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空间(MOOC)

六度空间:
“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如图1所示。
六度空间(MOOC)
“六度空间”理论虽然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数十年来,试图验证这个理论始终是许多社会学家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样的研究具有太大的局限性和困难。随着当代人的联络主要依赖于电话、短信、微信以及因特网上即时通信等工具,能够体现社交网络关系的一手数据已经逐渐使得“六度空间”理论的验证成为可能。
假如给你一个社交网络图,请你对每个节点计算符合“六度空间”理论的结点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两个正整数,分别表示社交网络图的结点数N(
1<N≤1
4
,表示人数)、边数M(≤33×N,表示社交关系数)。随后的M行对应M条边,每行给出一对正整数,分别是该条边直接连通的两个结点的编号(节点从1到N编号)。

输出格式:

对每个结点输出与该结点距离不超过6的结点数占结点总数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每个结节点输出一行,格式为“结点编号:(空格)百分比%”。

输入样例:

10 9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输出样例:

1: 70.00%
2: 80.00%
3: 9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90.00%
9: 80.00%
10: 70.00%
 

思路:图的遍历,此题因为是寻找距离数不超过6的结点,相当于寻找层数<6的结点。采用BFS,同时改造BFS返回一个节点数count。

遍历过程中,采用传统的BFS,建立队列,同时写出while循环结构。由于寻找层数<6的节点数,建立变量,节点数count,层数level,同时记录

每一层最后一个结点last。当(level==6)跳出循环,返回结果。

接下来解决获得last的方法:在每次入队的同时,记录tail=入队的结点。

当记录下来的入队的结点tail和v相等时,last=tail,即将last更新为当层的最后一个结点,同时level++。

注意:1.输出的结果为小数,用printf中的%.02f输出结果。同时要将结果从int型转换为double型。

   2.每次输出一个结点的所占比百分数后,清空vis数组的标记。

#include<cstdio>
#include<queue>
#include<c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m;
int G[][];
int vis[];
int BFS(int v){
vis[v]=;
queue<int> q;
q.push(v);
int count=;
//level 和last用于解决判断层数的问题 level记录层数,last记录当前结点访问的最后一个数
//问题是我们如何更新last,使得成为最后一个结点。
//这里使用tail记录出队的结点,如果当前弹出的v==last,tail指向的结点一定是下一层的最后一个结点
int level=,last=v,tail;
while(!q.empty()){
int v=q.front();
q.pop();
for(int i=;i<=n;i++){ //这个地方不是int i=0;i<n 注意!
if(!vis[i]&&G[v][i]>){
vis[i]=;
q.push(i);
count++;
tail=i;
}
}
if(v==last){
level++;last=tail;
}
if(level==)break;
}
return count;
}
int main(){
scanf("%d %d",&n,&m);
int x,y;
for(int i=;i<m;i++){
scanf("%d %d",&x,&y);
getchar();
G[x][y]=G[y][x]=;
}
for(int i=;i<=n;i++){
printf("%d: ",i);
int count=BFS(i);
//一定要强制转换
double res=(double)count/(double)n*;
printf("%.2lf",res);
printf("%\n");
memset(vis,,sizeof(vis));
}
}
上一篇:python中的&&及||


下一篇:Eclipse 从git导入maven多模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