, -G, -s, -u以及-o等,这些选项的意义与useradd命令中的选项一样,可以为用户指定新的资源值。

例如:

usermod -s /bin/zhou -d /home/z –g developer zhou

此命令将用户zhou的登录Shell修改为zhou,主目录改为/home/z,用户组改为developer。

6.4、切换用户su

root用户:

输入的开头:

[root@Linux home]#

当前用户root,主机名Linux,超级用户带“#”

1.切换用户的命令为:su username 【username是用户名】 su:switch user

2.从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还可以使用命令:sudo su

3.在终端输入exit或logout或使用快捷方式ctrl+d,可以退回到原来用户,其实ctrl+d也是执行的exit命令

4.在切换用户时,如果想在切换用户之后使用新用户的工作环境,可以在su和username之间加-,例如:【su - root】

$表示普通用户

#表示超级用户,也就是root用户

6.5、用户口令的管理

用户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用户口令的管理。用户账号刚创建时没有口令,但是被系统锁定,无法使用,必须为其指定口令后才可以使用,即使是指定空口令。

指定和修改用户口令的Shell命令是passwd。超级用户可以为自己和其他用户指定口令,普通用户只能用它修改自己的口令。

新增密码命令的格式为:(password)

passwd 选项 用户名

普通用户修改自己的口令时,passwd命令会先询问原口令,验证后再要求用户输入两遍新口令,如果两次输入的口令一致,则将这个口令指定给用户;而超级用户为用户指定口令时,就不需要知道原口令。

为了系统安全起见,用户应该选择比较复杂的口令,例如最好使用8位长的口令,口令中包含有大写、小写字母和数字,并且应该与姓名、生日等不相同。

可使用的选项:

  • -l 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冻结账号

  • -u 口令解锁。

  • -d 使账号无口令。将用户口令删除,下次登录时不需要输入密码口令登录。

  • -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如果默认用户名,则修改当前用户的口令。

Linux输入密码是不会显示的,如实输入即可。

hostname查看主机名

hostname new-name修改主机名,重新登录有效,再退出则恢复原名

hostname set-hostname new-name永久生效

如果是超级用户,可以用下列形式指定任何用户的口令:

passwd zhou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修改密码

passwd
Old password:******
New password:*******
Re-enter new password:*******

7、用户组管理

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组,系统可以对一个用户组中的所有用户进行集中管理。不同Linux 系统对用户组的规定有所不同,如Linux下的用户属于与它同名的用户组,这个用户组在创建用户时同时创建。

用户组的管理涉及用户组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际上就是对/etc/group文件的更新。

7.1、创建用户组groupadd

groupadd 选项 用户组

可以使用的选项有:

  • -g GID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如果不添加,则标识号自增。

  • -o 一般与-g选项同时使用,表示新用户组的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实例1:

groupadd group1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1,新组的组标识号是在当前已有的最大组标识号的基础上加1。

实例2:

groupadd -g 101 group2

此命令向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新组group2,同时指定新组的组标识号是101。

添加完成后可查看组序号列表:

cat /etc/group

7.2、删除用户组groupdel

groupdel 用户组

例如:

groupdel group1

此命令从系统中删除组group1。

7.3、修改用户组groupmod

groupmod 选项 用户组

常用的选项有:

  • -g GID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

  • -o 与-g选项同时使用,用户组的新GID可以与系统已有用户组的GID相同。

  • -n 新用户组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 此命令将组group2的组标识号修改为102。
groupmod -g 102 group2

# 将组group2的标识号改为10000,组名修改为group3。
groupmod –g 10000 -n group3 group2

7.4、切换组newgrp

如果一个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用户组,那么用户可以在用户组之间切换,以便具有其他用户组的权限。

用户可以在登录后,使用命令newgrp切换到其他用户组,这个命令的参数就是目的用户组。例如:

newgrp root

这条命令将当前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组,前提条件是root用户组确实是该用户的主组或附加组。

7.5、扩展:查看用户管理文件

完成用户管理的工作有许多种方法,但是每一种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有关的系统文件进行修改。

与用户和用户组相关的信息都存放在一些系统文件中,这些文件包括/etc/passwd, /etc/shadow, /etc/group等。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文件的内容。

