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都是无脑使用backward,每次看到别人的代码里使用诸如autograd.grad这种方法的时候就有点抵触,今天花了点时间了解了一下原理,写下笔记以供以后参考。以下笔记基于Pytorch1.0
Tensor
Pytorch中所有的计算其实都可以回归到Tensor上,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Tensor。如果我们需要计算某个Tensor的导数,那么我们需要设置其.requires_grad
属性为True
。为方便说明,在本文中对于这种我们自己定义的变量,我们称之为叶子节点(leaf nodes),而基于叶子节点得到的中间或最终变量则可称之为结果节点。例如下面例子中的x
则是叶子节点,y
则是结果节点。
x = torch.rand(3, requires_grad=True)
y = x**2
z = x + x
另外一个Tensor中通常会记录如下图中所示的属性:
-
data
: 即存储的数据信息 -
requires_grad
: 设置为True
则表示该Tensor需要求导 -
grad
: 该Tensor的梯度值,每次在计算backward时都需要将前一时刻的梯度归零,否则梯度值会一直累加,这个会在后面讲到。 -
grad_fn
: 叶子节点通常为None,只有结果节点的grad_fn才有效,用于指示梯度函数是哪种类型。例如上面示例代码中的y.grad_fn=<PowBackward0 at 0x213550af048>, z.grad_fn=<AddBackward0 at 0x2135df11be0>
-
is_leaf
: 用来指示该Tensor是否是叶子节点。
torch.autograd.backward
有如下代码:
x = torch.tensor(1.0, requires_grad=True)
y = torch.tensor(2.0, requires_grad=True)
z = x**2+y
z.backward()
print(z, x.grad, y.grad)
>>> tensor(3., grad_fn=<AddBackward0>) tensor(2.) tensor(1.)
可以z是一个标量,当调用它的backward方法后会根据链式法则自动计算出叶子节点的梯度值。
但是如果遇到z是一个向量或者是一个矩阵的情况,这个时候又该怎么计算梯度呢?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定义grad_tensor
来计算矩阵的梯度。在介绍为什么使用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源代码中backward的接口是如何定义的:
torch.autograd.backward(
tensors,
grad_tensors=None,
retain_graph=None,
create_graph=False,
grad_variables=None)
-
tensor
: 用于计算梯度的tensor。也就是说这两种方式是等价的:torch.autograd.backward(z) == z.backward()
-
grad_tensors
: 在计算矩阵的梯度时会用到。他其实也是一个tensor,shape一般需要和前面的tensor
保持一致。 -
retain_graph
: 通常在调用一次backward后,pytorch会自动把计算图销毁,所以要想对某个变量重复调用backward,则需要将该参数设置为True
-
create_graph
: 当设置为True
的时候可以用来计算更高阶的梯度 -
grad_variables
: 这个官方说法是grad_variables' is deprecated. Use 'grad_tensors' instead.也就是说这个参数后面版本中应该会丢弃,直接使用grad_tensors
就好了。
好了,参数大致作用都介绍了,下面我们看看pytorch为什么设计了grad_tensors
这么一个参数,以及它有什么用呢?
还是用代码做个示例
x = torch.ones(2,requires_grad=True)
z = x + 2
z.backward()
>>> ...
RuntimeError: grad can be implicitly created only for scalar outputs
当我们运行上面的代码的话会报错,报错信息为RuntimeError: grad can be implicitly created only for scalar outputs。
上面的报错信息意思是只有对标量输出它才会计算梯度,而求一个矩阵对另一矩阵的导数束手无策。
\[ X = \left[\begin{array}{cc} x_0 & x_1 \\ \end{array}\right] \,\,\,\,\,\,\,\,\,\ Z=X+2=\left[\begin{array}{cc} x_0+2 & x_1+2 \\ \end{array}\right] \Rightarrow \frac{\partial{Z}}{\partial{X}}=? \]
那么我们只要想办法把矩阵转变成一个标量不就好了?比如我们可以对z求和,然后用求和得到的标量在对x求导,这样不会对结果有影响,例如:
\[ \begin{align} &Z_{sum}=\sum{z_i}=x_0+x_1+8 \notag \\ &\text{then} \,\,\,\,\, \frac{\partial{Z_{sum}}}{\partial{x_0}}=\frac{\partial{Z_{sum}}}{\partial{x_1}}=1 \notag \end{align} \]
我们可以看到对z求和后再计算梯度没有报错,结果也与预期一样:
x = torch.ones(2,requires_grad=True)
z = x + 2
z.sum().backward()
print(x.grad)
>>> tensor([1., 1.])
我们再仔细想想,对z求和不就是等价于z点乘一个一样维度的全为1的矩阵吗?即\(sum(Z)=dot(Z,I)\),而这个I也就是我们需要传入的grad_tensors
参数。(点乘只是相对于一维向量而言的,对于矩阵或更高为的张量,可以看做是对每一个维度做点乘)
代码如下:
x = torch.ones(2,requires_grad=True)
z = x + 2
z.backward(torch.ones_like(z)) # grad_tensors需要与输入tensor大小一致
print(x.grad)
>>> tensor([1., 1.])
弄个再复杂一点的:
x = torch.tensor([2., 1.], requires_grad=True).view(1, 2)
y = torch.tensor([[1., 2.], [3., 4.]], requires_grad=True)
z = torch.mm(x, y)
print(f"z:{z}")
z.backward(torch.Tensor([[1., 0]]), retain_graph=True)
print(f"x.grad: {x.grad}")
print(f"y.grad: {y.grad}")
>>> z:tensor([[5., 8.]], grad_fn=<MmBackward>)
x.grad: tensor([[1., 3.]])
y.grad: tensor([[2., 0.],
[1., 0.]])
结果解释如下:
总结:
说了这么多,grad_tensors
的作用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在求梯度时的权重,因为可能不同值的梯度对结果影响程度不同,所以pytorch弄了个这种接口,而没有固定为全是1。引用自知乎上的一个评论:如果从最后一个节点(总loss)来backward,这种实现(torch.sum(y*w))的意义就具体化为 multiple loss term with difference weights 这种需求了吧。
torch.autograd.grad
torch.autograd.grad(
outputs,
inputs,
grad_outputs=None,
retain_graph=None,
create_graph=False,
only_inputs=True,
allow_unused=False)
看了前面的内容后在看这个函数就很好理解了,各参数作用如下:
-
outputs
: 结果节点,即被求导数 -
inputs
: 叶子节点 -
grad_outputs
: 类似于backward
方法中的grad_tensors
-
retain_graph
: 同上 -
create_graph
: 同上 -
only_inputs
: 默认为True
, 如果为True
, 则只会返回指定input
的梯度值。 若为False
,则会计算所有叶子节点的梯度,并且将计算得到的梯度累加到各自的.grad
属性上去。 -
allow_unused
: 默认为False
, 即必须要指定input
,如果没有指定的话则报错。
参考
- PyTorch 中 backward() 详解
- PyTorch 的backward 为什么有一个grad_variables 参数?
- AUTOMATIC DIFFERENTIATION PACKAGE - TORCH.AUTOGRAD