7.5.1、/etc/passwd

/etc/passwd文件是用户管理工作涉及的最重要的一个文件。

Linux系统中的每个用户都在/etc/passwd文件中有一个对应的记录行,它记录了这个用户的一些基本属性。

这个文件对所有用户都是可读的。它的内容类似下面的例子: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daemon:x:2:2:daemon:/sbin:/sbin/nologin
adm:x:3:4:adm:/var/adm:/sbin/nologin
lp:x:4:7:lp:/var/spool/lpd:/sbin/nologin
sync:x:5:0:sync:/sbin:/bin/sync
shutdown:x:6:0:shutdown:/sbin:/sbin/shutdown
halt:x:7:0:halt:/sbin:/sbin/halt
mail:x:8:12:mail:/var/spool/mail:/sbin/nologin
operator:x:11:0:operator:/root:/sbin/nologin
games:x:12:100:games:/usr/games:/sbin/nologin
ftp:x:14:50:FTP User:/var/ftp:/sbin/nologin
nobody:x:99:99:Nobody:/:/sbin/nologin
systemd-network:x:192:192:systemd Network Management:/:/sbin/nologin
dbus:x:81:81:System message bus:/:/sbin/nologin
polkitd:x:999:998:User for polkitd:/:/sbin/nologin
rpc:x:32:32:Rpcbind Daemon:/var/lib/rpcbind:/sbin/nologin
tss:x:59:59:Account used by the trousers package to sandbox the tcsd daemon:/dev/null:/sbin/nologin
rpcuser:x:29:29:RPC Service User:/var/lib/nfs:/sbin/nologin
nfsnobody:x:65534:65534:Anonymous NFS User:/var/lib/nfs:/sbin/nologin
sshd:x:74:74:Privilege-separated SSH:/var/empty/sshd:/sbin/nologin
postfix:x:89:89::/var/spool/postfix:/sbin/nologin
chrony:x:998:995::/var/lib/chrony:/sbin/nologin
vagrant:x:1000:1000:vagrant:/home/vagrant:/bin/bash
zhou:x:1001:1001::/home/zhou:/bin/bash              # 自定义用户
ntp:x:38:38::/etc/ntp:/sbin/nologin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etc/passwd中一行记录对应着一个用户,每行记录又被冒号(:)分隔为7个字段,其格式和具体含义如下:

用户名:口令:用户标识号:组标识号:注释性描述:主目录:登录Shell

1)"用户名"是代表用户账号的字符串。

通常长度不超过8个字符,并且由大小写字母和/或数字组成。登录名中不能有冒号(:),因为冒号在这里是分隔符。

为了兼容起见,登录名中最好不要包含点字符(.),并且不使用连字符(-)和加号(+)打头。

2)“口令”一些系统中,存放着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

虽然这个字段存放的只是用户口令的加密串,不是明文,但是由于/etc/passwd文件对所有用户都可读,所以这仍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现在许多Linux 系统(如SVR4)都使用了shadow技术,把真正的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存放到/etc/shadow文件中,而在/etc/passwd文件的口令字段中只存放一个特殊的字符,例如“x”或者“*”。

3)“用户标识号”是一个整数,系统内部用它来标识用户。

一般情况下它与用户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几个用户名对应的用户标识号是一样的,系统内部将把它们视为同一个用户,但是它们可以有不同的口令、不同的主目录以及不同的登录Shell等。

通常用户标识号的取值范围是0~65535。0是超级用户root的标识号,1~99由系统保留,作为管理账号,普通用户的标识号从100开始。在Linux系统中,这个界限是500。

4)“组标识号”字段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它对应着/etc/group文件中的一条记录。

5)“注释性描述”字段记录着用户的一些个人情况。

例如用户的真实姓名、电话、地址等,这个字段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在不同的Linux 系统中,这个字段的格式并没有统一。在许多Linux系统中,这个字段存放的是一段任意的注释性描述文字,用作finger命令的输出。

6)“主目录”,也就是用户的起始工作目录。

它是用户在登录到系统之后所处的目录。在大多数系统中,各用户的主目录都被组织在同一个特定的目录下,而用户主目录的名称就是该用户的登录名。各用户对自己的主目录有读、写、执行(搜索)权限,其他用户对此目录的访问权限则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7)用户登录后,要启动一个进程,负责将用户的操作传给内核,这个进程是用户登录到系统后运行的命令解释器或某个特定的程序,即Shell。

Shell是用户与Linux系统之间的接口。Linux的Shell有许多种,每种都有不同的特点。常用的有sh(Bourne Shell), csh(C Shell), ksh(Korn Shell), tcsh(TENEX/TOPS-20 type C Shell), bash(Bourne Again Shell)等。

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情况和用户习惯为用户指定某个Shell。如果不指定Shell,那么系统使用sh为默认的登录Shell,即这个字段的值为/bin/sh。

用户的登录Shell也可以指定为某个特定的程序(此程序不是一个命令解释器)。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限制用户只能运行指定的应用程序,在该应用程序运行结束后,用户就自动退出了系统。有些Linux 系统要求只有那些在系统中登记了的程序才能出现在这个字段中。

8)系统中有一类用户称为伪用户(pseudo users)。

这些用户在/etc/passwd文件中也占有一条记录,但是不能登录,因为它们的登录Shell为空。它们的存在主要是方便系统管理,满足相应的系统进程对文件属主的要求。

常见的伪用户如下所示:

伪 用 户 含 义
bin 拥有可执行的用户命令文件
sys 拥有系统文件
adm 拥有帐户文件
uucp UUCP使用
lp lp或lpd子系统使用
nobody NFS使用

7.5.2、/etc/shadow

1、除了上面列出的伪用户外,还有许多标准的伪用户,例如:audit, cron, mail, usenet等,它们也都各自为相关的进程和文件所需要。

由于/etc/passwd文件是所有用户都可读的,如果用户的密码太简单或规律比较明显的话,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就能够很容易地将它破解,因此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Linux系统都把加密后的口令字分离出来,单独存放在一个文件中,这个文件是/etc/shadow文件。有超级用户才拥有该文件读权限,这就保证了用户密码的安全性。

2、/etc/shadow中的记录行与/etc/passwd中的一一对应,它由pwconv命令根据/etc/passwd中的数据自动产生

[root@k8s-master01 etc]# cat shadow
root:$1$m.FEVNiS$OYiaRNHMHzS85/wnDHccI.::0:99999:7:::
bin:*:18353:0:99999:7:::
daemon:*:18353:0:99999:7:::
adm:*:18353:0:99999:7:::
lp:*:18353:0:99999:7:::
sync:*:18353:0:99999:7:::
shutdown:*:18353:0:99999:7:::
halt:*:18353:0:99999:7:::
mail:*:18353:0:99999:7:::
operator:*:18353:0:99999:7:::
games:*:18353:0:99999:7:::
ftp:*:18353:0:99999:7:::
nobody:*:18353:0:99999:7:::
systemd-network:!!:18382::::::
dbus:!!:18382::::::
polkitd:!!:18382::::::
rpc:!!:18382:0:99999:7:::
tss:!!:18382::::::
rpcuser:!!:18382::::::
nfsnobody:!!:18382::::::
sshd:!!:18382::::::
postfix:!!:18382::::::
chrony:!!:18382::::::
vagrant:$1$gPNBpA.5$5pr.KtXhOx6S/Hc69TUZZ.::0:99999:7:::
zhou:$1$Actu08xA$vu12Y59zyQEOUuHvCXQE7/:18845:0:99999:7:::
ntp:!!:18916::::::

它的文件格式与/etc/passwd类似,由若干个字段组成,字段之间用":"隔开。这些字段是:

登录名:加密口令:最后一次修改时间:最小时间间隔:最大时间间隔:警告时间:不活动时间:失效时间:标志
  1. "登录名"是与/etc/passwd文件中的登录名相一致的用户账号

  2. "口令"字段存放的是加密后的用户口令字,长度为13个字符。如果为空,则对应用户没有口令,登录时不需要口令;如果含有不属于集合 { ./0-9A-Za-z }中的字符,则对应的用户不能登录。

  3. "最后一次修改时间"表示的是从某个时刻起,到用户最后一次修改口令时的天数。时间起点对不同的系统可能不一样。例如在SCO Linux 中,这个时间起点是1970年1月1日。

  4. "最小时间间隔"指的是两次修改口令之间所需的最小天数。

  5. "最大时间间隔"指的是口令保持有效的最大天数。

  6. "警告时间"字段表示的是从系统开始警告用户到用户密码正式失效之间的天数。

  7. "不活动时间"表示的是用户没有登录活动但账号仍能保持有效的最大天数。

  8. "失效时间"字段给出的是一个绝对的天数,如果使用了这个字段,那么就给出相应账号的生存期。期满后,该账号就不再是一个合法的账号,也就不能再用来登录了。

7.5.3、/etc/group

用户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

将用户分组是Linux 系统中对用户进行管理及控制访问权限的一种手段。

每个用户都属于某个用户组;一个组中可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属于不同的组。

当一个用户同时是多个组中的成员时,在/etc/passwd文件中记录的是用户所属的主组,也就是登录时所属的默认组,而其他组称为附加组。

用户要访问属于附加组的文件时,必须首先使用newgrp命令使自己成为所要访问的组中的成员。

[root@k8s-master01 etc]# cat group
root:x:0:
bin:x:1:
daemon:x:2:
sys:x:3:
adm:x:4:
tty:x:5:
disk:x:6:
lp:x:7:
mem:x:8:
kmem:x:9:
wheel:x:10:
cdrom:x:11:
mail:x:12:postfix
man:x:15:
dialout:x:18:
floppy:x:19:
games:x:20:
tape:x:33:
video:x:39:
ftp:x:50:
lock:x:54:
audio:x:63:
nobody:x:99:
users:x:100:
utmp:x:22:
utempter:x:35:
input:x:999:
systemd-journal:x:190:
systemd-network:x:192:
dbus:x:81:
polkitd:x:998:
rpc:x:32:
printadmin:x:997:
ssh_keys:x:996:
tss:x:59:
rpcuser:x:29:
nfsnobody:x:65534:
sshd:x:74:
postdrop:x:90:
postfix:x:89:
chrony:x:995:
vagrant:x:1000:vagrant
cgred:x:994:
docker:x:993:
zhou:x:1001:
ntp:x:38:

用户组的所有信息都存放在/etc/group文件中。此文件的格式也类似于/etc/passwd文件,由冒号(:)隔开若干个字段,这些字段有:

组名:口令:组标识号:组内用户列表
  1. "组名"是用户组的名称,由字母或数字构成。与/etc/passwd中的登录名一样,组名不应重复。

  2. "口令"字段存放的是用户组加密后的口令字。一般Linux 系统的用户组都没有口令,即这个字段一般为空,或者是*。

  3. "组标识号"与用户标识号类似,也是一个整数,被系统内部用来标识组。

  4. "组内用户列表"是属于这个组的所有用户的列表/b],不同用户之间用逗号(,)分隔。这个用户组可能是用户的主组,也可能是附加组。

8、磁盘管理

Linux磁盘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问题。

Linux磁盘管理常用命令为 df、du。

8.1、df :列出文件系统的整体磁盘使用量

df命令参数功能: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语法:

df [-参数] [目录或文件名]

选项与参数:

  •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统,包括系统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统;

  • -k :以 K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 -m :以 M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 -h :以人们较易阅读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显示;

  • -H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进位方式;

  •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连同该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称 (例如 ext3) 也列出;

  • -i :不用硬盘容量,而以 inode 的数量来显示

示例:

[root@k8s-master01 etc]#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tmpfs          933452        0    933452   0% /dev
tmpfs             940968        0    940968   0% /dev/shm
tmpfs             940968     9336    931632   1% /run
tmpfs             940968        0    940968   0% /sys/fs/cgroup
/dev/sda1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8822e554fa0ca46e0d950032bc7d2c35d634a3547c04b7d38dc38e12990c0ff8/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07f1d3a9e131b8cdce2cb242a8d515bcacfa633c6090f78b2b4b9bbcddfdc0bd/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0db4b7e14bca14210d43ad773319bf8c9aeeab534efdd0d64e8f26ee12b15b15/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c8bce7b729edcab482022b027ef9fcc48aec18df456ef7b1a17459ec01732c2b/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57161568ad39dee6e414689cbdc5e93e6d7ffa5002e10d3933d2d0c0022b9aad/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bdf98057cdb584810303625189b99ff03bd97001c6f9c53cf70d620ffdff4d24/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7b71d60f343849365f2c4e5547f21e3a35d65cfcd487c79d336125da4a850394/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4e6c554d5a3f3ced1f15f944350cf66e9b6d6d82ce7822b2337d51760076e3b1/merged
shm                65536        0     65536   0% /var/lib/docker/containers/d4d325fed174facc48a9c234ef943d6c378bda8b4f0b1ce74fe4e9907dc4b7b2/mounts/shm
shm                65536        0     65536   0% /var/lib/docker/containers/85278f8a086066b19db996c2b618ae750607b3844c2add6c097efc201bd67239/mounts/shm
shm                65536        0     65536   0% /var/lib/docker/containers/a7d2e058219b5e56d86354b48877475083bba7cc592cbdf509ae4a3ede8a9ded/mounts/shm
shm                65536        0     65536   0% /var/lib/docker/containers/6f0eb97372f857c1ba8adab08cd9573715e998f034cc8face9f66053c5af345e/mounts/shm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c3a74b2f7d833db636a48112030071424e4d4f0c0aca9aeb8e8141dbd227ad1c/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eca1c941e1cc99f743d8108ef14045f77f7617f5e6b5edfd1c0d4ab651d2282b/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7b93bb19c41d288419fffae9e263a262f4c0d9ac211eb6ffee81d26d957e72d2/merged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d5cbe510844ce18066ac0279fa945748e867bdd9c101c2e316dfb5c5f8d0c3ee/merged
tmpfs             940968       12    940956   1% /var/lib/kubelet/pods/65df8db1-6198-471d-8169-641a0b2a41b7/volumes/kubernetes.io~secret/coredns-token-jjvqn
tmpfs             940968       12    940956   1% /var/lib/kubelet/pods/0d174460-385c-4fed-b165-ee64fa279b51/volumes/kubernetes.io~secret/kube-proxy-token-p2fvl
tmpfs             940968       12    940956   1% /var/lib/kubelet/pods/4dbf0a8b-ff6d-43b1-aa12-518fe5d4c7e9/volumes/kubernetes.io~secret/coredns-token-jjvqn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64fd5f4934ed285c7bdd7033240cb3226060d1415f9fb066a83541150dee4968/merged
shm                65536        0     65536   0% /var/lib/docker/containers/60f1f3db77a64bb3b329c7d4553e94aa1a0695c5a6e5f9f1e915014e7c724d8b/mounts/shm
overlay         41921540 15188764  26732776  37% /var/lib/docker/overlay2/b9cd7aec04385754e9bcbea0a56a4412b6f013a760cc50d19052e3e3f2f273d8/merged
tmpfs             188196        0    188196   0% /run/user/0

8.2、du:检查磁盘空间使用量

Linux du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间的,但是与df命令不同的是Linux du命令是对文件和目录磁盘使用的空间的查看,还是和df命令有一些区别的,这里介绍Linux du命令。

语法:

du [-参数] 文件或目录名称

选项与参数:

  • -a :列出所有的文件与目录容量,因为默认仅统计目录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 -h :以人们较易读的容量格式 (G/M) 显示;

  • -s :列出总量而已,而不列出每个各别的目录占用容量;

  • -S :不包括子目录下的总计,与 -s 有点差别。

  • -k :以 K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 -m :以 M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du -sm /* 检查根目录下每个目录所占用的容量

一般usr最多

通配符 * 来代表每个目录。

与 df 不一样的是,du 这个命令其实会直接到文件系统内去搜寻所有的文件数据。

8.3、磁盘挂载mount与卸除umount

根文件系统之外的其他文件要想能够被访问,都必须通过“关联”至根文件系统上的某个目录来实现,此关联操作即为“挂载”,此目录即为“挂载点”,解除此关联关系的过程称之为“卸载”

Linux 的磁盘挂载使用mount命令,卸载使用umount命令。

磁盘挂载语法:

mount [-t 文件系统] [-L Label名] [-o 额外选项] [-n] 装置文件名 挂载点

测试:

# 将 /dev/hdc6 挂载到 /mnt/hdc6 上面!
[root@www ~]# mkdir /mnt/hdc6
[root@www ~]# mount /dev/hdc6 /mnt/hdc6
[root@www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c6              1976312     42072   1833836   3% /mnt/hdc6

磁盘卸载命令 umount 语法:

umount [-fn] 装置文件名或挂载点

选项与参数:

  • -f :强制卸除!可用在类似网络文件系统 (NFS) 无法读取到的情况下;

  • -n :不升级 /etc/mtab 情况下卸除。

卸载/dev/hdc6

umount /dev/hdc6

9、进程管理

在Linux中,每一个程序都是有自己的进程,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个id号

每一个进程,都会有一个父进程

进程可以有两种存在方式:前台、后台运行

一般的话服务都是后台运行的,基本的程序都是前台运行的

9.1、查看进程

ps 查看当前系统中正在执行的各种进程的信息 process

ps -xx:

  • -a 显示当前终端运行的所有进程信息

  • -u 以用户的信息显示进程

  • -x 显示后台运行进程的参数

ps -aux # 查看所有的进程
ps -aux|grep mysql
# | 在Linux中叫作管道符
# grep 查找文件中符合条件的字符串

ps aux输出格式:

USER PID %CPU %MEM VSZ RSS TTY STAT START TIME COMMAND

[root@k8s-master01 zhou]# ps aux|grep java
root 2858 0.0 0.0 112808 988 pts/0 S+ 00:05 0:00 grep --color=auto java

格式说明:

USER: 行程拥有者

PID: pid

%CPU: 占用的 CPU 使用率

%MEM: 占用的记忆体使用率

VSZ: 占用的虚拟记忆体大小

RSS: 占用的记忆体大小

TTY: 终端的次要装置号码 (minor device number of tty)

STAT: 该行程的状态,linux的进程有5种状态:

D 不可中断 uninterruptible sleep (usually IO)

R 运行 runnable (on run queue)

S 中断 sleeping

T 停止 traced or stopped

Z 僵死 a defunct (”zombie”) process

注: 其它状态还包括W(无驻留页), <(高优先级进程), N(低优先级进程), L(内存锁页).

START: 行程开始时间

TIME: 执行的时间

COMMAND:所执行的指令

 

ps -ef:查看父进程的信息

ps -ef|grep mysql	#看父进程可以通过目录树结构查看
pstree -pu # 进程树

-p:显示父id

-u:显示用户组

9.2、结束进程

杀掉进程,等价于windows结束任务

kill -9 需要结束进程的id

10、安装软件

安装软件一般有三种方式:rpm(jdk:在线发布一个SpringBoot项目)、解压缩(tomcat,启动并通过外网访问,发布网站)、yum在线安装(docker:直接安装运行docker)

10.1、JDK安装(rpm安装)

rpm环境下载地址:https://www.oracle.com/java/technologies/javase/javase8u211-later-archive-downloads.html

10.1.1、安装java环境

检测当前系统是否存在java环境:java -version

[root@k8s-master01 etc]# java -version
openjdk version "1.8.0_292"
OpenJDK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292-b10)
OpenJDK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292-b10, mixed mode)

如果有安装openjdk 则卸载

检测JDK版本信息rpm -qa|grep jdk

[root@k8s-master01 etc]# rpm -qa|grep jdk
copy-jdk-configs-3.3-10.el7_5.noarch
java-1.8.0-openjdk-accessibility-1.8.0.292.b10-1.el7_9.x86_64
java-1.8.0-openjdk-src-1.8.0.292.b10-1.el7_9.x86_64
java-1.8.0-openjdk-headless-1.8.0.292.b10-1.el7_9.x86_64
java-1.8.0-openjdk-devel-1.8.0.292.b10-1.el7_9.x86_64
java-1.8.0-openjdk-javadoc-zip-1.8.0.292.b10-1.el7_9.noarch
java-1.8.0-openjdk-javadoc-1.8.0.292.b10-1.el7_9.noarch
java-1.8.0-openjdk-1.8.0.292.b10-1.el7_9.x86_64
java-1.8.0-openjdk-demo-1.8.0.292.b10-1.el7_9.x86_64

卸载需要强制删除 rpm -e --nodeps jdk_

[root@k8s-master01 zhou]# java -version
openjdk version "1.8.0_292"
OpenJDK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292-b10)
OpenJDK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292-b10, mixed mode)
[root@k8s-master01 zhou]# rpm -e --nodeps java-1.8.0-openjdk-headless-1.8.0.292.b10-1.el7_9.x86_64
[root@k8s-master01 zhou]# java -version
bash: /usr/bin/java: 没有那个文件或目录

说明卸载成功,卸载后即可安装jdk rpm -ivh jdk-8u221-linux-x64.rpm

安装java环境

[root@k8s-master01 zhou]# rpm -ivh jdk-8u301-linux-x64.rpm 
warning: jdk-8u301-linux-x64.rpm: Header V3 RSA/SHA256 Signature, key ID ec551f03: NOKEY
Preparing...                          ################################# [100%]
Updating / installing...
   1:jdk1.8-2000:1.8.0_301-fcs        ################################# [100%]
Unpacking JAR files...
        tools.jar...
        plugin.jar...
        javaws.jar...
        deploy.jar...
        rt.jar...
        jsse.jar...
        charsets.jar...
        localedata.jar...
[root@k8s-master01 zhou]#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01"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01-b09)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01-b09, mixed mode)

使用rpm方式安装不需要配置环境变量,只有解压缩包需要。

10.1.2、发布一个SpringBoot项目

配置防火墙,开放相应的端口,假设设置为8080。开启后即可远程访问。

# 查看firewall服务状态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

# 开启、重启、关闭、firewalld.service服务
# 开启
service firewalld start
# 重启
service firewalld restart
# 关闭
service firewalld stop

# 查看防火墙规则
firewall-cmd --list-all    # 查看全部信息
firewall-cmd --list-ports  # 只看端口信息

# 开启端口
开8080端口命令:firewall-cmd --zone=public --add-port=8080/tcp --permanent
开启端口后需要重启防火墙:systemctl restart firewalld.service

命令含义:
--zone #作用域
--add-port=80/tcp  #添加端口,格式为:端口/通讯协议
--permanent   #永久生效,没有此参数重启后失效

将原SpringBoot项目使用maven工具的package进行打包,生成的jar文件放入/home/用户(zhou)文件夹下

[root@k8s-master01 zhou]# java -jar SpringBoot-01-helloworld-0.0.1-SNAPSHOT.jar 

  .   ____          _            __ _ _
 /\\ / ___'_ __ _ _(_)_ __  __ _ \ \ \ \
( ( )\___ | '_ | '_| | '_ \/ _` | \ \ \ \
 \\/  ___)| |_)| | | | | || (_| |  ) ) ) )
  '  |____| .__|_| |_|_| |_\__, | / / / /
 =========|_|==============|___/=/_/_/_/
 :: Spring Boot ::                (v2.5.5)

2021-12-09 00:11:17.514  INFO 11467 --- [           main] c.z.SpringBoot01HelloworldApplication    : Starting SpringBoot01HelloworldApplication v0.0.1-SNAPSHOT using Java 1.8.0_301 on cubemall.com with PID 11467 (/home/zhou/SpringBoot-01-helloworld-0.0.1-SNAPSHOT.jar started by root in /home/zhou)
2021-12-09 00:11:17.524  INFO 11467 --- [           main] c.z.SpringBoot01HelloworldApplication    : No active profile set, falling back to default profiles: default
2021-12-09 00:11:19.014  INFO 11467 --- [           main] o.s.b.w.embedded.tomcat.TomcatWebServer  : Tomcat initialized with port(s): 8080 (http)
2021-12-09 00:11:19.029  INFO 11467 --- [           main] o.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Service   : Starting service [Tomcat]
2021-12-09 00:11:19.030  INFO 11467 --- [           main]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Engine  : Starting Servlet engine: [Apache Tomcat/9.0.53]
2021-12-09 00:11:19.104  INFO 11467 --- [           main] o.a.c.c.C.[Tomcat].[localhost].[/]       : Initializing Spring embedded WebApplicationContext
2021-12-09 00:11:19.105  INFO 11467 --- [           main] w.s.c.ServletWebServerApplicationContext : Root WebApplicationContext: initialization completed in 1483 ms
2021-12-09 00:11:19.460  INFO 11467 --- [           main] o.s.b.a.w.s.WelcomePageHandlerMapping    : Adding welcome page template: index
2021-12-09 00:11:19.716  INFO 11467 --- [           main] o.s.b.w.embedded.tomcat.TomcatWebServer  : Tomcat started on port(s): 8080 (http) with context path ''
2021-12-09 00:11:19.726  INFO 11467 --- [           main] c.z.SpringBoot01HelloworldApplication    : Started SpringBoot01HelloworldApplication in 2.973 seconds (JVM running for 3.532)
2021-12-09 00:11:42.603  INFO 11467 --- [nio-8080-exec-3] o.a.c.c.C.[Tomcat].[localhost].[/]       : Initializing Spring DispatcherServlet 'dispatcherServlet'
2021-12-09 00:11:42.603  INFO 11467 --- [nio-8080-exec-3] o.s.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        : Initializing Servlet 'dispatcherServlet'
2021-12-09 00:11:42.604  INFO 11467 --- [nio-8080-exec-3] o.s.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        : Completed initialization in 1 ms
此时访问该虚拟机的ip地址(192.168.56.100:8080)可以开启访问。

上传完毕的项目直接购买自己的域名,备案后解析即可。

域名解析后,如果端口是80-http或者443-https可以直接访问,如果是其他的需要通过Apache或者Nginx做一下反向代理即可。修改Nginx的配置文件。

10.1.3、终止项目

Ctrl + C

或者采用终止进程

搜索java进程

ps aux|grep java

找到pid后进行kill -9 pid

或者检查端口被哪个进程占用

netstat -lnp|grep 8080

找到进程号后杀死进程

10.2、Tomcat安装

使用ssm war包时,需要放在Tomcat环境中运行

1、下载Tomcat,在官网下载Tomcat9对应的tar.gz压缩包:https://tomcat.apache.org/download-90.cgi选择Core tar.gz

2、将文件移动到/usr/tomcat/下,并解压!

mv apache-tomcat-9.0.56.tar.gz /usr
cd /usr
tar -zxvf apache-tomcat-9.0.56.tar.gz   # 解压tar

3、运行Tomcat,进入bin目录,执行sh脚本,和我们以前在Windows下看的都是一样的

# 执行:startup.sh -->启动tomcat
# 执行:shutdown.sh -->关闭tomcat
./startup.sh
./shutdown.sh

4、确保Linux的防火墙端口是开启的,如果是阿里云,需要保证阿里云的安全组策略是开放的

[root@k8s-master01 zhou]# cd apache-tomcat-9.0.56/
[root@k8s-master01 apache-tomcat-9.0.56]# cd bin/
[root@k8s-master01 bin]# ll
total 880
-rw-r-----. 1 root root  34755 12月  2 22:30 bootstrap.jar
-rw-r-----. 1 root root  16840 12月  2 22:30 catalina.bat
-rwxr-x---. 1 root root  25294 12月  2 22:30 catalina.sh
-rw-r-----. 1 root root   1664 12月  2 22:30 catalina-tasks.xml
-rw-r-----. 1 root root   2123 12月  2 22:30 ciphers.bat
-rwxr-x---. 1 root root   1997 12月  2 22:30 ciphers.sh
-rw-r-----. 1 root root  25357 12月  2 22:30 commons-daemon.jar
-rw-r-----. 1 root root 207420 12月  2 22:30 commons-daemon-native.tar.gz
-rw-r-----. 1 root root   2040 12月  2 22:30 configtest.bat
-rwxr-x---. 1 root root   1922 12月  2 22:30 configtest.sh
-rwxr-x---. 1 root root   9100 12月  2 22:30 daemon.sh
-rw-r-----. 1 root root   2091 12月  2 22:30 digest.bat
-rwxr-x---. 1 root root   1965 12月  2 22:30 digest.sh
-rw-r-----. 1 root root   3606 12月  2 22:30 makebase.bat
-rwxr-x---. 1 root root   3382 12月  2 22:30 makebase.sh
-rw-r-----. 1 root root   3460 12月  2 22:30 setclasspath.bat
-rwxr-x---. 1 root root   3708 12月  2 22:30 setclasspath.sh
-rw-r-----. 1 root root   2020 12月  2 22:30 shutdown.bat
-rwxr-x---. 1 root root   1902 12月  2 22:30 shutdown.sh
-rw-r-----. 1 root root   2022 12月  2 22:30 startup.bat
-rwxr-x---. 1 root root   1904 12月  2 22:30 startup.sh
-rw-r-----. 1 root root  47109 12月  2 22:30 tomcat-juli.jar
-rw-r-----. 1 root root 428057 12月  2 22:30 tomcat-native.tar.gz
-rw-r-----. 1 root root   4574 12月  2 22:30 tool-wrapper.bat
-rwxr-x---. 1 root root   5540 12月  2 22:30 tool-wrapper.sh
-rw-r-----. 1 root root   2026 12月  2 22:30 version.bat
-rwxr-x---. 1 root root   1908 12月  2 22:30 version.sh
[root@k8s-master01 bin]# ./startup.sh
Using CATALINA_BASE:   /home/zhou/apache-tomcat-9.0.56
Using CATALINA_HOME:   /home/zhou/apache-tomcat-9.0.56
Using CATALINA_TMPDIR: /home/zhou/apache-tomcat-9.0.56/temp
Using JRE_HOME:        /usr
Using CLASSPATH:       /home/zhou/apache-tomcat-9.0.56/bin/bootstrap.jar:/home/zhou/apache-tomcat-9.0.56/bin/tomcat-juli.jar
Using CATALINA_OPTS:   
Tomcat started.

10.3、安装docker(yum安装)

1.进⼊docker hub⽹站 https://hub.docker.com/, 搜索各种镜像

2.进⼊docket官⽹ https://www.docker.com/, Developers--docs> Product manuals--> Docket Engine --> Installation per distro --> Install on CentOS

https://docs.docker.com/engine/install/centos/

第⼀步: 卸载旧版本Docker

# Uninstall old versions
sudo yum remove docker \
 docker-client \
 docker-client-latest \
 docker-common \
 docker-latest \
 docker-latest-logrotate \
 docker-logrotate \
 docker-engine

第⼆步: 安装yum⼯具包

设置仓库,需要安装所需的软件包。yum-utils 提供了 yum-config-manager ,并且 device mapper 存储驱动程序需要 device-mapper-persistent-data 和 lvm2。

sudo yum install -y yum-utils
# 仅设置上⾯⼀⾏即可
sudo yum install -y yum-utils \
 device-mapper-persistent-data \
 lvm2

第三步: 告诉Linux, Docker去哪⾥获取镜像安装

 sudo yum-config-manager \
 --add-repo \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centos/docker-ce.repo

或设置stable镜像仓库(类似第七步)使用阿里云加速

yum-config-manager --add-repo http://mirrors.aliyun.com/docker-ce/linux/centos/docker-ce.repo

第四步: 安装Docker

sudo yum install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第五步: 测试Docker安装是否成功

[root@k8s-master01 ~]# docker -v
Docker version 20.10.7, build f0df350

第六步: 启动Docker , 查询docker容器已有的镜像, 并设置随Linux系统开机⾃启动

sudo docker images
sudo systemctl start docker
sudo docker images
sudo systemctl enable docker
sudo docker images

第七步:配置docker阿里云镜像加速

默认情况,将从Docker hub(https://hub.Docker.com/)下载Docker镜像太慢,⼀般都会配置镜像加速器

https://cr.console.aliyun.com/cn-hangzhou/instances/mirrors

Day309-Linux

 

上一篇:STM32F103与Dynamixel舵机通信实现


下一篇:reset master、reset slave与reset slave all 今天测一测这几个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